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達100.5萬個,相比2018年6月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增加7344個。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視,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國衛生總費用持續增長。以下對醫療服務發展趨勢分析。
2018年中國醫療服務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4.7萬億元,2018-2022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13.86%,醫療服務行業分析指出,2022年中國醫療服務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7.9萬億元。
2018-2022年中國醫療服務行業市場規模預測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正確的支付機制應該是激勵醫院和醫生去做對患者最有利的服務,而不是做最多的服務。也就是說醫院和醫生的收入主要應來源於保持健康,預防和減少疾病,而不是被動治病。過去幾年醫療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不斷完善,覆蓋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明顯提升。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期,中國的醫療服務產業還只是以醫療服務為主,核心為「治病」,而非「預防」。但是隨著中國醫療服務市場逐步開放以及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人們自身的保健意識逐漸增強,整個醫療服務產業逐漸從「醫療服務」向「健康服務」轉型。消費者更願意為更好的服務和高質量的健康醫療產品買單,由此帶動了健康體檢、健康調理、健康諮詢、健康管理、美容護理等預防、康復類健康服務行業的快速成長。
隨著新醫改的深入推進,國家逐步放開醫療市場准入,機構投資者和產業資本紛紛湧入醫療服務產業, 在醫療服務市場化的大趨勢下,多元化醫療服務主體蓬勃發展,傳統醫療服務產業鏈不斷分解、重組,傳統公立醫院內的檢驗、影像、康復、護理、血透、消毒、體檢等非核心功能逐漸脫離主體,促進民營醫院、民營診所、第三方獨立醫療服務機構、健康管理機構、網際網路醫院等產業新業態的不斷湧現。
新醫療服務技術近幾年保持高增長態勢,早篩技術、3D列印、醫療機器人等新醫療技術帶來診療的顛覆性革命。新醫療技術已經越來越超出了單體的食品醫藥、醫療器械、健康服務等的產品範疇,超出了生物技術、微創技術、理療技術等的技術範疇,產品和服務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2015年,新醫改推動全國各地建立分級診療模式,逐步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最終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理想就醫格局。目前我國基層醫療的床位供給能力、設備設施性能、醫護人員水平還存在明顯的不足,亟需引導三級醫院優質醫療資源、醫生資源、醫療技術和能力的下沉。
Medical Mall是專科門診服務與商業服務相結合的混合體,誕生於80年代的美國,目前已在國外醫療市場上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其便利及輕鬆就診環境的優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人群,同時它的低運營成本更是吸引了不少創業醫生團隊。
隨著「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發展,中國部分醫院開展了「網際網路+」探索,通過病種聚焦、系統升級、平台建設等紛紛開展網際網路醫療建設,其中網際網路醫院、遠程醫療、醫聯體、網際網路慢病管理、家庭醫生等網際網路醫療模式正在重塑中國醫療服務診療流程。
雖然目前在商業模式上仍然存在著不少爭議和問題,但是伴隨著政策的放開與各方的深入摸索,未來實現O2O醫療服務閉環是大勢所趨。同時伴隨著電子病例檔案的健全,小病手機問診,大病醫院治療將成為一個新的態勢。
更多醫療服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療服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