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國際市場上,韓國紡織服裝產品的占有率不斷下降,直接原因是韓國產品的銷售價格與其產品價值相比普遍要高,而造成這種不合理價格體系的根本原因在於其國內產業的「高成本、低效率」。以下是韓國服裝業發展現狀。
紡織服裝業是韓國重要的產業之一。2000 年韓國紡織服裝業占國民總產值的 8%,從事紡織業的人數占工業從業人員總數的 19%;2002 年韓國棉紡業通過結構調整,將細紗機保有量減少了 20 萬錠,使棉紡產品的質量和品種大幅度提升。韓國成衣主要出口地區為美歐、日本及中國,近年來對中國出口增加。根據聯合國統計數據顯示,2001 年韓國紡織品出口值為 153 億美元,市場占有率為 4.4%,居世界第五位;2002 年成衣出口總額 38.52 億美元,2003 年增長到 66 億美元;2004 年纖維類產品的出口總額為 152 億美元,其中紡機設備的出口金額為11.13 億美元,比 2003 年的出口額 9.26 億美元增長了 20.2%。韓國紡織業年貿易順差一般在 100 億美元左右,紡織及成衣業出口值占製造業出口總值11.3%,其中成衣業占 3.4%。
在韓國紡織品銷售中以中低價為主的通路型態居重要地位:2003 年,韓國成衣賣場面積在 3 000 平方公尺以上的大型商店共 1 863 家,其中 803 家分布在漢城、仁川及京畿地區。其中,一般商店 1 458 家,折扣店 238 家,百貨商場 98 家,購物中心 46 家,批發中心 5 家。大型折扣店及購物中心較 1999 年增長174%、48%,增長幅度最大。另外電視購物及網上購物等無店鋪的流通方式亦迅速發展, 2003 年網上購物、電視購物及郵購等無店鋪市場銷售額分別占 39%、36%、24%。韓國的家用紡織品消費呈快速上升趨勢,服裝消費市場分布非常廣泛,除了連鎖店、專賣店,還有很多大型市場。如漢城的東大門紡織品服裝市場,每年約有 12 萬人次的外國遊客光臨。像這樣規模的紡織品服裝批發零售市場,韓國至少有 30 多個。
20 世紀 60 年代初,由於推行經濟發展 5 年計劃, 韓國的紡織工業得以發展, 成為輸出工業的花朵,有力地推動了韓國的經濟。80 年代,由於勞動力工資上升,加上韓國政府的政策朝重工業轉向,紡織業的競爭力每況愈下,具體表現為:工資的提高超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手不足導致企業活力下降;技術開發力趨於削弱; 關稅率低;流通機構複雜;生產設備過剩。到了 90 年代,隨著國民收入的上升,這種傾向加速,使得韓國紡織品輸出走下坡路:70 年代,韓國紡織品輸出占總輸出的 30%,但自1980 年初起,所占比例逐年下降。2001年紡織品輸出在總輸出中所占的比例僅為 10.5%,約為 80 年代末的二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