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雞肉是僅次於豬肉的第二大肉類生產和消費品。我國肉雞年出欄量超過100億隻,居世界第一位。2020年全國雞肉產量比2019年增長5%以上,達1485萬噸,約占全國肉類總量的19%,遠超牛羊肉1164萬噸的總產量。
我國肉雞產業已經建立起相對完善的產業鏈,產業集中度和產業化程度在整個畜牧業中是最高的,對全國肉類總產量的貢獻度穩定在15%左右。2019年非洲豬瘟暴發,我國肉雞出欄量擴大到104.8億隻,產量提高了10%,在豬肉替代供應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然而,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雞肉年人均消費量仍偏低。在資源約束趨緊和環保壓力日益增強的情況下,隨著消費需求的快速提升,肉雞以生產周期短、效率高、宜加工的產業優勢,在保障我國肉類產品有效供應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長期以來,我國白羽肉雞種源一直依賴進口,嚴重受制於人。全球每年生產白羽肉雞祖代種雞約1160萬套、父母代種雞約6億套,生產商品雛雞約800億隻。目前,全球白羽肉雞種源主要由國際家禽業巨頭德國EW集團下屬安偉捷公司和美國全球最大肉品加工企業泰森集團擁有的科寶公司壟斷。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我國白羽肉雞育種中斷,生產中使用的良種開始全部從國外引進。目前,引進品種主要為AA+、哈伯德、科寶以及羅斯308,年引進祖代種雞80萬至120萬套,年引種金額約4000萬美元。
長期引種對我國種源安全、產業安全和生物安全構成極大威脅。比如白羽肉雞品種100%依賴進口,每年需引進祖代肉種雞100萬套左右用於生產,進口渠道多變,種源供應問題突出。2014年以前,我國白羽肉雞祖代種雞進口量的95%以上來自美國。2014年美國暴發禽流感後,隨著世界各地禽流感疫情的發展和我國海關進口政策的調整,國內養雞企業只得轉而從英國、法國、西班牙、波蘭、紐西蘭引進白羽肉雞祖代種雞。
2010年以來,國內部分單位啟動了白羽肉雞育種工作,特別是2019年農業農村部啟動了國家畜禽聯合攻關計劃。目前,一些龍頭企業已開展白羽肉雞新品種培育,部分品種已基本定型並完成性能測定,初步具備了替代引進品種的能力。
到2018年,全國已建種雞場1195個,存欄祖代種雞869.9萬套,父母代肉種雞7860.8萬套。在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的推動下,已遴選出18家肉雞核心育種場和17個擴繁基地。
2020年國內白羽肉雞產品月度消費量呈現增後回降走勢,月度平均消費量106.92萬噸,同比上漲15.98%。上半年市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整體消費水平下降明顯,白羽肉雞市場消費量偏低,整體運行平緩。第三季度起,新冠疫情影響程度稍有下降,消費端逐漸復甦,加之前端供給量提升,消費量提升明顯。第四季度初期前端供給量縮減明顯,受產品產量下降影響,消費量同樣有所降低。其中2月份消費量降至全年最低點83.01萬噸,8月份產品消費量升至年內高點126.72萬噸。
2016-2020年我國白羽肉雞產品團膳消費渠道占比逐年下滑,由61%跌至45%,下降16個百分點。而居民消費及快餐消費渠道占比逐年遞增,居民消費渠道占比由25%漲至38%,提升13個百分點;快餐消費渠道占比由14%升至22%,上漲8個百分點。2020年團膳消費量占比40%,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居民消費量占比38%,同比上漲8個百分點;快餐消費占比22%,同比上漲3個百分點。受到國內新冠疫情影響,市場消費結構發生不可抗性變動,團膳類消費量急劇下降,二季度起略有恢復性增量,三季度增幅逐步提升。