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757.33万辆,同比增长4.1%,占乘用车销售市场的38.4%,市场份额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售277.44万辆,同比下降17.4%,占轿车市场的22.4%,市场份额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整理的乘用车行业定义及分类如下:
乘用车行业定义
乘用车(passenger vehicle)是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它也可以牵引一辆挂车。
乘用车涵盖了轿车、微型客车以及不超过9座的轻型客车。乘用车下细分为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多用途车(MPV)、运动型多用途车(SUV)、专用乘用车和交叉型乘用车。
乘用车品种分类
运动型
运动型多用途车(sport utility vehicle,简称SUV),该车型起源于美国,这类车既可载人,又可载货,行驶范围广泛,驱动方式应为四轮驱动。近几年我国轻型越野车和在皮卡基础上改装的运动型多用途车发展较快,但在驱动方式上不一定是四轮驱动。行业在分析市场时一般将这几类产品放到一起。本次新分类改革将这几类车型统一归为运动型多用途车(SUV)类,因此我国的此类产品范围要广于国外。同时,为了方便了解我国汽车的发展状况,我们在运动型多用途车(SUV)下又按照驱动方式不同分为四驱运动型和二驱运动型多用途车。该类车型主要有长丰猎豹、北京吉普切诺基、长城哈弗、郑州日产帕拉丁等。在旧分类中除了部分切诺基列入轿车中外,其他均列入了轻型客车中。
更多相关信息可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4-2019年中国乘用车行业市场现状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其它车型
专用乘用车是运载乘员或物品并完成特定功能的乘用车,它具备完全特定功能所需的特殊车装备。例如:旅居车、防弹车、救护车、殡仪车等。
交叉型乘用车是指不能列入上述车型外的其它乘用车。这部分车型主要指的是旧分类中的微型客车,今后新推出的不属于上述车型的车型也列入交叉型乘用车统计。
2020年初肺炎疫情影响下,中国乘用车市场全年销量下降比率将进一步加大,达到7%-9%左右。乘用车涵盖了轿车、微型客车以及不超过9座的轻型客车。以下对乘用车行业现状分析。
在2016年与2017年的购置税补贴刺激下,加上各大车企推出多款SUV迎合市场,自主品牌市占率稳步提升。乘用车替换性需求占比增加。消费升级特征明显,即从低端车向高端车过渡,从轿车向SUV或MPV过渡,从小型车向中大型车过渡。2019-2020年销量将继续下滑,2021-2025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增长率将稳定在2%以内。到2025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将达2480万辆。
在疫情发生并扩散的阶段,居民购车活动开始减少同时消费信心减弱,导致乘用车消费需求出现下降。疫情持续升级后,政府开始全面防治,直到疫情扭转并逐步得到控制前,乘用车的生产销售活动因员工复工延迟、居民外出减少等因素影响,受到较大的限制。现从三大市场状况来分析乘用车行业现状。
2018年全年乘用车实现产量2352.9万辆,同比下降5.2%;实现销量2371万辆,同比下降4.1%,其中购置税政策的变化对销量的影响不容小视:2017年以来,购置税优惠减免造成产量及销量增长乏力。2018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首次出现产销双双负增长。2019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共计生产2136万辆,同比下降9.2%;销售为2144.4万辆,同比下降9.6%,乘用车产销负增长进一步加剧。2019年全年中国乘用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2136万辆和2144.4万辆,累计分别下降9.2%和9.6%。截止至2020年6月中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79.8万辆和17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8%。
由于中国60-70年代即将退出中国乘用车市场;80后年代消费主体即将步入增换购阶段,其对乘用车的增量贡献将逐渐降低;而乘用车消费主军90后人口逐年减少,将导致汽车消费需求总基数持续稀释;再加上中国经济增速减缓,汽车保有量基数庞大,中国汽车已进入存量市场,因此在无疫情情况下,保守估计2020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将下降5%-7%。
