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在全球紡織市場排名前兩位,紗錠總量已經占世界的近一半。2018年中國紡織纖維加工量達到6742萬噸,同比增長2.1%,印度紡織纖維加工量達到5496萬噸,同比增長4.6%,以下是紡織行業政策及環境分析。
紡織行業是我國發展最快,且在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產業。紡織市場分析指出,在我國紡織工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眾多的紡織產業集群地區,這些集群地區在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的條件下,產業集中度高,產品特色突出,企業數量眾多,配套相對完整,規模效益明顯,產業與市場互動,其紡織經濟已占到全國紡織經濟總量的70%以上。
2015年,我國出口紡織品服裝2911億美元,同比下降4.8%。其中我國紡織品出口額1152.6億美元,同比下降2.3%,服裝出口1758.9億美元,同比下降6.4%。這也是自金融危機之後,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面臨的首次全年出口負增長。而2016年,出口情況仍然未見好轉,紡織行業政策及環境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紡織品服裝累計貿易額2906億美元,同比下降6.1%。其中,出口2672.5億美元,同比下降5.9%。
2017年,我國棉花直補政策取代收儲政策促棉價市場化,17年直補政策到期、關注後續政策變化,但棉價長期市場化趨勢已定、未來繼續加強跟國際接軌;17年進口配額89.4萬噸,配額政策上沒有變化;拋儲政策上,目前國儲棉近800萬噸,17年計劃拋儲近5個月,日輪出數量不超3萬噸。17年全國棉花產量476.7萬噸、同比降4.55%,結構上種植逐漸向新疆聚集;天氣因素等促進新疆棉單產、質量好於去年;17年意向植棉面積同比增2.2%,在天氣正常情況下棉花總產量有望增加。
由於紡織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政府部門及紡織工業協會高度重視行業的發展規劃,在擴大出口、節能降耗、淘汰落實、優化布局、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培育自主品牌、加大科技進步等方面連續出台一些列政策。近年來發布的紡織行業主要產業政策如下:
(一)《國家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GB18401-2003)
紡織業國家強制性標準《國家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GB18401-2003)於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國家強制標準對我國境內生產、加工銷售和使用的服用和裝飾用紡織品的產品質量做了明確的限制。紡織行業政策及環境指出,同時為保持出口的有序增長,國家質檢總局將出口紡織品也列入該強制標準的適用範圍,促使紡織品出口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增長型轉變。
(二)《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
由於紡織行業門類較多和經濟主體多元化等因素,市場競爭力差異較大,無論是在技術、管理、創新還是國際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行業粗放型增長方式沒有得到根本轉變,投資的結構性矛盾、產業發展與資源約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產品出口引發的貿易摩擦日益增多。2006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在北京聯合發布了《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是國家指導「十—五」紡織工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對力口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紡織工業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推動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指標提出了約束性目標要求。
目前,我國紡織機械主要出口至印度、孟加拉、越南、馬來西亞、印尼、巴基斯坦等國,2018年中國出口到這6個國家的紡織機械占到出口總量的68.64% 6 ,且占比呈持續提升趨勢。得益於全球紡織產業轉移、當地政策支持紡織業發展等因素,當地紡織業穩步發展有望帶來紡織機械的大量新增購置需求以及存量設備更新替代需求當地紡織業穩步發展有望帶來紡織機械的大量新增購置需求以及存量設備更新替代需求。以上便是紡織行業政策及環境分析所有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