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當今的市場化,是全球一體的大市場化。我國農畜產品市場供需失衡與價格的大起大落,都有國際化的背景和因素,是國際化因素造成了供需失衡。我國對畜牧業採取完全市場化機制來運營,畜牧產業鏈各環節、各個成員都是市場化組織,進行市場化經營。以下對2017年畜牧業發展趨勢分析。
畜牧業是否成長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衡量一個國家農業發達程度的主要標誌。畜牧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發展畜牧業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建設現代畜牧業,是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重要任務。大力推進畜產品品牌建設,發展優質安全的品牌畜牧業,是建設現代畜牧業的有效途徑,也是未來畜牧業的發展趨勢。2017-2022年中國畜牧業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表明,特別是在畜產品的安全面臨著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挑戰的情況下,大力加強畜產品品牌建設,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是應對畜牧業生產面臨的挑戰、維護消費者生命健康安全、促進畜牧業健康發展的有力舉措。要把畜牧業品牌建設作為加強畜產品質量監管的重要內容和發展目標,制定和落實相關支持政策和措施,通過發揮優秀品牌的示範帶動作用,探索畜牧業品牌建設的途徑和經驗,也將是我國畜牧業在未來幾年裡發展的大趨勢。
1、 肉食品殘留藥物超過國家標準,導致不能出口,並且在我國國內屠宰場競爭太惡劣,所以不論是在我國國內還是在國外對我國的肉食品都是不放心的,致使我國現在的肉食品行業不斷在低價低效能的低谷中徘徊
2、 行業內部利益分配不均勻,從而養殖戶的利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飼料、獸藥營銷商們仗著手裡面的資源和廠子討價還價從而謀求個人利益。肉食品在這樣的渠道下營銷造成真正從事養殖的商戶不能得不到應有的利益。
3、 從事養殖業的人員文化水平過於底下,建國以來我國對農業扶植力度太低,打擊了人們的積極性,越來越多的人們從農村走向城市,導致人才的流失,而且我國的養殖業發展時間較短,關於養殖方面的技術人才短缺,大部分都是養殖戶長年累月的積累。導致許多理論都是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上。
4、 行業的潛在無規則的波動。由於養殖戶過多,養殖觀念不成熟,並且國人的跟風明顯,造成一堆上,一堆下,這就是行情的潛在無規則的波動。要不市場縮小,企業虧損;要不市場火爆,產能緊張。如此周而復始造成供求關係嚴重失衡。相比之下中國的資本市場的波動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5、 現在的養殖戶主要是有廣大的散養戶所構成,但是散養戶的養殖觀念太過於陳舊,不但對新的管理理念不能接受,而且養殖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伴隨著疾病的爆發,更加劇了飼料廠和食品廠的產能壓力。
綜上所說,現在的畜牧業利益分配不均衡。造成資源短缺,而那些需要指導一個又一個養殖戶卻淪為了為整個產業掙錢的工具。現在飼料企業規模偏小,行業內部體系不完全。使用大量的非法原料嚴重損害大量消費者利益。對此,政府必須重新安排利益與資源的調配問題。必須使用強制性手段。建立「食品安全體系」。
關於畜牧行業的發展突破口的建議是:規模化養殖,打造完整的價值鏈。現在中國有關畜牧行業的基本東西已經跟上了世界的腳步,同時也出現了一批在世界上都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但是只有養殖依然停留在低水平的階段上,甚至有的地區技術還停留在十年以前。所以養殖現在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只需要飼料、雞苗和藥品的行業了,它已經變成了一個系統性的工程,而且還需要各個方面的支持。養殖的對象不僅僅需要吃的好,同時也要一個好的環境!現在我國的養殖整體已經損壞的不成樣子,只能採取塑造一個較好的小環境。隨著現在養殖所需要的東西越來越相同,唯一的差別基本上就只是環境的差異了,同時使之成為制約養殖效益的最大因素。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我國畜牧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就是:
畜產品需求的增長速度是一個逐步放緩的過程,從肉類產量的增長率來看,80年代為9%,90年代為7.7%,新世紀的前十年為2.8%,十二五期間為2%。
