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無核、用戶接受度不高,使得數控工具機智能化之路進展緩慢。這邊廂是人頭攢動,那邊廂在一位工人的熟練操作下,一台鏜床的智能和高效被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位工人正在用一台嶄新的鏜床對一個圓形軸承進行鑽孔,工人在操作面板上輸入了要鑽孔的數量、角度等加工參數後,鏜床自動開始運轉,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裡,硬度接近鋼鐵、長度近1米的待加工部件的一端出現了規則的圓孔,鑽孔四周圓滑、乾淨。
這是在2010年4月第六屆中國數控工具機展覽會上,由瀋陽工具機(13.20,0.00,0.00%)(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展出的型號為AH110的自動化銑鏜床給參展商們展示的一幕。
產品研發主體單位瀋陽工具機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瀋陽工具機」,000410.SZ)中捷鑽鏜床廠的總經理助理劉永吉表示,此前的普通鏜床並不「智能」,需要人工設計程序等,而AH110隻要輸入所要加工產品的加工參數,工人已可以從機械手柄上解放出來。
據了解,目前在智能化方面進行了改進的自動銑鏜床在國內非常暢銷,但北京工具機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盛伯浩在接受筆者採訪時稱,從市場角度來說,智能數控工具機是抓住了用戶需求,而且在自動數控方面較傳統工具機有了一定進步,但從產業發展角度來說,這些產品本身還未達到高檔工具機的要求,這也是我國工具機行業數位化應用普遍存在的問題。
暢銷背後
正如劉永吉所提到的,AH110是世界首款實現了事先輸入相關數據即可大批量加工零部件的鏜床。這款鏜床不僅在國內銷售,還遠銷到了國外。
筆者2月24日在瀋陽工具機中捷鑽鏜床廠採訪時,車間正好就有一台按照巴西客戶要求塗成粉紅色的AH110在裝配——等客戶驗完貨就可以發貨。
這款由瀋陽工具機自主研發升級的新鏜床,在2010年已經售出了100台左右。中捷鑽鏜床廠自動鏜床總裝車間副主任蔣君平告訴筆者:「AH110在2010年大概是賣出了七八十台,AH130則因為是後來升級的產品,賣出得少點,兩個產品累加起來有100台左右。」
在瀋陽工具機的人看來,AH系列鏜床熱賣源自於本身的技術優勢。「跟普通鏜床相比,這款被稱為世界『第一』的AH系列鏜床的最大區別,就是能夠實現點位控制功能,通過鏜床的內置固有程序完成自動鑽孔等工作。比如,現在整列分布的一些孔,我只需要在程序里輸入數據,比如生產某類圓周型零部件,只需要輸入圓周直徑、孔數和孔深,然後,它就可以自動完成所有的鏜孔工作。」蔣君平說。
不過在用戶看來,瀋陽工具機的AH系列鏜床之所以賣得好主要在於它大大提升了設備的加工能力。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用戶給出這樣的答案:「AH 系列鏜床可以加工一些大批量產品,比如拖拉機、玩具和普通管道之類精度要求不高的零件,這是其賣得好的最重要因素。用這款鏜床一次可以加工工件幾百件,而普通鏜床才十幾件,老闆肯定願意用這樣的鏜床了。」
這款產品備受市場青睞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價格低廉,AH系列鏜床每台售價大概在40萬元左右,僅僅比普通工具機貴了10萬元。
正是因為有了良好的市場優勢,這款產品的價格才能隨行就市,「見好就漲」是寧夏西北駿馬電機製造有限公司設備部原部長(現總經理顧問)史先生給的另一個評價。他告訴筆者,有同行的熟人告訴他:最近買的AH110已經漲到60萬元/每台,這比他們當初在南京展上買時的48萬元/每台貴了10多萬元。
無「腦」難題
智能數控工具機在市場上廣受歡迎,但是在核心技術上還沒有完全實現自主智慧財產權。以瀋陽工具機的AH系列鏜床為例,據筆者了解,該款產品實現其簡易數控的關鍵部件PLC(數字運算操作電子系統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是由研發數字部分的合作夥伴德國西門子公司完成的,該款工具機的PLC部件維護目前由西門子方面協助實施。
