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系統中各種電壓的變電所及輸配電線路組成的整體,稱為電力網,簡稱電網。目前中國電網企業主要是: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兩家大公司。
自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以來,我國電網行業逐漸形成超級網絡型壟斷業態。目前,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均已成為世界範圍內規模巨大的電網企業,儘管這有利於企業電力資源在更大範圍內優化配置,但為防範企業利用壟斷地位損害發電企業和電力用戶的合法權益,也必須加強監管。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消息稱,日前已頒布《省級電網輸配電價定價辦法(試行)》。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針對超大網絡型自然壟斷電網行業的定價辦法,意味著目前我國對電網企業的監管進入制度化監管的新階段。
「制定出台這一辦法,正是在新形勢下加強對超大網絡型自然壟斷企業價格監管的重大創新。」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辦法的出台,加上此前已頒布的《輸配電定價成本監審辦法》,標誌著國家已初步建立起科學、規範、透明的電網輸配電價監管框架體系。
從辦法的內容來看,最大的亮點就是明確將建立獨立的輸配電價體系。辦法按照准許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則,既明確規定了折舊費、運行維護費、有效資產、准許收益率等指標的核定原則和具體標準,又明確規定了不得計入輸配電價定價範圍的成本費用、資產,還規定了分電壓等級、分用戶類別輸配電價的計算辦法,提出了妥善處理政策性交叉補貼的初步思路。為我國輸配電透明定價指明了方向。
據2016-2021年中國電網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顯示,我國電價包括上網電價、輸配電價、銷售電價。其中,上網電價為發電企業向電網售電的價格,銷售電價為電網企業向終端用戶售電的價格,而輸配電價則相當於電力的「過路費」,是電力輸配環節的價格。
在以2015年電改9號文的發布為標誌的新一輪電改之前,上網電價與銷售電價由政府管制,電網企業主要通過收取「賣電」和「買電」的「差價」獲取利潤;而輸配電價並不單獨核定,輸配電成本也極少公開,難於監管。
而在新一輪電改中,「管住中間、放開兩頭」被作為改革的基本框架。「管住中間」即指輸配電環節,因其具有自然壟斷屬性,不適合市場化定價,價格必須由政府定價和監管。
「建立獨立的輸配電價體系是最重要的,為電力市場的改革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媒體說。這也是防止電網企業憑藉壟斷地位,侵害發電企業和電力用戶權益的關鍵。
下一步,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輸配電價改革還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繼續推進:
第一,合理核定區域電網和跨省跨區電網輸電價格。明年將啟動東北、西北、華中、華東等區域電網的輸配電價核定;同時,還將合理制定或調整跨區跨省線路的輸電價格,促進跨省區電力交易和西部可再生能源消納。
第二,指導地方核定地方電網和新增配電網配電價格。明年將參照省級電網輸配電價辦法,指導地方科學核定地方電網和新增配電網配電價格。
第三,研究建立常態化監管制度。
第四,積極推動電力市場化交易。
此外,據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國已經實現了省級電網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的全覆蓋。近期即將公布第二批12個省級電網的輸配電價,剩餘14個省級電網輸配電價成本監審的實地審核即將完成,並轉入輸配電價測算階段,預計明年二季度也將全部向社會公布。
全球能源網際網路中歐技術裝備研討會,12月10日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大約70名中國與歐洲專家就構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展開深入交流。不少專家表示,構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很有意義且可以實現。
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在會議上全面介紹了構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的構想。他說,加快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是應對資源緊張、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諸多挑戰的根本出路,要實現清潔能源可持續供應,必須構建一個全球能源優化配置的平台,即全球能源網際網路。
據2015-2020年中國智能電網設備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指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的實質就是「特高壓電網+智能電網+清潔能源」,這一構想並非難以實現,總體可分為國內互聯、洲內互聯、洲際互聯3個階段。