2020年6月中国狭义乘用车产量为2020年6月中国乘用车产量为174万辆,环比增长7.5%,同比增长13.1%;销量为165.4万辆,环比增长2.9%,实现连续4个月零售环比增长,同比下滑6.2%。累计方面,2020年1-6月中国狭义乘用车产量达到745.8万辆,同比下降23.1%;累计销售770.4万辆,同比累计下降22.5%。
乘用车是整个汽车行业的一个细分行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制造、科研和服务等全方位的实力。中国乘用车市场,由于城镇化发展带来的人均收入提高,消费支出增加,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4-2015年我国乘用车行业有哪些政策,让我们分析一下乘用车行业政策,它们或与你的汽车生活息息相关。
加强油耗限值管理
5月7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强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的通知》。这份文件是为进一步促进先进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加快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做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gb27999-2011的实施工作。
工信部同期公示了《2013年度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情况》,在79家国产乘用车企业中,有22家没有达标;25家进口车企中12家没有达标,另有7家企业未递交《2013年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执行情况年度报告》。文件列出七条有关事项,四条针对不达标企业采取惩罚措施。更多相关信息请查询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4-2019年中国9座以下客车(乘用车)客车行业市场现状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
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有消息人士透露,根据工信部内部已形成的共识,这三张专门生产电动汽车的牌照,第一张很可能落地中西部省份,比如汽车工业较为发达的重庆、成都、西安;第二张很可能落地互联网公司,为互联网思维融入汽车提供平台;第三张则可能来自此前一直寄希望争夺市场的万向、时风、等企业。
不过,即便新的政策为非汽车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入口,但IT企业要想造车,也不是那么容易,该政策明确规定,需要“有3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的研发基础”,并具备“与产品结构、生产纲领相适应的车身成型、涂装、总装等整车生产工艺和装备”,仅此一点,就让很多IT企业“望洋兴叹”了。
《乘用车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修订工作启动
国家环保部2014年开始启动《乘用车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强制性标准修订工作。环保部标准处发布了标准修订路线图,据悉新修订的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将于2015年年底发布。
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在去年也引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重视,中汽协提出加强对车内空气质量工作领导,决定建立车内空气质量专业委员会,统一组织全国汽车行业的车内空气质量控制工作。
车内环境质量控制离不开认证,去年,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开展了车内空气质量认证工作,这是我国第一个由第三方权威平台发起的国家级车内空气质量评价项目。与此同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也开启了绿色之星车内空气质量认证工作。RTPCo.公司已开发出极长纤维增强聚丙烯,用于低排放汽车内饰用途。
该公司总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薇诺娜,其PPVLF热塑性塑料旨在达到汽车OEM对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低排放的要求。这些材料已通过德国汽车行业有关异味、起雾和总VOC排放的测试。此外,新材料还达到了在强度、刚度和尺寸精度上的结构性要求。RTP产品中的增强材料比例为20-50%。
RTP的汽车市场经理DavePahl说:“如今的全球趋势是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符合日益严格的OEM环境标准。”
