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改革開放同行——中國社會科學院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智庫論壇”第五場近日在京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等專家圍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營經濟,防範化解風險闡述了各自的觀點。
劉世錦認為,金融業改革開放要堅持問題導向、創新導向。市場經濟是開放的、競爭的體系,建立市場經濟、摸索市場經濟的過程其實是“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在金融改革的過程中要堅持頂層設計,將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相結合。中國的金融改革主要應當解決幾個問題:第一,進一步打破金融市場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壟斷,提升運行效率;第二,解決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第三,對産業轉型升級創新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第四,發展綠色金融。發展綠色金融不是做減法,而是做加法和乘法。它不僅僅指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環境汙染的治理,而是包括綠色生産、綠色消費、綠色創新等發展理念;第五,地方政府在金融改革中要發揮有效的作用。過去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土地財政,今後地方建設資金來源值得探討。
劉世錦指出,中國中小企業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考慮到民營經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應加大對民營經濟的金融支持力度,使得中國的金融體系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與民營企業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相適應。
何德旭認為,中國金融必須實行發展方式的轉變,也就是由過去的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這是一個基本的發展方向。金融高質量發展近期的主要任務是,服務實體經濟,切實為三農、小微企業、民營經濟提供服務;防控金融風險,特別強調的是要加強並改善金融監管,一定要防止區域性、局部性、單個的金融風險點擴散、漫延、演化為全局性、系統性的金融風險,要守住這個底線。最後是深化改革,我們現在的金融體制和機制,從宏觀金融調控體系,到微觀的金融企業的治理結構,到金融市場的運行機制,都要進行相應的改革,要為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體制機制環境。
黃群慧表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不但需要金融業的支持,還需要有整個服務業的支持。現在看,制造業本身的轉型升級確實有很多制約因素,除了自身的問題,也有來自于服務業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解決之後,反過來能夠促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轉型升級以後會有高報酬,金融也願意支持你。通過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互相促進,最後促進整個制造業轉型升級,帶動整個經濟轉型升級,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