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晶矽產能主要集中在新疆、內蒙、江蘇、四川等地區,產能集中度達到88.7%。多晶矽生產的工藝技術、裝備、產品質量、能耗、環保和成本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提出維護高純多晶矽健康發展的建議。以下對多晶矽競爭分析。
2005年以來,在政策推動下,我國多晶矽產業歷經產能過剩、淘汰兼併,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部分先進企業的生產成本已達全球領先水平,產品質量多數在太陽能級一級品水平。2018年,全國多晶矽產能超過萬噸的企業有10家,產能利用率保持在較高水平,產量超過25萬噸。2019年多晶矽產量達到34.2萬噸,2020年我國多晶矽產量達45萬噸。
多晶矽,是單質矽的一種形態。熔融的單質矽在過冷條件下凝固時,矽原子以金剛石晶格形態排列成許多晶核,如這些晶核長成晶面取向不同的晶粒,則這些晶粒結合起來,就結晶成多晶矽。現從三大方面來了解多晶矽競爭分析。
新能源應用將引發新的工業革命,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都把光伏發電作為新能源應用的重點,美國也將其作為製造業回歸的重要支撐產業。我國在光伏行業強勁發展的背景下,2015年宣布《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計劃2030年CO2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一次能源消費下降到42億噸標準煤(2015年消費39.65億噸標準煤,占世界5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為《巴黎協定》得到世界主要國家認同起到表率作用;現已有73個國家正式批准了氣候變化《巴黎協定》,這些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總量的58%以上,使《巴黎協定》跨過了生效所需的兩道門檻,並將於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16]。
我國為達到上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20%這一目標,2020年我國光伏總裝機至少要達到150GW,即2015~2020年平均年裝機20GW;到2030年我國光伏總裝機達到400GW,即2021~2030年平均年裝機25GW;到2050年,我國光伏總裝機2000GW,即2031~2050年平均年裝機80GW。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50年,太陽能或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力來源,占比27%,其中光伏和光熱分別占總電力16%和11%,年減排CO260億t。我國當前的環境壓力、霧霾困擾,增強了以上計劃實施的動力[17]。
近10年間,多晶矽在2008年和2010年間分別出現嚴重供不應求的局面,多晶矽價格最高達到450美元/kg,全球的矽片及晶矽電池廠商紛紛與多晶矽企業簽訂5年、8年、10年等多晶矽供應長單,且多為以40~90美元/kg的長單「優惠價格」預定大量多晶矽;隨著歐美的經濟危機和債務危機蔓延,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持續低迷,對光伏產業的補貼和支持大幅減少,導致全球光伏產能出現階段性過剩,短期供求關係發生變化,再加上多晶矽技術進步帶來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多晶矽市場價格迅速下滑,2016年初下降至20美元/kg以下,期間有些訂單通過支付高額違約金解除合同[18,19],也有大部分5年、8年期合同執行到期,僅剩少量長單。過去歐、美、韓、日等國的多晶矽企業依靠長單鎖定利潤、捆綁下遊客戶,同時低價傾銷搶占我國現貨市場,打擊我國新生多晶矽企業;目前為止,長單執行接近尾聲,多晶矽市場迎來相對公平時期。
受價格持續低迷、盈利能力降低的影響,多晶矽產業結束了前幾年的高利潤增長期,逐漸步入薄利期;多晶矽企業也在調整發展戰略,將快速擴張轉為精細化管理,部分企業的擴產計劃也被暫停或擱置。美國的多晶矽企業首次願意把多晶矽技術轉讓給中國,如REC公司先關停了其在美國的三氯氫矽法多晶矽工廠(該工廠產能約為2400t),2016年又宣布關閉部分美國矽烷法流化床粒狀矽生產線,轉而積極推銷技術,與中國企業合資新建多晶矽工廠。近期還有國外多晶矽企業的停產、破產或股權轉讓消息,高純多晶矽迎來競爭新格局。
在嚴峻的形勢下,我國的多晶矽企業依靠技術創新,持續開展技術改造,提升技術水平和裝備能力,綜合利用系統能量,循環利用系統物料,降低能源和物料消耗,提高質量、降低成本,不斷提升多晶矽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保證國家戰略性材料的產業安全。
隨著多晶矽技術進步,能源消耗和環境影響有了更大改觀,國內主流研究機構也全面研究了光伏產業的環境影響問題,從第三方的角度剖析了整個產業全生命周期[20]污染物的排放情況,明確了晶體矽太陽電池生命周期內污染物的排放量、種類、治理途徑及達標排放情況等;通過對行業各環節的詳細調查研究,明確了早期西方媒體輿論誤導的真實目的,給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決策提供了權威依據,光伏也成為國家領導人向世界推薦的名片產品,成為中國向世界莊嚴承諾減排溫室氣體的有利支撐。
多晶矽產業興起僅10年的時間,雖成就巨大,但也損失慘重。我國幾百億的投資產能隨風而去,國際市場化的競爭凸現出我們的盲目與稚嫩;在行業最困難時期,三氯氫矽法技術進步加快,能耗、物耗和成本顯著降低,矽烷法流化床技術研究和產業化也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