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LED行業分析報告 >> 2015年我國智能照明行業企業發展分析

2015年我國智能照明行業企業發展分析

2015-01-29 13:35:12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如今的智能照明概念已然不像十多年前一樣「虛無飄渺」,似乎一夜之間,人們都在迫不及待地等著分享這塊誘人的蛋糕。作為照明行業市場的風向標,智能家居、智慧照明、智能控制等一系列產品已經不僅僅停留在概念上,更是一整套完善的產品解決方案呈現在眼前。

  智能照明應用依舊不溫不火,智能照明市場一直還未真正打開,一直在門口徘徊。那麼,2015年的智能照明話題為什麼那麼火?到底是熱炒舊概念還是迎來發展的春天,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採訪了中國稀土學會專家組專家、中國稀土協會光功能材料分會秘書長、上海照明學會理事吳虹。

  企業要冷靜市場待整合

  現階段,受智能照明概念熱炒的影響,資本市場大舉進入,一些小企業甚至「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上馬」,大企業面對低價惡性競爭市場始終無法突圍,已經出現傳統照明與LED固態照明市場兩敗俱傷的局面。吳虹認為,照明電器行業應主動進行優勢整合。行業整合應該是全產業鏈的配合,甚至是照明廠商與網際網路企業的配合,這樣才能讓智能產品概念不至於成為空中樓閣。

  「小企業不要盲目進入,大企業要改善行業生態」,吳虹表示,缺乏創新讓國內的智能照明生產廠家始終在低端市場拼殺,高端市場則被巨頭把持。智能照明的本質是電子化和網絡化,不僅實現照明系統的智能控制,同時也是網際網路的一個入口,進而衍生更多高附加值的服務。

  任何不先做好產品就談智能照明的行為就是耍流氓「跨界」在2015年同樣流行,行業之間、產品之間互相融合,企業謀變,甚至在熱炒的概念中迷失方向,不管是上游還是中游、下游的企業都開始試水智能照明市場。吳虹認為,智能照明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但是企業不能也沒必要全部湧向這片市場,「小企業專注產品,大企業用己之長」,智能照明的發展方向是在專業化生產基礎上的產業整合,專業化生產是燈具製造企業和控制器廠商的生存基礎。

  LED要專業化,「術業有專攻」,所謂的「跨界」是要在自身產品品質可靠、先做強、擁有自己智慧財產權的基礎上進行,不能頭腦發熱、「有錢任性」,所以我們說,任何不先做好產品就談智能照明的行為就是耍流氓。

  智能照明歸根結底是實現生態照明

  現今智能照明的技術進步日新月異,LED經過十幾年的技術積澱,其應用前景已不斷被放大,各大廠商也已成為智能照明的擁躉,所以,技術問題已不再是阻擋智能照明前進的最大障礙。吳宏認為,相對於技術問題,我們更應該關心未來智能照明的需求問題,智能照明的未來肯定是向人性化方向發展,不管是其技術還是產品,都必須「以人為中心」,關注人本身的需求,實現「綠色照明、健康照明」,最終實現照明最根本的形態——生態照明。

  因此,未來照明的前景必定是以LED、OLED等新型光源為搭載,為人提供舒適、安全、節能的「光環境」,生態照明正是基於這種需求,滿足絕大部分人心目中的「未來照明」。

  2015年智能照明去哪兒

  儘管「智能」已成為部分照明企業的「噱頭」,但國內相關需求依舊保持旺盛增長。據有關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國內已有193個「智慧城市」試點,每年僅智能照明產品的需求就超過1000萬盞。專家推算,未來幾年,中國LED光源的市場將超過1000億美元。而國內目前的智能照明市場滲透率仍低於2%,因此市場前景值得期待。

  當然,2015年,智能照明產品市場仍舊是混亂中慢慢成熟的一年,傳統高效光源和LED固態照明光源各占優勢,互相不能完全替代,所以也是繼續融合的一年,製造廠商將會越來越集中,產業發展會慢趨理性。

  吳虹認為,智能照明燈具將會被家居家電整合,甚至承載空氣淨化、空調、消毒等功能,被作為附加價值整體銷售。此外,智能照明的基礎技術將越發成熟,智能照明廠商與網際網路企業將會加強合作,內容生產商與平台運營商將在市場中占據相當競爭力。

更多智能照明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智能照明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