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電子其他行業分析報告 >> 雷射顯示浮出水面 研發領先產業化堪憂

雷射顯示浮出水面 研發領先產業化堪憂

2008-01-30 16:11:0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賽迪網訊】
  中國工程院院士范滇元:

  雷射顯示的核心技術是雷射器。目前兩個因素影響雷射顯示產業發展,一個是技術因素,一個是市場推動。要進入市場一定要上量,批量大成本才能降低。市場需求的驅動將進一步推動技術的發展,雷射電視色彩飽和度非常好,但雷射電視進入家庭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一方面是成本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節目源的問題,因此,未來幾年雷射電視的推廣還受限制。現在的TV的傳輸帶寬不夠,不足以支持雷射顯示,現在的雷射電視還不能直接與電視信號連接,因此,由於帶寬的限制,應用受到局限。

  北京中視中科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翟強:

  中國發展雷射顯示產業優勢明顯,從生產角度講:一是雷射顯示裝備投資更靈活,雷射光源模組的設備投資可以從數億到數百億元人民幣階梯上升;二是雷射顯示核心組件生產非常環保,沒有污染。從技術角度講,雷射顯示技術可以完全繼承數字顯示優點;最重要的是中國在雷射顯示領域擁有完整智慧財產權鏈,發展不受國外專利等因素的影響,可以擺脫前三代顯示技術發展的詬病。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北京中視中科總工程師畢勇:

  應抓住國際顯示產業的升級換代的機遇,儘快實現雷射顯示(電視)的產業化,儘快實現顯示產業的更新換代。建議採用全固態RGB雷射器、勻場消相干器件、LCOS圖像引擎為核心的技術路線。由政府相關部門支持、組織,依託優勢單位,儘快突破低成本一體化全固態RGB光源、標準化的勻場消相干等器件的規模化生產技術和工藝,構成完整成熟的雷射顯示(電視)的技術鏈。通過雷射顯示(電視)在高端、特殊市場(包括各類工程)的示範應用,營造市場需求,擴大市場規模,並帶動各種社會資源在上、下游領域的投入,構成完整成熟的雷射顯示(電視)產業鏈。

  2007年5月,北京中視中科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在第十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上首次推出120英寸全球最大螢幕雷射電視,其絢麗的畫面給到場的觀眾帶來一次視覺上的震撼!中視中科的首席科學家許祖彥院士表示:「雷射全色顯示技術將是未來顯示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在雷射顯示技術的研究方面具有十分堅實的基礎,在核心部件和技術方面均有自己的專利保護,如何推動雷射顯示技術的產業化,建設和發揮雷射顯示產業的優勢,是業界應特別關注的。

  雷射顯示優勢明顯 市場應用前景廣闊

  「雷射顯示顏色絢麗,顏色表現能力是平板電視的2~3倍;其壽命是平板電視光源的10倍以上;其生產過程是環保的,沒有廢水、廢氣、廢物的排放。此外,雷射光源的核心器件是由半導體材料構成,每18個月性能就可提高一倍而成本下降一半,其成本下降潛力巨大。」北京中視中科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翟強這樣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該公司曾自主研發生產出120英寸雷射電視,並在去年6月北京科博會引起了轟動效應。

  該公司總工程師畢勇博士也表示,以紅綠藍(RGB)三基色雷射為光源的雷射顯示因其具有色飽和度高(圖像色彩更鮮艷)、大色域(圖像色彩更豐富)、高強度、高亮度(可實現大螢幕)、方向性好、高分辨(圖像更清晰)等優勢,越來越受到業界關注。

  根據國際專業機構預測,2007年世界平板數字顯示產品的市場增長達到頂點,而雷射顯示產品將成為推動顯示市場下一輪增長的新動力。據預測,2010年前後雷射顯示技術將在全球形成每年570億美元的產業規模。

國際巨頭加強研發 我部分技術世界領先

  作為「下一代」顯示技術競爭的焦點, SONY、松下、日立、東芝、三菱、EPSON、三星等知名國際顯示巨頭,紛紛加大在雷射顯示領域的研發力度。自2005年至今先後有多家公司推出雷射電視概念樣機。在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上,索尼公司推出的超大螢幕雷射電影也吸引了眾多眼球。日本、美國、韓國、德國等已開發國家加強雷射顯示技術研發,相繼推出了雷射電視、雷射投影儀、雷射數碼影院等產品,並謀求雷射顯示產業化發展,搶占全球下一代顯示市場。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祖彥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日本、韓國在液晶顯示和等離子顯示領域已經取得領先的技術和市場地位,如今又將下一代顯示技術的發展方向鎖定在「雷射顯示技術」。而美國和歐洲由於在平板顯示領域落後於日本和韓國,正積極瞄準新一代顯示技術——雷射顯示。為了抓住顯示技術更新換代所帶來的巨大商機,各國都在加大對「雷射顯示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力度。