據相關專家介紹,目前市面上的數控工具機就是通過PLC提供的指令實現了各種機械的自我轉動,像電腦CPU一樣的控制方式,就是說給傳統鏜床安了一個「大腦」一樣的工具。
在工具機產業推進兩化融合的過程中,國內企業採用與外資進行技術合作的方式提高工具機產品的技術含量的做法比較普遍。但是,這種合作方式有利有弊,好的方面顯而易見,但硬幣的另一面是,我們整個產品仍然缺乏「中國芯」,整個產業仍然無核。
技術合作方式的穩定性存疑,影響著用戶對售後服務的信心,「數控的核心技術在別人手上,這讓我們面臨很大的售後服務風險。在雙方合作關係關係尚好的時候,產品售後服務還會有保障,但一旦他們關係出現裂痕,如果我們購買的產品數控部分出現了問題,就會面臨無法維修的巨大風險,對於我們而言,工具機停工一天,損失是巨大的。」史先生對筆者說。
核心技術依賴國外,不僅僅導致數控產品失去了核心競爭力以及給用戶造成了售後保障風險,更導致了產品始終落後於國外,始終無法進入高端產品陣地,畢竟國外技術企業不可能把最先進的技術移植到國內企業生產的產品中。
其實,瀋陽工具機面臨的問題並非孤本——這也正是國內工具機企業共同面臨的尷尬境地,盛伯浩說:「我們國家也有出口國外的工具機,但還都是中低檔工具機,高檔工具機還不能實現出口。」
有分析人士指出,「進口一邊倒」已成為中國工具機產品對外貿易的常態,特別是一些高端工具機產品,大量依賴國外進口。對此,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常務秘書長羅百輝表示,日本、德國等對高端工具機是限制出口的,「比如,德馬吉的高端五軸聯動工具機就限制出口到中國,甚至連高端技術人員到外地就業也是有所限制的,他們擔心人員的流失會帶來技術的外流。」
智能化無期
因為一直處在中低端的困境中,所以工具機行業數位化進程緩慢,更別說相對數位化更高級的,具有遠程監控功能的智能化了。
筆者問及是否考慮實現AH系列鏜床的遠程監控功能時,中捷鑽鏜床廠負責人表示:「目前所有的工具機都實現不了,可能只局限於實驗室,還沒有到應用的程度。」而到什麼時候能實現,他表示,「我們暫時無法解答這個問題。」
這個觀點也得到了沈機集團宣傳部副部長楊新偉的認同,他向筆者表示,現在他們所做的信息化工作還主要體現在產品信息化和企業管理信息化兩個方面,與供應商和用戶之間的信息化工作還很難開展下去。要實現某個產品的遠程監控更是件艱難的事情。他對「技術冒進」持保守的看法:「假如我們生產了一台能夠實現遠程監控的工具機,結果卻賣不出去怎麼辦?因此,他們只能按照用戶的需求來生產某類型的產品。」
其實,來自史先生的信息反饋或許能夠更好地解釋,即便遠程監控實現了也無法讓其功能發揮出來。他說:「你說裝配我們自己搞一搞、裝一裝,沒什麼問題,但零配件一般都要換,實現遠程監控又能起到什麼作用?」
而實現遠程監控,在沈機集團信息化顧問牛孟漁看來,這卻是工具機行業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在他參與制定的瀋陽工具機信息化總體框架中,產品的智能化方向就包括遠程監控、智能切削、自動編程等。
但是,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物資採購部負責人告訴筆者,他們對於瀋陽工具機生產的工具機實現遠程監控功能表示擔憂,因為在當下行業競爭激烈的現實情況之下,他們是不會接受工具機的遠程監控的,因為他們害怕不當的遠程監控會泄露他們的商業機密。
如此看來,工具機要實現遠程監控是遙遙無期了。因為一方面是工具機企業自身在產品智能化方面還有很多技術上的瓶頸需要突破。對此,中國工具機工具工業協會行業發展部副主任邵欽指出,中國高端工具機瓶頸難有突破跟國內研發人才的斷層有很大關係。
在這一點上,盛伯浩指出,國內工具機企業要善於利用信息技術、學習國外工具機企業的先進經驗,避免走彎路,學會創新。
同時,工具機企業和相關政府部門也需要改變對自主研發工具機的認識,邵欽表示,高檔工具機主要依賴進口跟國家鼓勵引進先進技術和進口高檔工具機的政策也是分不開的。
更多數控工具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數控工具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