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
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07年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一年。新的一年在區域發展方面的主要任務就是,堅持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伴隨國家宏觀調控不斷推進和區域政策的不斷完善,我國區域協調互動機制正逐步形成,要素資源加快整合併在更大範圍尋求優化配置,產業集聚化和城市群發展成為主導空間形態,傳統的地區發展模式將面臨嚴峻挑戰,並可能發生質的轉變。在此背景下,新的一年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將呈現出一些不同以往的新態勢、新格局。
「又好又快」成為各地區共同的發展要求,但「四大板塊」各有側重,發達地區經濟增長幅度會有所放緩。
近些年,隨著我國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帶來的消費結構升級和加入WTO後國際市場的有利環境,我國各地區都加快了發展步伐,經濟增長速度達到了兩位數。據統計,2001~2005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板塊」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2.35%、10.86%、11.12%和10.87%.2006年1至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9.4%、20.6%、19.3%和17.6%,比2005年的增長率分別提高了0.3、0.1、0.1和2.1個百分點。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長期經濟滯後的西部地區也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其中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增速連續幾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
投資、工業、財政收入等多項指標增幅均列全國前茅。
然而,經濟增長的質量並不樂觀,高消耗、高排放狀況沒有根本扭轉。2006年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化學需氧量(COD)和
二氧化硫兩項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程度不同地有所增加。特別是,一些地區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視
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的傾向依然存在。中央提出「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無論發達的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都沒有例外,這將推動各地區切實擯棄傳統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真正致力於科學的發展。
新的一年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四大板塊」的發展重點和路徑各有不同。具體說,就是要繼續推進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建設一批重點工程,著力支持科技、教育、特色產業、重點區域發展。加強東北地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支持重大
裝備研發製造,力爭在裝備
製造業振興方面取得突破。落實促進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和境外的產業轉移。東部地區必須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上率先開拓,不斷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在這種政策推動和要求下,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仍將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在改造振興中可能出現新的起色,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增長的質量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受土地、資源、環境和技工等條件約束,經濟增長的幅度將呈現回落的趨勢。
西部大開發進入新階段,提高人均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置於優先目標,特色優勢產業和重點地區將加快發展。
實施西部大開發近7年來,國家在西部地區重點加強了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並積極推動西部科技教育和特色產業的發展,以及東西合作和社會援助活動。總體上看,進展順利,成效明顯。截至2005年底,國家在西部地區相繼開工建設了70項重大基礎設施工程,投資總額約1萬億元。2006年在國家宏觀調控中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方針,在西部又啟動了12個重點項目,涉及交通(鐵路、
公路、機場)、能源(煤礦、
水電)、特色產業(
鉀肥、乙烯、氧化鋁)、水利、教育衛生等領域,投資總規模1654億元。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等標誌性工程提前建成並已開始產生效益。包括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工程和京津風沙源治理等5大生態建設工程累計投資已達1220億元,西部生態環境總體惡化趨勢得到遏制,局部地區有了明顯好轉。「十五」時期,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6%,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7%.西部大開發不僅給西部地區帶來了經濟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有效地拉動了國內需求,對東中部地區的能源原材料保障和產品市場拓展,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增長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當然,西部地區發展仍面臨嚴峻的挑戰。西部與其他地區特別是發達地區發展差距還在擴大,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滯後,自我發展能力不足,「三農」和城鄉就業矛盾尤為突出,改革攻堅難度大,發展觀念和體制機制還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保障西部大開發的長效機制還不完善。對此,國務院原則批准通過的《西部大開發「十一五」總體規劃》,為新時期新階段的西部大開發規劃了新的發展藍圖。該規劃提出了未來五年西部開發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基本公共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和西部大開發長效機制建設等方面的具體措施,為今後科學地推進西部大開發指明了新的方向、重點和路徑。該規劃有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在指導思想上貫徹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強調西部開發也要「堅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突出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二是更加體現出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導向。長期以來,我們致力於縮小地區差距,但對地區差異特別是東西部差異的內涵缺乏正確界定。事實上,由於自然地理條件、經濟技術基礎等原因,東西部之間經濟水平在相當長時期不可能追求一致。《規劃》明確提出了兩個差距的控制和縮小的目標:一個就是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與全國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遏制,另一個就是城鄉居民人均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與東、中部地區的差距逐步縮小。這兩個目標既符合西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也符合和諧社會的建設理念;同時,也是最能體現市場經濟下國家和各級政府職能之所在。三是在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上,對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和重點開發地區進行了重點規劃。這是未來西部地區經濟保持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綜合考慮西部地區的資源特點、產業基礎、支撐條件,明確提出了重點支持六大類特色優勢產業,即能源及化工、重要礦產開發及加工、特色農牧業及加工、重大裝備製造、高技術產業、旅遊與文化產業。在六大類產業中,除了資源類產業外,特別強調了西部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這不僅是由於西部一些地區具有發展這類產業的條件和基礎(如成都、重慶、西安、蘭州),更重要的在於西部經濟不能總是停留在資源型產業上,必須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發展一些非資源類產業,以逐步減少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賴程度。對西部地區有可能加快發展的區域,如成渝經濟區、關中經濟區、環北部灣經濟區,以及中心城市及城市圈、重要資源富集地區、重點邊境口岸城鎮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被確定為率先發展的重點,通過培育這些重點地區「增長極」,輻射帶動廣大周邊地區的發展。此外,在支持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工具運用上有不少創新之處。如採取投資補貼、貸款貼息等方式,加強對