需求的快速增長形成了改革開放到上個世紀末,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主要是城鄉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改善膳食結構,提高營養水平。人口的增長、收入的增加和城鎮化的推進在消費方面形成了強大的拉動,同時糧食增產又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1990年我國的肉類產量居於世界第一,人均肉類占有量從1978年的8.9千克增加到2000年的47.4千克.。可進入新世紀以後,畜產品呈現出階段性、結構性的過剩,其生產的增速逐步地放緩,主要原因為:一是收入水平達到了肉類消費快速增長的臨界點,據統計,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是肉類增速的臨界點,當GDP達到5000美元的時候,肉類消費增速最快,超過則會下降,我國在2011年人均GDP達到5447美元;二是經濟增速放緩,人均GDP下降一個百分點,影響豬肉消費下降0.56個百分點;三是人口老齡化、消費觀念的改變, 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數已經超過了15%,老年人口的比重高於世界的平均水平,到2020年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將達到17.2%。
目前,我國人均肉類的消費量已經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的水平,考慮城鎮化和新增人口等因素,預測十三五期間,肉類產量年均增速為0.9%可滿足需求。
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快速發展,據統計,2013年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首次超過了50%,實現了由規範養殖向規模養殖的經營轉變,2015年規模養殖比例已經達到了54%。目前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已經逐步形成,質量安全標準、檢驗檢測認證、技術推廣、執法監管等已經基本配套,為保障質量安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目前,畜牧業國家級龍頭企業583家,占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47%,工業飼料集中度52%,畜牧飼料為主業的上市公司31家。
改革開放以來,畜牧業生產由原來的分散逐漸向區域性集中,生產區域化進程加快,基本形成了以長江、珠江流域、中原和東北為中心的生豬產業帶,以中原、西北和東北為中心的肉牛產業帶,以中原、西北牧區、西南、內蒙古中東部和河北北部為中心的肉羊產業帶,以華東、華南為中心的禽肉產業帶,以中原為中心的禽蛋產業帶和以東北、華北及京津滬為中心的奶牛產業帶,區域比較優勢達到了充分的發揮。
十二五以來,畜牧業生產的區域布局開始了新一輪的調整,出現了生豬北上和蛋雞南下的形勢。相對而言,上一輪的布局調整主要是經濟因素的驅動,而本輪布局的調整則主要由環保和技術的驅動。生豬生產方面,由於南方養殖密度越來越高,長、珠三角地區城鎮化快速推進,土地等資源趨緊,局部地區生豬養殖和環境保護矛盾日益突出,養殖中心正在向西南、西北和東北轉移;蛋雞生產方面,由於環境控制技術的發展,南方高溫高濕環境不適宜養蛋雞的局限性被克服,養殖中心正由東北、中原向安徽、湖北、湖南及四川轉移。
環保是硬約束、新常態,國家相繼出台了《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及《農業部關於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整優化的指導意見》。
改革開放以後養殖專業化快速發展,專業化帶來了效率的提高也改變了傳統的農牧關係,造成了農牧分割、種養分離。
種植業結構亟待調整,糧食連年增產,財政負擔重;玉米「獨大」,庫容緊張;化肥、農藥等使用量大,環境承載能力接近極限。養殖業結構有待優化升級,草食畜牧業發展不足,進口量增大;草業發展不足,優質飼草料短缺;大量畜禽糞便尚未還田利用,環境壓力增大。
近年來,我們出台了一些舉措大力支持草食畜牧業的發展,積極推進「糧改飼」試點,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努力推動畜禽綜合治理和資源化利用。
十三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畜牧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我們將緊緊把握畜牧業發展的潮流和趨勢,統籌保供給、保安全、保生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轉化率和畜禽生產效率,不斷增強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