PPVLF材料瞄准仪表板、车门模块载体、控制台、座椅、货箱地板和其他内饰应用。
国内乘用车市场各大车企2月销量成绩单已出,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整理出乘用车市场2017年2月汽车销量排行榜,针对2017年2月乘用车市场销量表现分整体以及三大类型作一简析。
2017年2月份乘用车市场销量实现158.8万辆,较去年同期132.2万辆增长超过两成(20.1%)。2016-2021年乘用车整车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显示,2月销量冠军依旧由“神车”五菱宏光蝉联,其2月份销量超过四万辆,这也是2月份乘用车市场唯一一款超四万辆车型,领先优势较为明显。SUV界“常青树”哈弗H6以3.37万辆成绩位居第二位,其他超过三万辆的还有英朗和朗逸。
2017年2月份轿车市场销量实现76.7万辆,同比增长14.6%,扭转了1月份微跌颓势。全新英朗以3.05万辆销量夺得轿车市场销量冠军,同比增长过半(51.3%);另一款销量超过三万辆车型大众朗逸表现截然相反,2月份销量虽超过三万辆,但是较去年同期下跌26.6%;卡罗拉2月份销量实现2.65万辆,同比增长57.1%。
帝豪EC7以超过两万辆成绩跻身排行榜第六位,排名较前期进一步提升,表现值得肯定;尚属新人的宝骏310销量节节攀升,2月份销量超过1.6万辆,成功跻身榜单前十。其他入围轿车市场前二十的自主车型还有吉利远景,销量实现1.42万辆,同比猛增69.1%。
2017年2月份SUV市场销量实现67.6万辆,同比增长41.6%,继1月份增幅创近来新低之后恢复高速增长。排名榜首的哈弗H6以3.37万辆成绩领跑整个SUV市场,同比微增1.9%;同旗下下车型哈弗H2以2.51万辆成绩位居排行榜第二位,传祺GS4以2.42万辆销量位居第三位,同比增长61.0%。
2017年2月份MPV市场销量实现14.5万辆,同比下跌17.4%,持续两位数下跌,但是跌幅较前期有所收窄。自主品牌在MPV市场优势明显,前十车型占据九席,排名榜首的五菱宏光2月份销量超过四万辆,同比增长0.1%,这也是其继去年累计销量和今年1月份销量均出现下跌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宝骏730和欧诺销量分别为2.3万辆和1.3万辆,同比跌幅均超过两成,其他销量过万的还有欧尚,销量实现1.02万辆,同比增长42.6%。前十车型中唯一一款合资车型别克GL8今年2月份销量实现0.51万辆,同比增长34.9%。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乘用车市场也出现了惊人的增长态势,在发达国家汽车市场发展停滞的今天显得格外耀眼。正因为如此,世界汽车巨头把中国市场当作开拓重点,挟资本、技术、人才优势,力争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本土企业也不甘示弱,奋起反击,阻击外国汽车巨头的进攻。中国乘用车市场一时狼烟四起,上演起一幕幕群雄争霸、逐路中原的好戏。以下对乘用车行业竞争分析。
2016-2021年乘用车整车行业市场竞争力调查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明,流动性紧缩会影响短期汽车销售。根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乘联会)的数据,6月份前叁週的乘用车批发销量与5 月份同期基本持平。6月底的批发销量主要受惠於新车型上市及消费需求稳健等因素,但我们预期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意外紧缩或对汽车经销商的现金流及短期乘用车批发销量造成短暂影响。
我们乘用车行业一般不是高科技型企业,不是类似微软一样通过盖茨这样的核心人员的正确道路上的创新性突破实现规模的暴增。
我们很多企业都是抓住市场机会,实现快速性的突破,逐步形成规模,而后遇到瓶颈,最终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进一步突破。而现实的情况也是很多企业在跳跃性发展并形成规模后,反而相对停顿,其他的后进入企业又在抓机会实现规模化的突破,最终形成大而不强,核心企业不突出的结果。
总体乘用车4月批发166.96万台,4月批发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2%,4月零售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1%;4月批发环比上月增长-17%,4月零售环比上月增长-13%;4月出口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38%;4月厂家产销率100%,4月渠道批零率102%;17年1-4月生产累计增幅7%,17年1-4月厂家批发销售累计增幅4%。
17年4月的总体车市增速偏低,自主较合资的销量增速仍强较多,17年4月的合资与自主的增速差距仍有较高的13个百分点。去年5-11月的合资逐步恢复,因此今年4月的自主增速超高于合资品牌主要是自主的市场表现较强。16年4月的合资增速高,但今年的低基数表现仍差,体现了自主的走强。
