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票代售點,曾是搶票的主戰場,而且這個「曾經」並不是多麼遙遠的過去,代售點售票占比一度超過6成。2012年是代售點興衰的分水嶺,那一年全國鐵路全面推行無手續費的網絡售票,令代售點日漸淪為取票點。現在鐵路取消異地取票費一個多月了,代售點現在連取票的業務都變得稀少,記者走訪省城車票代售點,發現代售點已在悄然轉型。
本月起,微信支付火車票功能陸續上線,隨著網購行業近幾年的迅猛發展,以微信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已悄悄融入我們生活每個角落,其安全性、穩定性和便捷性也歷經多次支付大潮的驗證。
從鐵路此次推出微信購票的時機來分析,鐵路推出購票新政,是從保障絕大多數人利益出發擇機而為。現如今手機成為人們連接世界的最重要工具,只要有交易的地方,就有微信支付的二維碼。從餐館、電影院到其他消費場所,越來越多的人在付款時都已經習慣問一句:可以微信支付嗎?
消費主流70、80、90後群體,他們玩轉著支付寶、微信等便捷的付費方式,據官方統計,截止2016年12月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已達8.89億,相當於每兩個中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是微信用戶。如果再算上幫親朋好友買票的間接效應,微信購票新政幾乎惠及每個人。
早前,12306網站支付寶支付服務功能的上線,是鐵路在拓寬購票渠道上做出的一次嘗試,人們用支付寶購票的同時,也產生了「就不能微信支付嗎?」的疑慮。微信支付火車票的上線,無疑是給廣大旅客增加另一種可供選擇的支付渠道,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方便。這些都是以滿足民眾的需要為出發點,讓大家真切感受到了鐵路的變化。
當今,乘坐火車是人們出行首選的交通工具,而微信支付已成為人們購物離不開的支付手段。不得不承認我國鐵路的高速發展,有目共睹,以前在售票廳我們常見到長長的排隊買票的身影,如今,鐵路為了人們的出行便利,出台了許多新舉措:從「自動售取機」、「窗口刷卡」、「12306網絡購票」、「電話購票」、「二維碼支付寶」、「眾籌火車」到如今的「微信支付」這一系列措施,讓我們看到我國鐵路企業在大力進行鐵路建設的同時,也對購買火車票進行了變革,為旅客購票提供了一條便捷的通道。鐵路部門順應旅客需求,推出微信購票業務,讓旅客在購票付款時具有更多的選擇,這無疑是一項親民的舉措,值得肯定和鼓勵。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鐵路發展不僅依靠「八縱八橫」鐵路網硬體的提升,也包含軟體服務的不斷優化,越來越貼心的服務就是鐵路發展的重要標誌。微信支付受到人們熱追的同時,也的確需要鐵路部門與時俱進,引進這種新的方式,為人們購票出行提供了更多快捷,搭建起便利的橋樑。
火車票代售點,曾經也是搶火車票的主戰場,而且,這個「曾經」並不是多麼遙遠的過去,1998年全國各地開設火車票代售點,代售點售票占比一度超過6成。2012年是代售點興衰的分水嶺,那一年底,全國鐵路全面推行網絡售票,和無手續費的網絡購票,代售點沒有優勢;而且線下訂票比網絡、電話訂票得晚2天,能訂到的都是退票,或者別人挑剩的站票。
「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很多行業。」一位從事火車票代售17年的大姐告訴記者,他們生意變差就是這三兩年的事。2013年初,火車票網際網路、電話訂票預售期延長至20天,代售點預售期為18天;2014年底,火車票網際網路、電話訂票預售期再度延長至最長60天,代售點為58天。儘管只是晚了2天,但絲毫沒有優勢。又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火車代售點也變得愈發邊緣化。
2017-2022年火車市場行情監測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表明,對於代售點的命運,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認為,如果不轉型,下面會更難干,有的認為頂多再撐一年,有的認為能撐個兩三年。火車票代售點已成為「雞肋」,那經營者為何還在支撐?通過記者走訪發現,代售點早就不只賣火車票,還從事汽車票、機票、彩票等業務。「主攻機+鐵聯運,比如濟南人要去吐魯番,很多人將航班從濟南買到烏魯木齊,再一併買了烏魯木齊到吐魯番的高鐵票。」火車站附近的代售點大都類似於旅行社小門店,不但可以「機+鐵」聯運賣票,還有代訂酒店等業務。如果代售點通過轉型,以附加業務來維持「附近其他經營,加強服務意識,其存在仍有必要性。」一位從1998年就可以代售火車票的從業者告訴記者,中心市區的代售點大都和福彩一起,居民區的代售點則很多也是快遞菜鳥驛站,學校附近則大都是和奶茶等經營合在一起,總而言之,單純的代售點已經不多了,這部分業務只是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