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的日子遲遲未定,學生宅在家已經一個月了。擁擠的流量使得在線課程客戶端崩潰事件頻出。在線教育遠不如想像中美好,仍有不少痛點亟待解決。如何留存用戶、完善盈利模式,疫情下的暴發或將加速行業洗牌。
2月24日,由於無法承載超大流量並發訪問衝擊,「學習通」再次系統崩潰,相關話題也登上微博熱搜榜。
免費營銷的背後,在線教育的競爭紅海激烈。2月3日猿輔導免費直播課開課首日,同日在線上課人數超500萬。截至2月15日,作業幫的免費直播課報名人數突破2800萬。僅2月2日開播當天,作業幫免費直播課的報名人數就增長了150萬人。此外,全國20多個省紛紛加入釘釘「在家上課」計劃,超過兩萬所中小學、1200萬學生通過釘釘直播的方式上課。
記者不完全統計,新東方在線、學而思網校、猿輔導、跟誰學等在線教育公司都祭出免費課程「殺手鐧」。業內人士認為,在疫情期間,銷售網課的在線教育機構並不多,絕大多數實施的是免費在線教育。這是由防控疫情的現實,以及在線教育機構的「競爭」所決定的。現階段主要是引流,他們希望疫情過後,目前的免費用戶,能繼續留下來買單。
流量的井噴也激發了對大批教師的需求。據數據顯示,截至2月11日,在線教育行業畢業生需求量較去年同期增幅達89.17%,創近半年最高。招聘大量人力意味著成本增加,但成本的增加卻不一定能夠得到相對應的客源。
免費課既能引流又能拉新,各大教育機構自然不會錯失這樣一個低成本獲客的機會。「對在線教育機構的真正考驗是以免費引來的用戶,有多少在疫情過後,會變為真正願意買單消費的客戶,」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記者,而提升課程品質,增強在線教育的個性和交互性至關重要。
事實上,在線教育發展多年一直存在被詬病的地方。首先是獲客成本高。近年來,在線教育市場用戶的付費意願在明顯下降,獲客也正變得空前困難。曾有機構表示,一個線上用戶獲客成本可高達8000元左右。其次,因商業模式缺失,或教研、產品、技術研發困難以及師資資源匱乏等原因導致產品復購率低,且大多依靠資本「續命」。
可以看到,疫情極大緩解了在線教育機構獲客難的問題,所以關鍵的問題將聚焦在用戶如何轉化做到留存,如何提升免費課程質量吸引的用戶進行二次付費,如何將跨越多平台的用戶集中在自家的平台上,以及如何吸引用戶進行口碑傳播並長期付費。
記者了解到,因為是免費課程,各機構大班課的用戶重疊率非常高,也就意味著一個學生同時報名了兩三家甚至更多家的課程。有小學三年級家長告訴記者:「時間相對空閒,除了常規的數學和英語外,還領取了大語文和編程的免費課。」但也有家長對免費課並不認可,「大班課互動效果差,同步課可能為適應全國水平通常都很簡單,不能滿足輔導需求。」
記者還觀察到,頭部機構開始「試水」流量變現的可行性。例如學而思網校開始推出49元13課時的語文網課,VIPKID推出多人參團0.01元購課的優惠,作業幫推出3元4節名師思維課等。
在業內人士看來,「先下手為強」,留存是生命線,留存要既關注孩子又要關注家長,靠產品體系留家長,靠成長激勵留孩子,同時用細緻化的課程內容和服務實現留存。如果留存轉化的好,等於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暑假班儲備了糧草。
此外,業內也有觀點認為,疫情下的留存對在線教育機構來說是一次大比拼,非常考驗運營能力。很多在線教育企業盈虧未能平衡,如果還按照原有運營模式,用戶漲的同時虧損必然更多。同時,優質的師資儲備也是機構需要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