国际汽车製造商加速產能扩张。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对国际製造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汽车製造商预计将在中国同步推出最新车型,或為本地市场定制车型。此外,為把握旺盛的国内需求,他们亦在积极扩张產能。
未来乘用车行业将是以资本实力说话的行业。只有自主创新才有核心竞争力。没有创新的同质化就意味着低价竞争,就意味着恶性竞争,这样也就难以实现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提升。
自主创新不仅在产品技术方面,企业运营的诸多方面都需要有效的组合,根据环境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产品、渠道体系,而且快速的改善提升,这样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把规模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最终让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的增值价值,形成可持续的发展。
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乘用车产量达到228.97万辆,同比大幅上涨20.7%,环比增长3%;销量达到222.32万辆,同比增长20%,环比增长1%;批发销量达到230.63万辆,同比增长20.4%,环比增长3.7%。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指出,在去年10月已经实施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的高基数背景下,2016年10月乘用车销售环比增长1%,同比增长20%,体现了2016年车市前低中高后稳的增速走稳的超强走势特征。
车市增速表现出超强走势,与国家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影响密不可分。乘联会数据显示,2016年10月,1.6升及以下狭义乘用车批发量比上年同期增长26%,这一增速远高于1.6升以上乘用车16%的增长速度,而这其中自主品牌收益颇多。
从各细分市场来看,SUV市场依旧是涨势最迅猛的领域,轿车和MPV的销量也有超过10%的同比增速,不过,轿车的销量与9月相比有所下滑。
乘联会的数据显示,10月轿车销量为111.1万辆,比9月下滑1.5%,比上年同期增长11.1%;今年前10月,轿车累计销量为956万辆,同比增长4.3%。MPV的10月销量为21.4万辆,环比增长1.4%,同比增长13.6%;今年前10月,MPV累计销量为188.3万辆,同比增长19.1%。SUV的10月销量为86.4万辆,环比增长4.4%,同比大幅增长41.4%;今年前10月,累计销售SUV673万辆,同比增长44.5%。
值得注意的是,轿车仍然是乘用车份额最大的细分市场,不过,轿车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快速增长的SUV抢占。SUV的销量增速一直保持着超高势头,前10月的累计增速也远远超出狭义乘用车整体18%的增速,厂商也一直在加紧SUV产品的布局,仅今年11月就将有东风雷诺科雷傲、东风标致4008、奔驰GLCCoupe等十余款新车上市,更多SUV车型还将亮相今年的广州车展。
MPV市场虽然增速不高,但后续增长潜力不容小觑。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MPV的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释放。MPV市场如今可谓是自主品牌的天下,五菱宏光、宝骏730、长安欧诺等长期占据MPV销量排行榜的前几位,而合资品牌MPV产品却一直增长乏力。不过,随着消费者需求升级,对于MPV的要求也会向高端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别克全新一代GL8已于11月初上市,预计在11月将有更大的增长,在广州车展上也会有一批全新MPV车型亮相,其中包括东风本田新款杰德等。
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狭义乘用车销量(国内销售综合数)排名前10位的企业分别为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五菱、长安汽车、东风日产、北京现代、长城汽车、长安福特和吉利汽车。前三位依旧被南北大众和上汽通用包揽,只不过10月一汽-大众不再是销量王而成为季军,上汽大众重回冠军宝座。
《2016-2021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显示,自主品牌有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和吉利汽车三家车企入围前十强,而且长城汽车10月销量超过长安福特。长城汽车10月销量为95414辆,与排在前一位的北京现代相比,销量差距不到1000辆。值得一提的是,若是按照国内外销售批发数来统计,吉利汽车的10月销量为99616辆,比上年同期增长85%,排名提升至第7位,可见其出口表现良好。
