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連鎖藥店、血液製品、醫療器械、原料藥等疫情相關細分領域高速增長;隨著國內疫情緩解,醫院等終端將逐步恢復正常運行,預計外包行業、化學製劑、疫苗、醫療服務等細分領域也將陸續恢復正常。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公開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2020年1~4月醫藥製造業累計收入增速-5.6%,累計利潤增速-7.4%,相比2020年1~3月的-8.8%和-15.7%有所上升。
在醫藥行業不斷洗牌的背景下,A股醫藥行業的投資風格也發生了變化,具有創新屬性的上市公司得到投資者追捧,而在疫情影響下這種風格更加突出,行業分化愈加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不僅導致了業績的分化,也直接導致行業內上市公司市值股價分化。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8月23日,生物醫藥行業287家上市公司股價實現不同程度上漲,其中122家公司漲幅超50%。此外,21家上市公司跌幅超20%。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生物醫藥行業21家上市公司的研發投入總額超1億元,26家公司的研發投入總額占營業收入的比重超10%。從對比數據來看,81家上市公司的研發投入總額實現同比增長,9家公司的研發投入總額同比去年增長超5000萬元。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防疫物資相關醫療器械需求急劇增加,如醫用口罩、防護服、隔離衣、醫用手套、呼吸機、體溫計等一度供不應求,給相關企業業績帶來了增長機遇。
專業人士表示,目前醫藥板塊上市公司數量超過300家,板塊內部和細分子行業之間估值分化已十分明顯。市場對於具有中長期競爭優勢和確定性較強的公司的估值容忍度顯著提高,而部分細分行業則在一定程度面臨估值坍塌的壓力。
就目前而言,線上、線下藥店融合是趨勢。但連鎖藥店的分散度較高,還未出現擁有超過1萬家藥店的巨頭企業。未來,併購整合仍是連鎖藥店發展的主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