  我國對雷射顯示技術的關注也早已開始,上世紀80年代末,雷射顯示技術就已進入我國「863」計劃。2002年我國在該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推出全固態雷射顯示原理樣機,2003年研製出60英寸背投雷射顯示機,2005年推出84英寸背投雷射顯示機,最近又研製成功140英寸大螢幕雷射顯示樣機。這些科研成果標誌著我國進入國際雷射彩色顯示技術開發的先進行列。

  目前,我國的雷射顯示專利大約有50餘項,約占世界專利總數的30%。這些專利涉及到了雷射顯示系統的主要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特別在共性核心技術領域——大色域雷射光源、勻場消相干等取得了完整的自主創新智慧財產權,並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因此,有專家表示,我國可以自主發展大色域雷射顯示技術而不受制於國外專利。

  在「下一代」顯示技術中,從材料到技術、從雷射光源到圖像引擎,我國都有自主創新的成果,由此將一改前三代我國顯示產業發展的被動局面。先進的雷射技術為未來雷射顯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同時也為我國顯示品牌與國際顯示品牌競爭奠定了基礎。

  產業化發展瓶頸凸顯 完善產業鏈呼聲加大

  對於前三代顯示技術而言,我國因缺少核心技術而飽嘗「無核」之痛,顯示產業發展相當被動。雷射顯示產業化發展無疑為升級我國顯示產業,提升我國在該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中國工程院院士范滇元就表示:「雷射顯示產業化方向是正確的,雷射顯示一定會產業化,只是時間問題。」翟強也指出:「中國發展雷射顯示產業優勢明顯,從生產角度講:一是雷射顯示裝備投資更靈活,雷射光源模組的設備投資可以從數億到數百億元人民幣階梯上升;二是雷射顯示核心組件生產非常環保,沒有污染。從技術角度講,雷射顯示技術可以完全繼承數字顯示優點;最重要的是中國在雷射顯示領域擁有完整智慧財產權,發展不受國外專利等因素的影響,可以擺脫前三代顯示技術發展的詬病。」他還表示,我國在歷經了CRT電視大發展的鼎盛時期後,成為全球電視製造的大國,由此積累了優秀營銷隊伍、規模化生產能力、強勢的國內品牌與渠道。利用這些優勢資源,有力地轉化為對下一代顯示技術的支持,將大大促進我們在下一代顯示技術領域的前導地位。

  范滇元認為,目前兩個因素影響雷射顯示產業發展:一個是技術因素,一個是市場推動。要進入市場一定要上量,批量大成本才能降低,市場需求的驅動將進一步推動技術的發展。雷射顯示技術的發展得益於數位電視的崛起,特別是家庭影院的興起對雷射電視產業的發展應該是一個巨大的推動。

  面對雷射顯示產業化發展這一大勢,中視中科因此也意識到,中國決不能忽視「下一代」顯示技術。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民族顯示企業在與國際顯示巨頭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相反,如果不及時將技術領先轉化為產業領先、市場領先,我國家電企業與國外公司或聯盟體之間無休止的專利紛爭將再次出現,我國企業在前三代顯示技術中因缺少專利而飽嘗的「無核」之痛將再次伴隨我們。

  與此同時,我國雷射顯示產業化發展瓶頸也浮出水面,產業鏈的完善和產業聯盟的呼聲愈來愈大。有些專家對我們在該領域的發展表示擔憂,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祖彥表示,雷射顯示技術在中國,可以說是研究的勢頭很好,但產業化發展步伐堪憂,很有可能出現「起得很早,到得很晚」這種尷尬局面。他認為其瓶頸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作為下游終端產品製造的我國彩電企業由於歷史的原因,難於組織起完整的雷射顯示的技術鏈和產業鏈。其次,作為上游企業,由於研發力量分散,研發資金投入不足,造成水平參差不齊,低水平重複建設嚴重。對此,他認為應該通過雷射顯示在高端、特殊市場(包括各類工程)的示範應用,營造市場需求,擴大市場規模,並帶動各種社會資源在上、下游領域的投入,構成完整成熟的雷射顯示產業鏈。同時,聯合上、下游領域的企業,組織雷射顯示產業聯盟,並充分利用我國在色域、勻場消相干等關鍵技術和指標方面的優勢,制定相關標準,為我國雷射顯示產業群提供保護。

  完善產業鏈,組織產業聯盟的同時,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必不可少,它將對降低生產成本、完善技術鏈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翟強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產業創新是任何一個單獨企業都難以完成的任務,市場的壓力令國內顯示企業不得不『緊盯眼前』,無法顧及太遠。所以我們也非常需要有政府部門對創新進行推動和引導。」畢勇也表示,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和組織也將為儘快突破低成本一體化全固態RGB光源、標準化的勻場消相干等器件的規模化生產技術和工藝,構成完整成熟的雷射顯示的技術鏈等方面起到推動作用。

更多雷射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雷射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