同樣上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居民消費量提升明顯,人們多採取商超採購及電商渠道採購為主,居民消費及快餐消費逐步提升。快餐類消費同樣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但自二季度起,快餐消費量逐步恢復性提升,外賣等行業的迅速崛起也為快餐類食品消費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快餐行業因其自身新品頻出、口味出眾,備受年輕一代速食者的追捧,除了傳統的肯德基、麥當勞等西式快餐,雞排、雞柳、骨肉相連等調理類食品的日常化、主流化使得消費渠道占比有所提升。而隨著外賣行業的持續崛起,快餐行業及居民消費在白羽肉雞產品消費途徑中或占有越來越多的席位。當下雞肉產品最為主要的消化渠道,依然是中國各大高校食堂及公司食堂,雞肉產品因其價格優勢、食品安全性及口味多樣性備受團膳餐飲的追捧,逐漸代替主流肉類產品成為團膳餐飲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肉雞總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18年到2023年間以22.2%的年複合增長率繼續穩定增長。禽流感的全球爆發打擊了對活雞雞肉的整體需求,大眾消費者亦轉向深加工雞肉製品。以下對肉雞行業現狀分析。
中國深加工白羽雞肉製品的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126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8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10.8%。隨著更多元化產品組合的推出,再加上追求方便和多樣性的年青一代的追捧,預計總市場規模將在2018年到2023年間以22.2%的年複合增長率繼續穩定增長。
肉雞產業是一個由若干密切相關的以縱向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多元的代際畜禽產業,從曾祖代肉種雞、祖代肉種雞、父母代肉種雞、商品代肉雞到雞肉產品。現從三大市場狀況來分析肉雞行業現狀。
肉雞行業現狀分析,2020年1月份白羽肉雞市場整體運行仍顯弱勢,月上旬毛雞價格觸底,產品經銷商或有適量補貨情況,雞苗價格或受到小幅提振,苗價小幅回升。中下旬市場臨近春節假期,毛雞整體價位仍有低位運行可能,養殖戶整體補欄積極性穩定,雞苗價格持穩運行。1月大肉食雞苗均價或在2.31元/羽左右。
2020年2-3月雞苗價格整體觸底小幅回升。毛雞市場整體仍顯弱勢,由於價位相對較低,市場存在一定觸底回調的可能。肉雞行業現狀分析,2020年2月,大肉食雞苗均價2.51元/羽,較2020年1月走高0.20元/羽。2020年3月預計雞苗價格在3.11元/羽。較2020年2月份走高0.60元/羽。
肉雞行業現狀分析,2020年12月活雞(普通肉雞)集貿市場價格為20.53元/公斤,環比增長0.1%,同比增長-10.5%;2020年11月活雞(普通肉雞)集貿市場價格為20.51元/公斤,環比增長1.4%,同比增長-5.3%。
傳統禽肉仍以雞肉為主,鴨肉產量占禽肉總產量的比重相對較小。我國肉雞主要包括兩大類:黃羽肉雞和白羽肉雞。黃羽肉雞是含有地方雞種血統的本土品種,通常有比較強的地域特徵,價格較白羽肉雞偏高。黃羽肉雞養殖企業主要面臨區域性競爭。而白羽肉雞則全部為進口品種,價格較低,養殖企業面臨國際市場的競爭。
我們認為從5月到明年上半年,肉雞行業產能將出現一輪持續、大幅的下降,在消費回暖、庫存下降後,產品價格有望迎來系統性上漲,行業景氣度有望回暖。以下對肉雞價格走勢分析。
從2017年下半年來看,中秋節和國慶對雞肉的消費量刺激比較大,同時受環保的影響,很多雞場面臨拆遷,疊加種雞數量的下降,雞苗的出欄量將會有所下降,雞苗的價格有望由低點反轉,但價格很難回到去年的高位,上漲的幅度存在著不確定性。雞肉價格的漲勢沒有雞苗樂觀,下游庫存量比較高,雞肉價格的上漲有待進一步的去庫存。