长安汽车一直领跑自主品牌,这得益于其轿车、SUV和MPV各车型的均衡发展,10月销量为11.8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48.1%。长城汽车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旗下SUV的火爆,10月销量为9.64万辆,同比增长33%,这其中哈弗H6可以说功不可没,长期霸占SUV销量排行榜首,仅10月单月就销售5.67万辆。
崔东树表示,近期上市新品持续推动车市走强,自主新品的爆款车型推出进入常态化,在前期传祺GS4表现超强后,近期的吉利博越、上汽荣威RX5等持续形成新品上市后逐步走强的良好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提升明显,但这主要是在SUV市场的巨大突破。崔东树指出,由于SUV市场增量和赚钱效应都好,市场敏锐的自主品牌车企全力聚焦SUV,2016年1~10月,自主品牌SUV零售份额达到61%,不过,在轿车市场自主品牌的份额却在一路下行,今年前10月,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份额仅为18%。
崔东树认为,乘用车的最大助力市场目前仍是轿车市场,作为舒适性和操控性及油耗最佳的综合明星车型,轿车在乘用车市场的主导地位长期来看不会改变。近期高端商务轿车市场需求低迷,A级及以下轿车成为私人消费的主力。而且,轿车市场也是受到税收优惠政策最大的市场,未来轿车的油耗优势相对SUV来说更加明显。在崔东树看来,近期A级主力自主品牌轿车的表现仍有亮点,这是激励更多自主品牌车企借SUV成功之势强势回补轿车市场的较好时机。
2017年2月我国汽车产销量虽然出现增长,但总体上水平较低,乘用车也似乎没有回暖,下文是对2017年2月我国乘用车市场分析。
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乘用车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1-2月我国乘用车共销售385.13万辆,同比增长6.29%。从车型分类来看,其中轿车销量同比下降0.3%,MPV车型销量同比下降9.1%,仅有SUV车型同比增长29.2%。
2017年1月,国内乘用车销量同比下滑数值恰恰也是9.3%,尽管其与2月整体销量增长幅度数值相同,但今年前两个月乘用车整体销量仍同比下滑2.4%,这也是乘用车市场12年来,首次出现开年前两月累计零售销量负增长。
对此,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NBD汽车采访时表示,“由于受去年末的市场透支效应,以及今年春节放假比往年早等因素影响,致使年前车市旺销期短,年后‘休眠期’长,对我国开年来的乘用车市场增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中汽协称,尽管受假期因素影响,我国2月汽车产销整体水平较低,但同比仍保持较快增长。数据显示,1-2月我国乘用车共销售385.13万辆,同比增长6.29%。值得注意的是,在2月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轿车生产企业中,吉利控股首次超过北京现代排名第四,主力车型帝豪、博越月销均超过2万辆。
中汽协助理秘书长许海东认为,自主品牌当前在A级车领域产品密集,渐入佳境,特别是以吉利、广汽为代表的自主车企正积极向B级车领域冲刺,但是在C级车领域自主品牌还尚未涉及。
据中汽协最新数据统计:2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78.62万辆,环比降19.52%,同比增22.88%,市场占有率达48.15%,比上月提升4.11个百分点。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分别销售29.81万辆、25.12万辆、16.95万辆、9.12万辆和2.65万辆,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8.26%、15.38%、10.38%、5.59%和1.62%。与上月相比,上述外国品牌销量均呈明显下降。
据了解,2月,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前三甲“洗牌”,一汽-大众超越上汽大众问鼎第一,上汽通用五菱将上汽通用挤出三强,并跻身第三。
乘联会数据显示,2月,上汽大众的销量为11.83万辆,同比下降13.8%;一汽-大众的销量达11.87万辆,同比增长10.9%。
虽然上汽大众凭借33.2万辆成绩保住了今年前两个月的乘用车市场销量桂冠,但同比则出现了3.92%的微跌。
NBD汽车从上汽大众方面了解到,今年2月,朗逸家族的销量超3.1万辆,依旧是A级车市场的销量冠军。而在SUV方面,凭借途观与途观L的反击,2月,途观的整体销量近2万辆,其中全新途观L超过1.2万辆,环比上涨60%。
业内有分析认为,继途观L之后,上汽大众将持续加码SUV市场,中大型SUV途昂与斯柯达柯迪亚克上市后,或将带来不小的提振作用。
