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電腦周邊行業分析報告 >> 我國PLC的應用現狀分析

我國PLC的應用現狀分析

2012-06-27 10:48:29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目前,中國PLC市場的95%以上被國外產品占領。國內曾有研究單位開發PLC產品,後因種種原因沒有發展起來。值得欣慰的是,國內已有具有較強實力的公司開始拓展PLC業務,並在中國PLC市場有了一定聲音,如和利時公司、德維森公司、安控公司。

  我國工業企業的自動化程度普遍較低,PLC產品有很大的應用空間,如機械行業80%以上的設備仍採用傳統的繼電器和接觸器進行控制。因此,PLC在我國的應用潛力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我國大中型企業普遍採用了先進的自動化系統對生產過程進行控制,但絕大部分小型企業尚未應用自動化系統和產品對生產過程進行控制。隨著競爭的日益加劇,越來越多的小型企業將採用經濟、實用的自動化產品對生產過程進行控制,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實力。

  中國加入WTO後越來越多的國際公司把其製造基地轉移到中國。同時,中國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也在利用難得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製造業。中國正在努力成為世界新的製造業基地。製造業的控制主要以離散控制為主,PLC是該領域控制系統的首選。製造企業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必然會大量採用PLC,從而為PLC的應用提供廣闊的應用前景。

  自2001年以來,作為基礎工業之一的機械工業成為我國工業發展新的增長點,年均增長率超過20%。與流程工業對模擬量的反饋調節不同,機械工業需對開關量進行連鎖及順序控制,因此PLC成為其控制產品的首選。機械行業的高速增長和自動化現狀為PLC應用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我國在「十五」規劃中已明確提出了「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計劃,大量傳統產業的自動化改造將為PLC的應用提供巨大的發展空間。我國的工業發展及自動化應用水平與工業已開發國家相比有幾十年的滯後,按目前的經濟形勢分析,我國將迎來一個PLC市場高速增長的時期。

  基於上述原因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現狀,今後若干年內中國PLC市場將保持持續高速增長。綜合相關資料提供的數據,並分析目前中國PLC市場主要廠商的經營數據,初步估計目前在我國本土銷售的PLC總量為30~40億元人民幣(不含隨進口主設備配套的PLC),年增長率為15~20%。

  目前中國PLC市場主要廠商為Siemens、Mitsubishi、Omron、Rockwell、Schneider、GE-Fanuc等國際大公司,歐美公司在大、中型PLC領域占有絕對優勢,日本公司在小型PLC領域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韓國和中國台灣的公司在小型PLC領域也有一定市場份額,中國大陸PLC廠商的市場份額幾乎可以忽略。

  大型PLC的目標用戶在選用PLC時一般不會把價格作為首要考慮因素,而是更關注產品性能、質量和品牌,對價格不是十分敏感,故日本產品很難進入該領域。韓國和中國台灣的產品從一開始就是模仿日本產品,基本沿襲日本產品的技術路線,其在中國的市場策略、行業影響基本是步日本廠商的後塵,只不過比日本產品滯後一段時間。

  巨大的市場需求為發展PLC業務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國內有實力的自動化公司應充分利用在市場、技術、行業影響和品牌等方面的積累,大力拓展PLC業務,使國產PLC早日成為中國PLC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之一。

  對中、小型PLC的目標用戶而言,市場上主要廠商的PLC產品均能滿足其要求,所以在產品選型時價格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日本產品在該領域占有絕對優勢。Siemens在推出新一代小型PLC產品S7200後其價格與日本產品相差不大,最近幾年其小型PLC的市場增長迅速,已經與日本主要產品(Mitsubishi和Omron)在小型PLC領域取得了類似的市場地位。近年來,由於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中國台灣的部分PLC廠商在小型PLC領域發展勢頭十分強勁,搶占了原來日本產品的一部分低端市場。

更多PLC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PLC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