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術行業供需分析報告的主要分析要點是:
1)高技術行業產能/產量分析。是指統計分析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可生產出的商品總量以及已生產出的商品總量;同時分析這一時期內高技術行業產能/產量結構(區域結構、企業結構等)。
2)高技術行業進出口分析。是指統計分析同上時期內高技術行業進出口量、進出口結構、以及進出口價格走勢分析。
3)高技術行業庫存及自用量等分析。
4)高技術行業供給分析。市場供給量不等於生產量,因為生產量中有一部分用於生產者自己消費,作為貯備或出口,而供給量中的一部分可以是進口商品或動用貯備商品。
5)高技術行業需求分析。是指統計分析上述時期內下游市場對高技術行業商品的需求總量分析;同時分析這一時期內下遊行業需求規模、需求結構以及需求總量的區域結構等。
6)高技術行業供給影響因素分析。包括價格因素、替代品因素、生產技術、政府政策以及下遊行業發展等。
7)高技術行業需求影響因素分析。包括可支配收入改變、個人喜好的改變、借貸及其成本、替代品和互補品的價格轉變、人口數量和結構、對將來的預期、教育程度的改變等。
高技術行業供需分析報告是基於經濟學中有關供需關係理論為基礎的分析成果。高技術行業市場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每一價格水平上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商品或勞務;高技術行業市場需求指的是下游有能力購買,並願意購買某個具體商品的欲望,顯示的是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價格升降,某個體在每段時間內所願意買的某商品的數量。
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出爐,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等新興產業的主要數據公布如下: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法人單位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24693.4億元,比2018年增長43.1%;占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法人單位營業收入的19.1%,比2018年提高2.4個百分點。2023年,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法人單位R&D(全稱研究與試驗發展,以下簡稱R&D)經費支出6960.2億元,比2018年增長95.6%;占規模以上製造業的比重為34.6%,比2018年提高6.2個百分點;R&D經費與營業收入之比為3.10%,比規模以上製造業平均水平高1.39個百分點。
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1.6%。其中,高技術服務業、高技術製造業同比分別增長13.7%和8.6%,反映創新產業持續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7.7%,反映數字產業化穩步推進。9月份,高技術產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1%和4.9%,較8月份增速分別加快2.1個和1.3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表示,受近期高溫多雨、部分行業生產淡季等因素影響,8月份製造業PMI降至49.1%,景氣水平有所回落。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重回擴張區間。從重點行業看,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PMI分別為51.7%和51.2%,比上月上升2.3和1.7個百分點,重返擴張區間;消費品行業PMI為50.0%,位於臨界點;高耗能行業PMI為46.4%,比上月下降2.2個百分點,高耗能行業景氣水平偏弱且降幅較大,是本月製造業PMI回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國家統計局,高技術製造業引領利潤增長。1—7月份,高技術製造業利潤同比增長12.8%,大幅高於規上工業平均水平9.2個百分點,拉動規上工業利潤增長2.1個百分點,對規上工業利潤增長的貢獻率近六成,引領作用明顯。從行業看,隨著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進程持續推進,相關行業利潤增長較快,其中,鋰離子電池製造、半導體器件專用設備製造、智能消費設備製造等行業利潤同比分別增長45.6%、16.0%、9.2%,為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動力。
中信建投研報認為,7月經濟超季節性下滑與洪澇災害有關。今年夏季,洪澇災害多於去年同期;預計後續政策在防災減災,救助災情方面增加支出。8月部分地區仍受到暴雨影響,三季度經濟承壓或強於二季度。雨季之後,生產環比或將有所改善。除季節性因素外,7月經濟數據持續印證一個已被市場充分定價的信息——內需不足。針對內需不足,7月底以舊換新政策支持力度加碼,後續關注汽車家電等耐用品消費。考慮到目前偏弱的市場預期較為一致,而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大環境下尋找經濟亮點,高技術製造業或依然是值得關注的板塊。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表示,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以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保持兩位數增長;3D列印設備、服務機器人、智能手錶等智能產品產量分別增長51.6%、22.8%、10.9%。高技術產業投資持續較快增長,數字新基建加快建設,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得到較好發揮。上半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0.6%,快於全部投資6.7個百分點。截至5月底,全國新建5G基站46萬個;規划具有高性能計算機集群的智算中心達10餘個,智能算力占算力總規模比重超過30%。
6月22日,廣州市統計局公布1-5月廣州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1-5月,廣州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0.7%。高技術製造業增勢良好,實現增加值增長9.9%。據悉,5月,面對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和產業結構調整等多重壓力和挑戰,在一系列穩增長政策顯效發力下,廣州市經濟運行保持平穩,新興動能不斷蓄勢,發展質效持續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