此外,原本排在第二位的上汽通用,2月销量为10.85万辆,虽然同比增长6.79%,但排名下滑到了第四位,跌出前三强,被上汽通用五菱以11.20万辆的销量成绩所取代。
我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显示,自主品牌仍是乘用车市场上增速较快的细分市场,2017年3月我国乘用车增速将回暖。
2020全年来看,乘用车在多因素影响下销量成下降趋势,预估下降7%-9%左右。目前自主品牌的长安、比亚迪、长城、上汽乘用车等都持续推出升级产品,实现制造品质与技术逐步比肩国际品牌,这也是技术持续投入和积累的效果体现。以下对乘用车行业趋势分析。
2月乘用车生产21.5万台,同比19年2月下降80.6%;1-2月累计生产160.7万台,同比下降47.8%。由于2020年春节早属于小年,厂家考虑春节前减压降本及春节后生产时间充裕,因此厂家年初生产少、厂家库存偏低。今年2月厂家整体库存下降0.2万台,而17年2月同样春节在1月下旬,17年2月厂家库存增20万台。
尽管近些年来中国乘用车出口发展迅速,但由于中国乘用车起步晚,正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很多汽车企业仍然停留在直接出口或单纯依靠经销商出口,尚没有制定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战略,海外发展经验较少。现从四大趋势来分析乘用车行业趋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由消费者补贴驱动转向由双积分引导和消费需求升级的多重驱动,供给侧结构与竞争格局将发生变化。在2020年,传统的合资品牌将加速投放量产新能源车型,行业洗牌势必加速,新造车势力量产投放并赢取市场的窗口正逐步关上。乘用车行业趋势分析,相对于传统主机厂,新造车势力在品牌积淀、渠道网络和成本控制上不具天然优势,在现有车企加速入场、补贴退坡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用户体验和产品创新方面的优势,是其在方兴未艾的新能源赛道上突破重围的关键。
以用户为核心,从销售产品转向服务消费者的“新零售”概念自诞生以来,对汽车零售业态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冲击。4S店零售模式虽然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是主流,但围绕用户体验的全渠道和数字化新零售升级必将加速。乘用车行业趋势分析,在2020年,将看到更多以豪华品牌为代表的车企进行在中国市场的渠道创新升级和概念店态落地,同时围绕客户生命周期体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数字化触点,以全面革新消费者体验。
乘用车行业趋势分析,在2019年,智能座舱成为了比车联网更热的行业名词。一方面在于车联网概念的局限性,智能座舱则更能体现车内空间的价值;另一方面在于车联网一直缺乏明确的商业模式,智能座舱有着更广阔的空间。目前来看,全球范围内的车载操作系统屈指可数,未来能在中国市场掀起波浪的,可能就三家。分别是华为的智能座舱操作系统——鸿蒙Harmony OS,阿里巴巴的AliOS(或者称之为斑马智行系统),还有就是一个外来的和尚——谷歌的AndroidAutomotive OS。
乘用车行业趋势分析,随着中国乘用车市场进入新常态阶段,入门级产品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细分市场的销量和盈利性呈现下滑。与此同时,外资股比放开、合资品牌下探等动作进一步冲击本土品牌的竞争领域。为了改善短期经营表现、构建长效竞争力,本土车企务必在品牌力和产品力上进一步突破,品牌向上迫在眉睫。领先的本土车企均已推出全新的高端子品牌进行上探索,预期2020年本土车企的品牌向上动作将进一步提速,以高性价比及突出的产品力带动整体品牌价值提升。
乘用车行业趋势分析,中国乘用车国际化发展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当前,中国乘用车出口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出口产品质量竞争指数偏低,质量欠佳;技术和品牌存在劣势;海外营销管理模式单一;恶性低价竞争,出口秩序有待提升;短期内非贸易壁垒难以突破;外贸融资问题限制了出口规模。
2014年国内广义乘用车销量19706827辆,其中轿车销量12507614辆,SUV销量4105802辆,MPV销量1855812辆。2014年中国乘用车企业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如下。
2014年度“中国乘用车企业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由广州日报车天下、一猫汽车联合发布,上海通用以93分的得分高居榜首,11度蝉联该榜单冠军,创造了一个行业奇迹,上海通用也是唯一得分超过90分的企业。截至发榜时,上海通用2014年度销量尽管只位居第三,但凭借在人才、研发、营销和公关等多个子项上的最高分,不仅蝉联总分第一,而且领先第二名9.5分之多!
