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銅工業發展現狀。產量與消費量不匹配。我國銅礦資源的特點是中小型礦床多,大型、超大型礦床少,這一特點使得我國銅礦山建設規模普遍偏小。雖然國家大力發展銅礦業,但成效並不顯著。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統計,2003-2005年我國銅礦基礎儲量經歷了急速的下降後,2006年因為發現大型礦床,基礎儲量攀升到了3070萬噸。此後,銅礦儲量有小幅波動,2010年底全國銅礦基礎儲量為2870萬噸,創下了近5年來的新低。
另一方面,我國銅冶煉及消費規模還在擴張,雖然國內精煉銅產量逐年穩步增加,「十一五」期間保持13%左右的年增長率,但產量與實際消費量仍不匹配,如此將導致我國銅資源自給率保持在低位,銅礦業成為我國銅工業健康發展的約束資源。
對外依存度高。我國是全球精銅消費的第一大淨進口國,長期以來由於我國在銅進出口方面一直採取「寬進嚴出」的政策,近年精銅進口量仍處高位。金融危機以前,中國每年進口精銅量維持在100萬噸以上的水平;金融危機期間,受銅價暴跌的影響,精銅進口量小幅下滑。出口方面,由於國家高稅收政策的限制,出口量較小,但仍呈小幅增加的態勢。此外,儘管廢銅進口整體態勢依然向好,但由於受到融資難及海關行政的影響,國內廢銅進口的加速度已開始下滑。
「十二五」規劃對銅工業的發展要求。提高產業集中度。我國大型銅礦少、貧礦多的特點導致國內銅冶煉業規模普遍較小,集中度亟待提高。到2015年,將實現前10家企業的冶煉產量達到全國的90%,以提高銅資源的利用率、完善國內銅的定價機制。
加快資源基地建設。以加快境外銅原料供應基地建設為重點,積極推動境外資源勘探,在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依託具有國際化經營能力的骨幹企業,建立與資源所在國利益共享的對外資源開發機制。通過對境外、國內資源的勘探、開發,有效增加境外權益資源量和國內資源儲量。到2015年,新增銅精礦生產能力130萬噸/年。
加快再生銅回收。由於目前國內消費領域大量有色金屬產品尚未進入報廢高峰期,國內回收的廢金屬還無法滿足日益發展的再生有色金屬產業原料需求,進口廢金屬仍然是我國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的重要原料來源。目前,國內年回收廢銅約60、70萬噸,進口400萬噸。隨著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產品更新換代的加快、國內再生資源所占的比例將會越來越高。到2015年,再生銅占當年銅產量的比例將達到40%左右。
除此之外,大力發展精深加工、進行節能技術改造等也是「十二五」發展的重點。「十二五」將是銅冶煉工業轉型的黃金時期。雖然國內生產地集中在華東地區,該地區銅生產量占全國總量的52%左右,其中安徽、江西兩省產量約占30%,但銅的主要消費地則在華東和華南地區,二者消費量約占全國消費總量的70%。2010年中國全年銅消費量近700萬噸,同比上漲幅度超過11%。2000年至2010年,中國精銅需求維持著穩定的增長勢頭。2010年中國全年銅消費量近700萬噸,同比上漲幅度超過11%。回顧歷史,中國的精銅需求自2000年以來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5%(而全球精銅需求增長率僅為2%),這帶動了中國的年度需求總量由2000年的188萬噸大幅上漲至2010年的700萬噸,拉動中國銅消費占世界消費比例由1%升至37%。中國銅需求的大幅擴張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國內銅冶煉行業的發展,「十二五」期間將迎來銅冶煉工業轉型的黃金時期。
2013年,全球銅供需情況如何,各個機構預測數據各不相同。供給方面,罷工及勞資糾紛導致的全球銅原料供應風險仍然較大。需求方面,由於全球經濟放緩,銅總體需求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中國銅消費占全球消費量的40%左右,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憂慮一度引發市場對銅需求前景的悲觀看法,但結合國內用銅行業的發展前景,中國需求仍值得期待。整體而言,全球銅需求正處於由緊缺向平衡乃至過剩轉變的過程。
更多銅管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銅管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