一、FMC標準進展
目前相關標準化組織如ITU-T、TISPAN、3GPP、IETF、FMCA等都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展開了FMC的研究、發展和完善工作。在用戶需求的推動下,FMC標準的進展十分迅速。
1.TISPAN
TISPAN認為,FMC關注的是獨立於接入技術的網絡能力及支撐標準,並不一定指網絡的物理層面的融合。這些標準可以支持一系列連續的服務,而這些服務可以通過固定、移動、公共或私有的網絡提供。
TISPAN從研究固網的需求和演進出發,選擇IMS架構來逐步實現NGN,進而實現FMC。TISPAN在IP網絡上採用SIP協議作為控制協議,基於NASS實現IP位址分配以及網絡層認證、授權、位置信息管理等功能,基於RACH實現QoS管理、Session接入控制、埠控制、傳送資源分配等功能。TISPAN的NGN提供實時會話型業務(語音、視頻電話)、消息型業務(即時消息、多媒體消息、呈現業務等)、傳統業務仿真或互通、內容型業務(VOD、流媒體、廣播)等。TISPAN擬在R1版本中主要提供對多媒體業務的支持,在R2版本中將優化資源使用,在R3版本中將完全實現遊牧性。
2.ITU-T
ITU-T對FMC的定義為,在一個給定的網絡中,向終端用戶提供業務或應用的能力和機制與固定/移動接入技術及用戶位置無關。
ITU-T與TISPAN一樣也選擇了基於IMS架構實現NGN,在IMS架構的NGN上完成FMC。在NGN環境中,FMC意味著向終端用戶提供與接入技術無關的NGN業務。與TISPAN不同的是,ITU更注重研究總體性問題(如需求、架構等)。ITU-T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NGN的功能架構,QoS的需求和架構,NGN的控制、信令和認證能力以及安全風險分析等。
3.3GPP
3GPP主要關注行動網路,它希望通過支持固定接入進而推進FMC。
目前3GPPFMC的相關工作主要體現在R7中的FBI里。FBI是3GPP為研究支持固定接入方式對IMS核心及其相關網絡功能和實體有何影響而進行的技術工作立項。FBI直接的工作成果為TR23.819,目前該研究報告已基本完成。FBI從接入層面研究了FMC對IMS的影響,解決了主要的關鍵技術問題,後續的QoS和計費問題也正在展開研究。目前3GPP已經和ETSITISPAN組成聯合工作組,研究針對NGN的IMS增強和對IMS產生的影響。
4.IETF
IETF主要關注網際網路協議。
由於當前FMC研究基本認可將IP協議作為承載網協議,IETF在IP上的工作將作為FMC的底層工具。在IETF的4000多個協議中與FMC相關的協議主要有會話初始協議(SIP協議)—作為IMS中的核心協議;IP包在不同類型鏈路上的封裝協議—為FMC的接入無關性提供支持;認證協議(Radius/Diameter)—用於接入認證;安全相關協議—用於內容完整性和機密性;移動IP協議等。當前IETF正關注網絡接入的認證可攜帶性協議。
5.FMCA
FMCA即固定-行動電話一體化聯盟,由英國電信發起,旨在為企業用戶和廣大消費者提供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一體化綜合服務。
FMCA不是標準制定組織,但是作為推動FMC的電信聯盟,該組織與標準發展組織(如IEEE802.11u、IEEE802.21、3GPP等)都保持著密切聯繫。FMCA從技術和商業角度出發,制定與運營商有關的服務質量、手機終端、網絡架構、漫遊、接入點、網關、整合應用等通用要求。當前FMCA正推動UMA非授權移動接入(UnlicensedMobile Access),使移動語音和數據從廣域蜂窩式網絡(如GSM/GPRS)不中斷地切換至無線區域網絡(如Wi-Fi)。
二、FMC面臨風險分析
雖然FMC的提出已有很長時間,相關研究也有一定進展,但總體來看FMC尚處於初始發展階段,市場還沒有完全形成,部署風險仍然存在。
1.監管風險
當前我國政府對於移動業務與固定業務有著不同的管制政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移動運營商和固定運營商基本是各守一方,互不干涉。而FMC的出現則模糊了固網和移動網的界限,這在給運營商機會的同時,也引發了它們之間的利益矛盾。
當國內3G牌照發放以後,運營市場有可能會出現多個全業務運營商,這為FMC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但我們也應該看到,FMC可能會使原本具備實力優勢的運營商在全業務運營後實現全方位的壟斷,形成「強者更強」的局面,這是監管部門不願看到的。因此監管部門必須重新研究監管政策,在使用戶有更好的業務體驗的同時防止壟斷,形成充分競爭。
2.市場風險
當前FMC的主要推動力來自固網運營商,它們希望通過業務捆綁等方式給用戶更好的業務體驗。但是由於當前運營商的主要業務還是話音通信,而行動網路對話音通信的漫遊、遊牧、個性化、可攜帶性、終端等已經有了很好的解決方案,因此固網當前所做的FMC嘗試給用戶帶來的最大的好處只能是更低的通話費率。
當FMC的話費較行動網路有明顯優勢的時候,這樣的FMC嘗試可能會比較成功,但是如果移動運營商通過套餐等方式降低話費時,固網運營商希望通過FMC提高ARPU值的打算就有可能落空。
3.技術風險
技術風險主要是在網絡設備和終端方面的技術風險。當前業界對基於IMS架構的FMC融合方案基本達成共識,IMS標準也基本成熟,但目前大部分已部署的IMS系統還是測試試驗系統。UBS機構預測,截至2009年,IMS對目前網絡的滲透率也只是5%~10%。
此外,固定移動終端的融合也是當前研究中的一個難點。目前終端融合的主要實現方式是多模終端,例如英國電信所推出的支持藍牙接入和蜂窩行動網路的BluePhone、韓國電信運營商推出的雙模手機等。多模終端一般來說可以解決「遊牧」功能的要求,但是能夠實現固定行動網路無縫切換的解決方案相對還很少。終端融合除了考慮上述問題以外,還需要考慮在終端可攜帶性、螢幕大小、計算能力、電池能力、接入帶寬等因素之間的取捨。
三、FMC展望
就我國而言,固網運營商雖然對FMC需求相對強烈,但還沒有達到迫在眉睫的地步。首先,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擁有龐大的PSTN網絡和小靈通接入網絡,近兩年又紛紛建設了軟交換網絡,短期內已有的PSTN網不會拆除或大規模改造,因此通過基於IMS架構實施FMC為時尚早,通過多模終端實現FMC的無縫接入是目前比較可行的一種方式;其次,在3G牌照即將發放的形勢下,電信和網通不太可能與某個移動運營商結成戰略同盟來實施FMC;第三,在固網運營商沒有拿到移動牌照之前,它們已經藉助小靈通實施了一些FMC業務,在拿到移動牌照後是否實施FMC,如何實施FMC都有待重新考慮和規劃。
與固網運營商相比,當前移動運營商在FMC網絡融合方面更具優勢,這是因為IMS系統在移動演進的路線圖上有相對明確的位置。但從目前來看,移動運營商似乎缺乏推動網絡融合的動力。從發展策略來看,以行動網路為核心,兼顧固定接入來推進FMC應該是移動運營商較好的選擇。
無論如何,對於用戶而言,FMC提供了一種可以不關心位置、網絡和技術的「一站式」服務,因此不管運營商態度如何,FMC都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這中間只是一個如何實現及何時實現的問題.(魏亮)
更多FMC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FMC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