推荐阅读: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4年乘用车品牌销量前十排名。
北京现代跻身第一阵营
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总分分别为83.5分和81分,东风日产以0.5分的微弱差距排名第四,同时跻身“80+俱乐部”;在销量上领先东风日产的北京现代,以78分的成绩位居第五,同样跻身第一阵营。2014年度综合竞争力排名榜上,上述5家企业构成第一集团。“南北大众”的销量规模分居冠亚军,上海通用贵在全面均衡,东风日产、北京现代的营销能力在业界首屈一指。
华晨宝马领跑第二阵营
华晨宝马的销售规模不大,但其品牌和产品力超强,加上母品牌强大的研发能力,最终得分高达76分,领跑第二阵营;品牌和产品力同样强大的北京奔驰,由于规模和营销能力的差距与华晨宝马差距被拉开,甚至未能跻身第二阵营。
该阵营集中了一汽丰田、广汽本田、广汽丰田、长安福特、东风本田、神龙汽车等众多主流合资企业,以及长安汽车、比亚迪、奇瑞、五菱、长城等本土品牌,企业众多,分差不大,竞争激烈。任何一家企业,只要在某一两个环节上实现比较重大的改善,就有望提升自己在这个榜单上的位置。
长安加冕本土品牌老大
长安汽车近几年异军突起,今年首度在销量上扛起了本土品牌第一的大旗,而此次在“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上位列本土品牌第一,才是长安汽车“本土品牌老大”的真正加冕。长安汽车以72.5分的总分,在排行榜上位居第八,也是本土品牌的最高排名。
本期,长安汽车在品牌、规模、产品力等方面都位居本土品牌第一;而比亚迪虽然市场表现不佳,但在规模、研发、成本控制方面均有一定优势,而其新能源车的技术积累、市场表现在业界都遥遥领先,为其加分不少,排名在本土品牌中位居第二。在五菱宏光和宝骏730被计入MPV销量之后,上汽通用五菱的乘用车规模大幅提高,乘用车综合实力大增,在排行榜上紧随长安、比亚迪之后,与奇瑞并列本土品牌第三。
而原本领跑本土品牌的长城汽车,在2014年渐露疲态,经过调整后的奇瑞则渐露峥嵘,逐渐走出低谷,奇瑞捷豹路虎的投产也增加了奇瑞的盈利预期。
6家企业不及格
本期,得分在60分以上的企业,共24家,东南、海马等6个厂家得分低于60分,其中北汽股份本期首度以57分的得分跻身30强,排在第25位;而天津一汽则被挤出了这个榜单。这些企业整体竞争力不足,局部环节竞争力严重不足,已经面临淘汰的风险,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未来有些厂家退市将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据统计,1-11月,全国累计生产乘用车1715.6万辆,同比下降8.1%;累计零售1700.2万辆,同比下降8.3%,降幅比前10月收窄1.9个百分点。
11月中国汽车销售277.0万辆,环比+7.6%,同比+12.6%。其中,乘用车销量229.7万辆,环比+8.9%,同比+11.6%。重型货车销量13.6万辆,同比+33.5%。新能源车销量20.0万辆,同比+104.9%。
汽车销量已连续7个月实现双位数同比增长,乘用车销量增速超预期,商用车产销保持高增速。预计2020年12月乘用车销量持续高个位数增长,2021年销量有望同比双位数增长。
乘联会表示,宏观经济和出口市场超预期的回暖,加之新能源车零售的翻倍增长,共同推动了车市的持续走强。
同时,乘联会也指出,去年年末春节前购车启动较早,使得今年11月传统车零售同比增速仅有3.1%,为191.3万辆,较10月4.4%的增速稍弱。此外,个别地区近期出现新冠病例,“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也使零售回暖速度有所放缓。
乘联会预计,今年全年汽车零售损失为140.0万辆,同比将下降7%。对于2021年的市场预期,乘联会持谨慎乐观的态度,预计狭义乘用车批发增速为9%,零售增速7%,汽车整体增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