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電子報告 >> 電子產品 >> 2025年電子產品精選報告報告

精選報告

2023年電子產品市場規模分析:全球消費電子產品市場達到3390億美元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疫情期間,電子產品的在線購買和遠程辦公需求更是推動了市場的快速增長。預計未來幾年,電子產品市場的增長速度將會進一步加快。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於電子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這促進了電子產品市場的快速增長。

  2023年電子產品市場十分龐大

  人們對電子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截至2021年,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已經超過15億部,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占據了全球市場份額的30%以上。此外,電腦、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也在全球範圍內廣泛使用,市場規模可謂十分龐大。

  電子產品市場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包括了許多不同種類的電子設備,例如手機、電腦、平板電腦、電視等等。據統計,電子產品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數萬億美元。消費電子市場電子產品2018年產值達到2,920億美元,2023-2028年中國教育電子產品行業供需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預計2023年消費電子市場電子產品產值將達到3,390 億美元。

2023年電子產品市場規模分析:全球消費電子產品市場達到3,390 億美元

  電視、音響、遊戲機等產品也是電子產品市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產品的市場規模雖然不如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那麼龐大,但它們在人們的娛樂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這些產品也在不斷升級和更新,滿足人們對高品質娛樂的需求。全球電子產品市場規模在2019年達到了2.3萬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3.1萬億美元。這個規模的龐大背後,是人們對科技的需求和對新產品的追求,也是科技行業不斷發展和創新的結果。

  電子產品市場增長迅速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電子產品將會變得越來越智能化和便捷化。例如,目前人工智慧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電子設備中,使得這些設備能夠更好地為人們服務。未來還有可能出現更加先進的技術,例如虛擬現實技術、量子計算等,這些技術的應用將會為電子產品市場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電子產品市場規模龐大,包羅萬象,是科技行業不斷發展和創新的結果。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電視、音響、遊戲機等產品的不斷更新和升級,也讓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電子產品市場的規模還將不斷擴大,為人們帶來更多更好的體驗。

  總之,電子產品市場規模龐大,增長迅速,未來發展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作為消費者,我們應該關注市場動態,選擇適合自己的電子產品,並且在使用過程中注意安全和保護隱私。

2022年電子產品行業分析:消費電子保持增長態勢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電子產品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家電、電子設備我們每天使用的手機、電腦等都是電子產品、新技術的發展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很快,近些年我國的消費電子產品市場規模不斷增加,在人工智慧和5G技術下,電子產品將迎來新的發展。以下是2022年電子產品行業分析。

  電子設備產品的高新技術不斷地發展,促使電子產品生命周期正在進一步縮短,加速了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有的電子產品製造商以適應新的發展思路,電子設備行業將分散的設計、開發、製造、裝配進行革新和整合,使電子產品更趨向於使用標準的零部件組合產品,向以較低的價格提供更多不同的產品。

  電子產品行業分析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消費電子市場規模為16120億元,2021年增至18113億元,市場規模龐大。隨著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好轉以及市場需求的恢復,預計2022年我國消費電子市場規模將達18649億元,同比增長3%。

  2022年上半年消費性電子市場受宅經濟效應減弱、疫情及國際局勢緊張、高通脹等衝擊,再加上邁入傳統淡季,相關應用如PC、筆電、電視、智慧型手機需求明顯降溫,下遊客戶陸續下修今年出貨目標;車用、物聯網、通訊、伺服器等則仍維持不錯的需求力道。同時,由於疫情擴散以及俄烏衝突持續,故供應鏈普遍透過建立更高的庫存,以避免物料因運輸受阻出現缺料的風險。

  從電子設備行業細分產品看,智能手錶和智能手環將引領行業出貨量的增加,電子產品行業分析顯示,至2022年智能手錶的出貨量有望達到9.43億塊,占總出貨量的49.53%,智能手環的出貨量將達到4.55億塊,占總出貨量的23.90%。

  智能家居是在網際網路影響之下物聯化的體現。據電子產品行業分析顯示,全球智能家居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0年的783億美元增長到2025年的1,353億美元,在預測期內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1.6%。在傳統家居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的趨勢下,石墨散熱膜的市場需求將進一步擴大。

