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國產應用處理器規模應用
2011年12月27日,國家正式宣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試運行啟動,標誌著我國自主衛星導航產業發展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預計2020年中國衛星導航產業產值將達到4000億元人民幣,整個產業規模之大、前景之廣闊將為我國國防建設、科技發展和經濟增長產生深遠影響。
衛星導航產業的完善和發展,組網建設至關重要;同時,衛星導航應用市場能否形成規模關鍵取決於應用終端,而終端中採用的導航基帶及射頻晶片是技術含量及附加值最高的環節,直接影響到整個產業的發展。通過設立重大專項應用推廣與產業化項目等方式,我國已實現北斗多模導航基帶及射頻晶片國產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應用處理器也在北斗多模導航晶片中得到規模應用。
衛星導航終端基帶一般通過導航專用ASIC硬體電路結合應用處理器的方案來實現,而此前應用處理器大多採用了國外公司ARM處理器晶片核,需向國外支付IP核使用許可費用,處理器受制於國外,無法徹底解決產業安全及保密安全問題。
據悉,目前實現產業化的BD/GPS多模基帶晶片解決方案中,已經出現衛星導航專用ASIC硬體結合國產應用處理器的方案,該應用處理器由我國本土IC設計公司研發,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一舉打破了電子終端產品行業普遍採用國外處理器局面,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中國芯」,也促使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終端產業率先形成了從晶片設計到晶片內核處理器完全自主化的有利局面。
該應用處理器為國內完全自主開發的CPU/DSP核,所有的關鍵技術擁有100%的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指令集、編譯器等軟體工具鏈也為自主開發;該處理器基於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多線程處理器架構,該架構使多個線程之間可以共享很多硬體資源,應用上相當於多核處理器,在提供相當於多核處理器處理能力的同時,節省晶片成本。
基於該國產處理器衛星導航晶片方案的模塊,是目前全球體積最小的BD/GPS雙模模塊,具有定位精度高、啟動時間快及功耗低等特點,獲得眾多車載監控終端生產廠家認可,基於該模塊生產終端的廠家已近百家,晶片目前已流片近十萬片,通過大規模量產的檢驗。隨著當前國家北斗應用示範項目進一步開展,該國產處理器應用規模將邁上新的台階。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系統,如果國產處理器能在北斗衛星導航終端產業普遍應用,將徹底實現衛星導航模塊從基帶、射頻到處理器完全國產化,消除晶片「後門」隱患風險,不僅有利於北斗產業長期自主發展,而其對於我國自主晶片處理器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國產應用處理器將從北斗產業規模應用起步,進而在移動通信、物聯網等其它新興產業得到更廣泛推廣應用,為我國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也正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所扮演的眾多帶動者角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