預計2017年7月份開始父母代種雞將會出現顯著的存欄量的下降,商品代雞苗價格將會小幅提升,價格大幅提升最早會在四季度或者明年上半年出現。
但短期受下游雞肉庫存過高的制約,預計價格持續性、趨勢性上漲還需要一段時間(不排除短期反彈),預計明年年中前,行業年化平均盈利水平將恢復至歷史平均水平以上,父母代種雞盈利有望達到10元,商品代雞苗、毛雞單羽盈利有望達到1.2-1.5元。
消費影響或重於供給,多重因素下價格有望出現反轉。產品的供給出現了大幅的下降,但是產品的價格並沒有明顯的上漲。產品的價格主要是受到供需的影響,從供給層面來看,17年上半年的供給量同比於16年差距並不大,因此17年價格顯著低於16年的原因不在於雞苗供應量引起的,主要原因來自於消費端。H7N9 的影響導致學校、飯店的消費量顯著降低,銷售渠道上的庫存量偏大,雞肉消費的低迷引起了雞苗價格的下降。去年市場上對雞肉行情的看好,雞肉的進口量比較高,對我國雞苗的價格也造成了衝擊。
2017-2022年中國肉雞養殖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表明,從2017年下半年來看,中秋節和國慶對雞肉的消費量刺激比較大,同時受環保的影響,很多雞場面臨拆遷,疊加種雞數量的下降,雞苗的出欄量將會有所下降,雞苗的價格有望由低點反轉,但價格很難回到去年的高位,上漲的幅度存在著不確定性。雞肉價格的漲勢沒有雞苗樂觀,下游庫存量比較高,雞肉價格的上漲有待進一步的去庫存。預計2017年7月份開始父母代種雞將會出現顯著的存欄量的下降,商品代雞苗價格將會小幅提升,價格大幅提升最早會在四季度或者明年上半年出現。
中國各地大型肉雞養殖場的數量增加,養殖規模在100萬隻以上的養殖場由789家增長至1,028家。中國肉雞行業產業鏈上游主體為飼料與疫苗供應商;產業鏈中游主要包括祖代雞飼養、父母代雞飼養及商品代雞飼養環節;產業鏈下游主要為屠宰、加工及消費環節。以下對肉雞市場規模分析。
隨著更多元化產品組合的推出,再加上追求方便和多樣性的年青一代的追捧,預計總市場規模將在2018年到2023年間以22.2%的年複合增長率繼續穩定增長。
2020-2026年中國深加工白羽雞肉製品的市場規模走勢
中國雞肉產業40年的發展,取得全球矚目成果,雖然中國雞肉在改變民眾飲食結構方面的貢獻比不上美國、日本及歐盟國家,但已成為民眾第二大肉類蛋白消費來源。現從三大市場狀況來分析肉雞市場規模。
從市場規模看,我國2019年白羽雞肉市場規模為831億元,較2018年增加176億元,隨著蛋白質結構升級,以及非洲豬瘟的後續影響,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突破900億元,達到917億元。
2015-2019年,我國白羽雞肉深加工市場規模從143億元增加到242億元,隨著我國深加工雞肉企業的技術沉澱,雞肉作為優質蛋白的滲透率提升以及消費群體年輕化、消費習慣便捷化的背景下,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86億元。
中國深加工白羽雞肉製品的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126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8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10.8%。隨著更多元化產品組合的推出,再加上追求方便和多樣性的年青一代的追捧,預計總市場規模將在2018年到2023年間以22.2%的年複合增長率繼續穩定增長。
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我國商品肉雞養殖品種不斷增長,目前我國雞肉生產市場主要以黃羽肉雞、白羽肉雞、817雜雞、淘汰雞等品種為主,而白羽雞憑藉生長更快、養殖成本更低的競爭優勢,正在迅速替代黃羽雞,成為我國第一大肉雞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