  未來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慧、虛擬現實、新型顯示等新興技術與消費電子產品的融合,將會加速產品更新換代,催生新的產品形態,推動消費電子行業保持增長態勢,預計到2023年全球消費電子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11萬億美元。

  今年上半年受到國內外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電子產品的市場需求有所下跌,不過新技術的出現也在推動電子市場的發展。

2016年國內電器及電子產品進口金額為4128.88億美元 同比下降3.7%

  2016年國內電器及電子產品進口金額為4128.88億美元,同比下降3.7%。

  以下為2016年1-12月中國電器及電子產品進口金額統計:

2016年國內電器及電子產品進口金額為4128.88億美元 同比下降3.7%

2016年國內電器及電子產品進口金額為4128.88億美元 同比下降3.7%

  2017年在全球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企業要瞄準重大戰略需求和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加深對人工智慧、車聯網、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重大布局,快速占領技術高地。加快平板顯示行業資源整合聚集,提高本土顯示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更多相關電子產品行業數據分析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電子產品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2022年電子產品行業分析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小家電、大家電、生活電器、廚房用品這些都是電子產品中的一部分。全球的電子產品基本都來自於中國,市場份額中國製造的占據39%,以下是2022年電子產品行業分析。

  電子產品是指可供消費者日常使用的電子設備。隨著高新技術不斷地發展,促使電子產品生命周期正在進一步縮短,加速了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根據電子產品行業分析數據,2017年我國消費電子市場規模為16120億元,2021年增至18113億元,市場規模龐大。

  手機出貨量方面:在經歷了2017年之前的高速發展後,我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呈現下降趨勢,市場逐漸飽和,消費者對於智慧型手機的需求逐漸減弱,隨後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連續三年下滑。2021年我國手機出貨量小幅增長,打破連年下降趨勢。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1-4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累計約達0.87億台,同比下降30.3%。

  平板電腦出貨量方面:平板電腦是一種小型、方便攜帶的個人電腦,以觸控螢幕作為基本的輸入設備。2021年我國平板電腦出貨量28百萬台,同比增長21.7%。電子產品行業分析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我國平板電腦市場逆勢保持明顯增長,全國平板電腦出貨量約7百萬台,同比增長8.1%。

  5G手機市場份額方面:技術與服務的快速進步,讓vivo、華為、小米、榮耀、OPPO等國產品牌手機占據了中國手機市場的大半份額。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量達9240萬台,同比增長27%。其中vivo以23%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同比增長79%,OPPO以22%的市場份額緊隨其後,之後依次是華為、小米。

  目前,按照電子產品企業市值或估值進行排名,華為以1.1萬價值排名第一,小米以4340億價值排名第二,VIVO價值首次超過OPPO,以1750億排名第三。OPPO、大疆創新、傳音控股、聯想集團、盈趣科技、霧芯科技、漫步者依次位列第4-10名。

  從消費群體畫像來看,電子消費者以青年為主,多集中在22-40歲,占比82.5%。電子產品行業分析指出,分性別來看,女性占比達到57.9%,男性占比42.1%;分城市線級來看,超七成消費者分布於一二線城市,其中一線及新一線用戶占比為48.0%;分地域來看,五成消費者分布於華東華南地區,其中32.5%的消費者地處華東地區,其次是華南地區,占比18.9%。

  從消費電子產品可接受價位情況來看,普遍在7000元以下。2022年一季度我國消費者對手機、電腦、Pad產品的可接受價位在7000元以下的占比分別為:89%、80%、93%。顯然,消費電子產品定價並非越高越好,但整體消費電子還是有較龐大的消費購買力基礎。

  2022年電子產品行業分析指出,我國電子產品從最開始的幾個發展到現在的幾萬個,產品還一直在更新,預計到2022年我國電子產品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5049億元。

個性定製報告需求

個性定製

小提示:勾選提交定製
勾選要了解的電子產品報告定製需求 X
可研報告

電子產品相關排行

電子產品精選報告報告欄目為您提供電子產品精選報告、電子產品精選報告報告,您可以點擊免費查看具體電子產品精選報告報告摘要及目錄,感謝您查看中國報告大廳電子產品精選報告報告欄目。中國報告大廳有著十年的行業分析及市場研究經驗,買報告上報告大廳。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