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在「4+7」11個城市步入落地實施階段。通過「打包」「4+7」城市的採購量,實施帶量採購,25個中選藥品平均降幅52%,最大降幅超過90%,降價效應顯著。
集中採購不僅規避了過去「招采不合一、量價不掛鉤、還款不及時」等問題,還會促進藥品生產、流通、使用的「全生命周期」質量監管,讓藥品採購平台更加陽光透明,鼓勵醫療機構使用價格適宜的藥品,為減輕百姓看病負擔發揮更大作用。
多位專家表示,改革應循序漸進、有序推行,確保藥企合理利潤,給國內醫藥行業的轉型發展提供適應期。
在持續推進藥品帶量採購過程中,也要兼顧百姓的多元用藥需求,留好「出氣口」,在確保醫院優先採購中選藥品的同時允許採購其他藥品,並有應急保障措施應對特定藥品短缺突發狀況。
泰嘉作為第一批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物,搭上了首趟帶量採購的列車。隨著企業又有幾個產品通過一致性評價,後續將緊跟國家政策,順勢而為。
在試點地區公立醫療機構報送的採購量基礎上,按照試點地區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年度藥品總用量的60%—70%估算採購總量,進行帶量採購。剩餘用量,各公立醫療機構仍可採購省級藥品集中採購的其他價格適宜的掛網品種。
這意味著,沒有中選的藥品尤其是「牌子大」「口碑好」的原研藥依然在市場上得以保留,患者並不會突然「被斷藥」。當然,從培養合理用藥習慣的角度,還是提倡大家使用質量同樣有保證,但價格更便宜、性價比更高的中選品種。
2019年,我國醫藥製造業銷售收入將達到28333億元;2019~2023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8.53%,2023年將達到39313億元。2019年,我國醫藥製造業利潤總額將達到3430億元;未來5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12.39%,2023年將達到5473億元。
可見,今年我國醫藥製造業的增長空間很大,隨著醫藥環境向好,將繼續拉動醫藥製造業的發展。據悉,受醫藥等相關政策的支持,我國中小型醫藥製造企業在3月份得到了明顯的進步,並且未來發展空間有望得到進一步擴大,而大型的醫藥製造企業基本保持穩定發展。
雖然從一季度的整體成績來看,醫藥製造業產能利用率有所下降的趨勢,但隨著行業變革的持續,減稅政策的推進,以及相關方面的支持,醫藥製造業有望進一步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