「全球能源網際網路和信息網際網路都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基礎設施,」他說,「全球能源網際網路就像人的血管系統,信息網際網路就像神經系統,神經系統已經互聯,血管系統也一定能夠互聯。」
德國電氣電子和信息技術協會董事長漢斯·海因茨·齊默爾表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可使全球能源供給達到最優配置,但正如劉振亞所言,實現這一目標還需「分步走」。
「首先要完成國內以及洲內的電網優化與互聯。目前來看,第三步洲際互聯仍是一個願景,但我認為可以實現,」他說,「我們需要願景,來解決我們的問題,確保將來的綠色能源供給,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實現氣候保護。」
齊默爾說,從技術角度看,發展特高壓輸電技術是構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的關鍵,同時,人們還需在清潔能源、智能電網等領域加強研發與合作。他還提出,德國願同中國在標準化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第一總經理貝諾·彭澤表示,跨國的電網融合非常重要,以德國為例,為成功實現能源轉型,德國不僅在本國,還在歐洲推動電網擴建。可再生能源發電常出現波動,而國家間、地區間乃至洲際的電網互聯有助於電網保持穩定。
「在主要依靠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發電的情況下就已如此,隨著各國越來越重視可再生能源發展,區域性甚至全球性電網互聯的意義也就更大了。」
彭澤表示,中歐兩國在構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方面有巨大合作潛力。近年來,中國西部太陽能和風能發電迅猛發展,而用電需求主要集中在東部經濟較發達地區,這就需要電力的遠距離傳輸。中國在電力傳輸技術上積累了很多經驗,而德國和歐洲在太陽能、風能發電併網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雙方可以取長補短,互利共贏。
德國柏林工業大學電網研究專家凱·施特龍茨教授在會議上介紹了歐洲「電力高速公路2050」項目,該項目旨在歐洲內部建成可靠的清潔能源供應網絡。此外,他還介紹了歐亞電網互聯的構想。
施特龍茨認為構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非常有意義」,操作上可以參照歐洲的「電力高速公路2050」項目,探索不同的電力供應方案,並進行成本效益分析。
他說,全球能源網際網路是區域內電網互聯的延伸,雖然構建這一全球網絡會面臨很多挑戰,但挑戰是可以克服的,「就像當年的網際網路,也需要一步步發展起來」。
目前電網建設已成為中國電力建設的主要方向,電網建設前景誘人。「十一五」期間,中國電網建設總投資將超過1萬億元。到2010年,隨著國家電網特高壓及 500千伏跨區、跨國電網聯網的建成,跨區輸電容量將達到7000萬千瓦,比2005年提高5倍多,占全國合計最大負荷的11%;電量達到3200億千瓦時,比2005年增長3倍多。
記者獲悉,國網公司將於2015年新增農網改造升級投資673.8億元,這一工程將帶動電工製造、鋼鐵有色等產業產值4700億元以上,支持就業崗位320萬個。
記者從國家電網當日召開的加快推進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動員部署會上了解到,本次新增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將新建和改造110千伏及以下變電站996座,變電容量4233萬千伏安,線路2.6萬公里,重點用於完善農村電網網架,提高供電質量和可靠性水平。工程涉及1189個縣,將於2016年7月前全部完工。
據2015-2020年中國電網改造行業專項調研及投資價值預測報告了解,國家電網2015年初投資900億元進行農網改造,加上此次新增投資,全年農網改造升級投資將達1600億元,投資規模創歷史新高。
農村電網改造意義重大。2015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要求繼續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近期,國務院部署加大重點領域有效投資,發揮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作用,加大對農村電網的投入力度。
農網改造既可以支撐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又能拉動經濟增長,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國家電網表示,預計到「十三五」期間,國網公司供電區域內居民生活用電量年均增速將達到10%以上。此次新增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將帶動電工製造、鋼鐵有色等產業產值4700億元以上,支持就業崗位320萬個。
2015年6月底,國家電網全面解決了大電網延伸覆蓋範圍內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全面實現國家電網經營區域「戶戶通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