金融機構參與西部大開發的財政政策支持。投資補貼是國際上政府對落後地區實施發展援助的一種重要工具,主要是通過對投資落後地區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資助,以減少由於轉移投資帶來的運輸成本等費用的增加,這種投資補貼並不違背WTO的規則。運用得好,可以加快西部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應該說是一種有效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值得嘗試的政策手段。
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基於西部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新時期的西部開發將更加重視處理好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源節約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積極推進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形成。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劃定的22個限制開發地區,西部占17個,包括三江源、四川若爾蓋濕地、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在內的這些西部地區將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的原則。當然,對於限制和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區,必須要研究制定與之配套的國家生態補償機制和政策。
可以相信,新的一年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將繼續穩步推進,中央政府及發達地區對西部開發的支持力度不會減弱。尤其是,隨著我國資源環境約束的趨緊,西部地區的優勢地位更加突顯,特色資源優勢向產業和經濟優勢轉換的步伐在市場引導和政策扶持下將趨於加快;隨著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系列措施出台,西部地區的科技教育、衛生醫療、道路通訊和水電設施會進一步改善,西部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將得到增強。
投資「北上西進」和跨區域產業轉移、重組及合作的勢頭強勁,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將促進資源在更大範圍內實現優化配置。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資本投資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隨著經濟的擴張和投資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近些年投資的空間流向呈現「北上西進」趨勢,最近這種勢頭尤其明顯。據最新統計,2006年(1至11月)與2005年相比,東部地區所占的固定資產投資份額由50.04%降為48.34%,下降1.70個百分點;而同期西部地區的投資份額由21.73%上升為22.49%,提高0.76個百分點;中部地區投資份額由18.85上升為19.27%,提高0.42個百分點;東北地區由9.38%上升為9.89%,提高了0.52個百分點。在東部沿海地區,珠三角(粵)和長三角(滬蘇浙)兩大經濟圈的投資份額分別下降了0.90和0.89個百分點,而京津冀經濟圈的投資份額則上升了0.22個百分點。
新的一年,投資「北上」的主要熱點地區集中在環渤海地區,特別是天津濱海新區和曹妃甸工業區。隨著國家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措施逐步到位,以及首鋼搬遷新基地的一批重大項目建設,環渤海地區的
鋼鐵、石化、煤電、裝備製造、以及港口和現代
物流業將獲得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濱海新區以金融創新為重點的綜合改革試點,都將促使這一區域成為我國新的投資熱土,預計未來五年僅濱海新區的投資總額將達到1萬億元。
投資「西進」雖然進展較慢,總量較小,但是今後可能伴隨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而呈加快之勢,主要的推動力來自國家宏觀調控的一系列政策導向,如對土地利用的嚴格控制,對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的嚴格監管;同時沿海很多地區進一步發展面臨著「地荒」(土地短缺)、「民工荒」(勞動成本上升)、「技工荒」(技術工人不足)等難題。從目前判斷,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產業類型,大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高載能及資源型產業、以及一部分加工
貿易企業。當然,東部這些產業能否順利轉移還取決於中西部地區投資軟硬環境的改善,不能讓交易成本吞噬了工資成本低廉所得的紅利。
地區之間的經濟合作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將有更大的推進,特別是東西部之間除了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礎上的資源開發、產業技術和人才合作之外,一種新型的東西部開發區合作模式可能進入實際操作層面,它不僅可以發揮東部開發區在資金、管理、招商等方面的優勢,同時也有利於解決東部開發區土地緊缺和西部開發區招商難等問題,真正實現互補、互利、共贏。通過健全全國統一市場,完善區域互動機制,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深化分工合作,我國長期行政分割的地區經濟格局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從而促進經濟資源的整合,在更大範圍內實現優化配置。
經濟集聚化程度提高,城市群或大城市圈在區域發展中的主導力量不斷增強。
與工業化的加速推進相伴隨,我國城市化自上個世紀90年代也很快進入加速期,城市化率年平均遞增1.4個百分點,2005年我國城市化水平達到43%,2006年升至45%。有關專家預計到2012年我國城鄉人口將持平,2020年全國將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目前農村進入城市的勞動力已經達到1.5億人,跨省流動勞動力90%來自中西部,82%流向東部地區,而且約有2/3農村轉移勞動力進入地級以上大中城市。由於集聚經濟效益的驅使,我國人口和經濟活動的集中化程度還將進一步提高,尤其是向城市群或大都市圈集中的趨勢增強。這一方面會形成巨大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促進了城市群和大都市圈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它也成為拉動區域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占全國GDP的份額接近40%,占全國工業的份額高達46.2%,成為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和增長極。
新時期推進城鎮化,將以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核心,更好地帶動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同時,加強對發展城市群的研究和規劃,引導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根據現有發展基礎和「四大板塊」發展規劃,我國有條件加快發展的大都市圈或城市群(帶)主要有:長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京津冀城市圈、遼中南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帶、武漢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長株譚城市群、皖江城市帶、成渝城市圈、關中城市帶、環北部灣城市群。這些大城市圈的形成及其相互之間的分工、合作和競爭,將加快區域經濟的一體化進程,並主導區域甚至全國經濟的發展格局,更重要的是大城市圈將成為我國技術和制度創新的中心以及先進位造業的基地,並成為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本壘」(home base)。
更多區域經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區域經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