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iSuppli最新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隨著各大電子廠商扎堆選擇在中國建設製造基地的潮流已過,在東南亞,特別是在越南建立生產基地又將引發一場新潮流。
據iSuppli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富士康,偉創力,廣達和仁寶等知名電子設備製造商均通過在中國深圳、廣州、蘇州、無錫和北京等城市設立製造中心來使利潤最大化以及成本最小化。據估計,在中國工廠的營業收入已經占到這些製造商總收入的52.4%以上。
但現在,向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等國家在內的東南亞進軍又成為電子製造業的一股新潮流。包括電子製造服務(ElectronicsManufacturingServices,簡稱EMS)商和自有品牌製造商在內的東南亞地區的電子產品合同製造(contract-manufacturing)市場將由2006年的162億美金到2011年增至249億美金。iSuppli預測,到2011年,東南亞地區的電子合同製造收入將占全球電子產品合同製造業總收入的7%。
iSuppli公司EMS和ODM部門首席分析師AdamPick表示「iSuppli認為有許多事實可以證明東南亞的電子產品合同製造業將會迎來大發展,各廠商現在正在調整相關策略,實際上,各廠商都在考慮各種潛在需求。」
在越南等地,政府也扮演了一個積極的角色。越南政府希望提升越南在全球電子市場上的地位。因此,由政府親自出面遊說各電子產品製造商落戶越南。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各大廠商現均開始進駐越南的工業園區,在不久的將來,越南將會成為東南亞電子製造業迅速增長的一個亮點。
電子設備是指圍繞著消費者應用而設計的與生活、工作、娛樂息息相關的電子類產品,2019年我國電子設備行業勢頭髮展向好,行業主要產品出口額為315億美元,以下是電子設備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國際產業分工和全球布局的不斷深化,我國政府相關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國內需求的持續拉動效應,2019年主要電子設備產品總產值約為3104億元,同比增長6.74%。電子設備行業分析指出,在過去的10年裡,行業產值從2009年的1678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3104億元,總體實現較快增長。
根據電子設備行業發展趨勢數據,2020上半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設備增加值同比增長13.9%,同比加快4.7個百分點;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速7.0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7.2%。其中,6月份增速為14.6%,比5月份加快3.5個百分點。出口實現較快增長。上半年,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13.4%(去年同期為下降2.4%)。其中,6月份同比增長15.4%。
截止2020上半年,我國電子設備行業企業數量增長至至16656家,從2009年至2019年,我國電子設備製造企業增加了3987家。其中,2019年虧損企業數量為3261家,虧損總額為483億元。
趨勢一、消費熱點是市場新的發展動力。隨著個人可攜式電子產品的持續熱銷,消費者對於聲音要求的逐漸提高,好聲音、好歌曲等節目的熱播等因素,共同推動了消費者對音箱、耳機的旺盛需求。音箱產品技術不斷成熟,連接方式從早期的有線連接擴展到藍牙、WIFI、NFC等多種方式;外觀設計和產品工藝推陳出新,從傳統的方正箱體變化到圓柱形、球形、帆船形等多種形狀;更有小巧玲瓏,內置功放與電池的可攜式音箱等。
趨勢二、國內市場保持持續增長。我國就業與居民收入增長較快、網絡零售保持旺盛,使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電子音響產品最大的消費國之一。而《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等節目的熱播,極大的帶動了音樂、歌曲的推廣;電視機和手機等設備的越來越薄使得音質越來越難以提升。各種因素共同推動消費電子市場的關注重點從「只注重圖像」逐漸變為「圖像和聲音並重」,使音箱、耳機、回音壁等產品持續熱銷。
趨勢三、國內企業綜合競爭力優勢明顯。電子設備行業發展趨勢指出,我國勞動力成本上漲,但對企業來說,為了節約少量勞動力成本而將企業遷出珠三角和長三角兩大產業集中區域並不容易。主要原因是珠三角、長三角已經形成了集中的產業集群系統,行業內企業遷出後會明顯失去產業集群的優勢,增加除勞動力成本以外的成本,因此目前我國電子音響行業的生存依賴集中化的供應商簇群,主要仍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地帶。
在上述發展趨勢下,我國也開始聚焦智能化工業,並發布了《中國製造 2025》行動綱領。在「工業 4.0」下,工業網際網路將通過連接各生產環節,集成、控制、偵測、識別等多種技術,將生產中的供應、製造、銷售等信息數據化、智能化,從而建設更具適應性、實現高效配置資源的智能工廠。未來,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將有力助推我國電子製造行業向智能製造的跨越式發展,以上便是電子設備行業發展趨勢分析所有內容了。
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移動終端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全球電子設備營收規模持續擴大。2019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以下是電子設備行業定義及分類分析。
2018年和2019年全球電子設備智能製造行業收入分別約為4129億美元和4266億美元,電子設備行業分析預計,到2021年可達到約5260億美元,2020-2021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4.4%。其中,亞洲市場在2018年和2019年收入約為3453億美元和3529億美元,在全球電子設備智能製造行業總收入占比約為84%和83%。預計到2021年,亞洲市場收入將達到約4299億美元,2020-2021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4.4%。
2019年,我國隨著新補貼標準的實施,廢電視機的拆解量占絕對統治地位的情況已經發生改變,從的70%縮減為55%,其處理份額被電冰箱、洗衣機、房間空調器等產品所占據。電子設備行業定義及分類指出,房間空調器的比例為2.7%,較2018年上升1127.3%,洗衣機15.9%,上升91.6%,電冰箱為7.7%,上升75.0%,微型計算機為18.6%,上升8.8%。
2019年我國電子設備行業營收規模有所下滑。在中美貿易摩擦增大的背景下,我國高端電子設備關鍵技術掌握水平低、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的現象日益受到國家與社會的重視,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得到電子設備行業的普遍認同。業在晶片、集成電路、半導體等領域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帶動了我國電子設備市場增長。
截止到2019年底,我國電子設備行業擁有企業數量為16650餘家,較2018年增長了接近4000家。我國電子設備行業規模持續擴大,我國是全球製造業大國,也是電子設備生產大國,電子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隨著全球電子設備產能向國內市場轉移,以及本土電子設備品牌崛起,我國電子設備行業規模在擴大的同時,產業協作模式及生產技術水平也在不斷升級,國際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
電子設備行業定義及分類指出,電子設備是指由集成電路、電晶體、電子管等電子元器件組成,應用電子技術(包括)軟體發揮作用的設備,包括電子計算機以及由電子計算機控制的機器人、數控或程控系統等。主要包括:電腦、空調、冰箱、洗衣機、微波爐、印表機,傳真機、一體機等。最低折舊年限為3年,公司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參照此來掌握。
2020年,處理企業分化日益明顯,行業集中度不斷增強。根據環保部發布的2020年第1、2季度處理企業處理數據顯示,格林美、中再生、啟迪桑德三大集團企業處理量占全行業42.5%,比2019年同期增長8%。與此同時,近三成處理企業不堪重負而停產。在這樣競爭激勵的市場環境下,優秀的處理企業依靠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在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例如TCL奧博,在2020年第1、2季度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量第一,達到107萬台。
在全球智能化的趨勢下,我國發布「中國製造2025」戰略,推動工業智能化發展。電子設備行業開始向智能化方向升級,智能電子產品逐漸由計算機、消費電子領域向通信網絡、家用電器、工業控制、醫療電子等領域拓展,呈現多元化趨勢。隨著智能化時代到來,電子設備市場需求將迎來新一輪的增長,電子設備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以上便是電子設備行業定義及分類分析所有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