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面膜行業市場分析形勢如何?面膜已成為廣受男女喜愛的美膚用品之一,打開微信,相信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會有賣面膜的微商,面膜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面膜消費行業專項調研及投資價值預測報告顯示,對美容保養的不斷需求,促使中國面膜行業快速發展,近年來,面膜行業作為護膚領域的新興力量,市場份額連年大幅增長。
面膜市場經歷了由盛轉衰再進入又一次繁榮,此時無論市場、行業亦或消費者都經過了反思和升級,此時的戰爭,不會也不能再是從前一樣野蠻無序的份額爭奪,消費者的理性和行業標杆的指引,將帶領面膜市場向著更加有序而精進的方向前進。
近日,2013年被歐萊雅收購的本土面膜「大王」美即面膜回款不足2億元,同比暴跌六成,把大家的目光重新聚焦在國產面膜上。但記者發現,在美即面膜遭遇銷售困境的時候,御泥坊、一葉子和百雀羚等國產品牌的崛起,仍在引領中國面膜市場的增長。
記者從信息諮詢公司英敏特獲得的一份報告發現,截至2015年底,中國面膜零售總額達到98.8億美元。鑑於較高的滲透率和成熟的使用習慣,面膜的銷量增速將會放緩。未來,市場增速將繼續保持雙位數,儘管銷量增長乏力,但產品延伸和高端化將會帶動銷售額攀升。
具體到品牌上,國產品牌一直引領面膜市場增長。英敏特在報告中提到,美即面膜在被歐萊雅收購後市場份額有所下滑,但御泥坊、相宜本草、百雀羚和一葉子等國產品牌卻稱霸線上渠道。
國內某美妝電商平台相關負責人也告訴記者,可以看到隨著消費水平的升級和「90後」逐步成為美妝消費的主體,美妝消費的特點呈現出「快時尚」特質,對美妝新品牌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對美妝品牌更換的頻率也在變快,這都有利於國產品牌的發展。
行業數據的統計結果也指向明顯,女性更願意在臉上花錢了。在2016年線上面膜市場上,50元以下的低價產品份額不足20%,向前推半年,這一數字還在20%以上;而50~100元的中端產品以及100元以上的中高至高端產品的市場份額均超過40%。前述負責人也表示,公司最貴的面膜單片在80元左右,銷量還可以。
英敏特則在報告中指出,面膜已經融入了中國女性護膚的基礎流程,品牌有機會推出具有特定功效或針對具體部位的新產品線。而到2019年,中國面膜市場的容量將達到130億元。
市面上有關於護膚嫩膚的方法不少,以面膜為主,尤其不少大牌面膜可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用後立即美白、立即祛痘等等,這些背後都隱藏著什麼秘密?專家表示,這些面膜以蘊含大量激素為主,長期使用會形成新聞上的「螢光臉」,而且很容易導致肌膚潰爛及一些嚴重的膚質問題,得不償失。
從業內亂象不斷,且新聞上不斷爆出各種面膜的問題可以發現,面膜最關鍵的要素就是生態環保,減少肌膚污染,否則長期以往造成的健康問題無數且無法逆轉。
從各界專家在市面上做的面膜樣本抽取結果可以得知,虛假面膜問題十分嚴重,除去增添了激素的面膜,還有一些對人體本身是有害的面膜成分,他們或過於追求高利潤,或追求快速見效以求更好的銷路,但卻唯獨忽視人們的健康問題,因而包括專家在內的各界人士都希望儘快整頓市場,還原一個安全的面膜市場。
目前面膜行業已經嚴重過剩,競爭激烈。2013~2015年微商賣面膜的火熱場面吸引了大量商家投身面膜行業。「當時進入門檻比較低,只要有化妝品生產許可證的都(可以)賣面膜,其實市場需求沒有那麼多,微商賣的面膜很多都還沒到消費者手上,移庫現象比較嚴重。」
通過對中國面膜行業市場分析總結認為,面膜行業擴容空間有限,主要因為市場上的面膜產品太泛濫了,依靠良好的質量和口碑才能贏得競爭的勝利。
更多面膜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面膜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