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門話題。那麼,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哪些特點我國發展的實際狀況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面臨的障礙如何突破
尚在萌芽階段
發展速度較快,總體占比很小
「回顧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史就不難發現,它既是黨中央、國務院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挑戰的應急之舉,更是我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長遠之策。」馮飛開門見山。
截止到去年底,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GDP的比例在4%左右。我國的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8%左右。到2020年力爭達到15%左右。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中,目前進展較快而且已進入規模化的是新能源產業。到2010年我國累計風電裝機總量已達到4182.7萬千瓦,首次超過美國,位居世界首位;2010年,中國光伏電池產量達到8000兆瓦,約占全球總產量一半,居世界首位。
馮飛指出,新能源雖然數量發展較快,但實際應用的占比很小。到去年年底,非化石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耗總量的比例是8.3%,但除去水能和核能,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只占1%左右。雖然我國的光伏電池產量全球第一,但90%以上出口到了國外。
從世界範圍內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歷幾十年的技術積累。比如生物技術,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2000年之後進入成長階段,可能要到2035年前後,才會進入到成熟期。
總而言之,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尚處在萌芽階段。
形勢逼人
前有已開發國家領跑,後有其他發展中國家追趕
馮飛指出,自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已開發國家和主要的新興經濟體都在加快布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即國際上所說的新興產業(英語為emergentindustry)。
他說,美國在今年最新版的《國家創新戰略》中提出,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生物技術、空間技術、納米技術等六個新興產業,歐盟在2009年出台了《2020智慧可持續包容增長戰略》,也明確了類似的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日本在其《2020邁向光輝日本新增長戰略》中,也提出類似的產業發展重點和技術目標。
「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兩大軟肋。」馮飛指出,一是核心技術掌握不足。拿規模最大的新能源來說,風電技術正處在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的過渡期,太陽能發電基本上是靠引進技術和設備。二是單個企業的實力弱小,包括技術和規模都是如此。我國整個醫藥產業的研發投入加起來,還不敵美國的輝瑞公司。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我國已經明確的有七大領域: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
更多其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其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