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矽生產平均綜合能耗下降至80 kW·h /kg,部分企業甚至已低於70 kW·h /kg。在政策推動下,我國多晶矽產業歷經產能過剩、淘汰兼併,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以下對多晶矽投資分析。
截止到2019年12月底,國內多晶矽企業名義產能超過萬噸級別的有保利協鑫8.5萬噸,永祥股份8萬噸,新特能源7.2萬噸,新疆大全7萬噸,東方希望4萬噸,亞洲矽業2萬噸,鄂爾多斯1.2萬噸和內蒙東立1.2萬噸;八家產能共計39.1萬噸/年,約占國內總產能的86.5%,頭部企業的市占率在穩步提升。預期到2020年年底,國內多晶矽產能將達到將達到48.53萬噸/年。
由於需求增加快速,但供給成長有限,預估多晶矽料源的供應2007年將是最嚴重缺乏的一年,預計到2009年,全世界多晶矽的年需求量將達到6.5萬噸。在未來的3至5年間,也就是在中國的「十一五」期間,將是中國多晶矽產業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現從四大方向來了解多晶矽投資分析。
(1)國內多晶矽產能提升,進口替代加速進行:2016年末全球多晶矽產能約為43.7萬噸;海外產能約為22.7萬噸,國內產能約21萬噸。2016年全球產量約37萬噸,整體產能利用率約85%,但國內龍頭企業基本維持滿產狀態。國內矽料產量全球占比剛過50%,未來2-3年,國內矽料產能將繼續提升,逐步取代海外高成本產能。
(2)新興龍頭成本優勢顯著,市場份額有望快速提升:中能、OCI、Wacker 幾大傳統巨頭產能巨大,但成本劣勢,未來競爭力堪憂。國內後起之秀新特、永祥、大全三大廠商經過多年積累,技術層面已基本趕上傳統巨頭,而其後建產能的初始投資和技改成本都遠低於傳統龍頭,目前普遍成本在6萬元每噸以下,市場份額有望快速提升。
(3)綁定單晶矽片龍頭的矽料企業率先受益:單晶對於矽料品質的要求高,國內單晶矽片廠商目前使用的矽料以海外進口為主,國內只有新特、永祥、大全、中能等有產能符合要求。獲得單晶矽片廠商參股的矽料廠商能夠充分說明客戶對矽料品質的認可。隨著單晶企業的持續擴產,國內高品質矽料廠商對海外單晶矽料供給的替代有望率先打開。
(4)電價並非決定成本唯一要素,精細化管理與綜合技術能力致勝:多晶矽成本包括能源動力、原材料、人工、折舊四大類,電價電耗並非評判成本決定性標準,新疆是新上產能最佳地點之一,但不是唯一地點。多晶矽項目比的是精細化管理水平及綜合技術能力,新興廠商永祥是最好例證。
由於目前市場需求條件的改善和價格的上升,國內多晶矽企業復產、擴產欲望強烈,紛紛上調產能目標,而在內蒙古、新疆等煤炭資源富集地區年產萬噸甚至5萬噸級的新項目規劃也是不斷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