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中國乳業市場規模已突破6000億元,行業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在消費升級與技術疊代的雙重驅動下,乳企不僅在產品創新上加速布局,更在包裝設計、品牌營銷等領域展開激烈角逐。值得關注的是,部分乳企通過包裝趨同策略快速搶占市場,但也引發消費者對產品差異化和品質保障的深層思考。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乳業行業市場供需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研究分析報告》指出,近年來,乳業頭部企業的包裝「撞臉」現象屢見不鮮。以蒙牛「綠色心情」雪糕為例,其經典綠色包裝自2004年上市後廣受歡迎,而伊利隨即推出「伊利心情」,在名稱與設計上高度模仿,導致消費者誤購率高達35%。類似情況還出現在「巧樂茲」與蒙牛「隨心脆」等產品線中,兩者均採用巧克力脆皮與棕色主色調,外觀相似度超過80%。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這種「跟隨策略」已成為乳業競爭的常態:一方推出創新包裝並驗證市場反饋後,對手迅速推出相似設計,以降低試錯成本並借勢擴大市場份額。例如,蒙牛特侖蘇2021年推出的「沙漠有機」牛奶,憑藉沙色與綠色交織的「沙海明珠」包裝斬獲「中國外觀設計優秀獎」,而伊利金典隨即推出類似設計的包裝,進一步驗證了這一趨勢。
包裝趨同現象並非乳業獨有,而是消費行業普遍存在的競爭策略。以汽車行業為例,寶馬與奔馳的貫穿式全液晶儀錶盤設計被國產車企廣泛採用,本質是智能化需求驅動下的技術趨同。在乳業領域,這種現象同樣反映了市場規律:當消費需求明確後,產品設計會自然向最優解靠攏。
達利園、可比克等品牌的發展路徑印證了這一點:通過模仿行業標杆產品的包裝與定位,快速切入細分市場並占據第三名席位。然而,這種策略的可持續性依賴於產品本身的競爭力。數據顯示,包裝相似度超過70%的乳製品中,僅30%能在一年內保持市場份額穩定,其餘因品質或服務問題逐漸被市場淘汰。
儘管包裝趨同短期內能吸引眼球,但消費者最終仍以產品品質和品牌責任為決策核心。例如,蒙牛特侖蘇通過持續升級產品線,在2025年推出蛋白質含量達4.3克/100ml的「沙金套海」有機牛奶,遠超行業平均標準,成功鞏固高端市場地位。此外,蒙牛推出的「4R1D」包裝策略(減少用量、促進回收、重複利用、可再生與可降解材料),進一步強化了其可持續發展形象。
消費者調研顯示,65%的用戶表示包裝相似不會影響其對產品品質的判斷,而80%的消費者更關注長期品牌的社會責任實踐。例如,某乳企因過度依賴模仿包裝卻忽視質量把控,在2024年因食品安全問題導致市場信任度驟降,市場份額縮水20%。
2025年的乳業市場已進入「品質與責任雙輪驅動」階段。頭部企業正通過技術突破(如蒙牛的植物基包裝)和供應鏈優化(如伊利的全鏈路碳足跡管理)構建競爭壁壘。與此同時,中小乳企則通過差異化定位尋求生存空間,例如推出針對細分人群的營養強化奶或功能性乳製品。
行業預測顯示,到2027年,中國乳業市場將形成「頭部企業引領技術升級,中小企業深耕細分領域」的格局。而包裝趨同現象或將在未來5年內逐步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基於消費者需求的精準設計與功能創新。
2025年的乳業市場競爭,本質上是「短期流量」與「長期價值」的較量。包裝趨同作為市場策略,雖能快速吸引消費者注意力,但唯有以產品品質為核心、以社會責任為根基的企業,才能在行業洗牌中立於不敗之地。未來,乳業發展將更依賴技術創新、可持續實踐與品牌價值觀的深度綁定,而消費者的選擇權,終將回歸到「誰真正用心」的終極標準。
更多乳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乳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