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戰,為了捍衛國家核心利益和人民群眾利益,中國不得不被迫作出反擊。而從中國經濟自身的優勢和穩中向好的態勢以及可以採取的數量型和質量型相結合的綜合措施來看,我們完全有底氣應對。
產業升級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歸根結底要靠本國人民自己努力奮鬥,中國經濟的進步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扭轉的。世界主要國家的競爭,根本上是科技創新的競爭,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已成為國際競爭的制高點,也是當前美國不斷升級貿易摩擦的焦點所在,其對華貿易的一系列阻撓措施,暴露了川普政府抑制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企圖。
美國的如意算盤主要在於市場和技術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貿易戰限制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對我國產業政策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政策施加壓力;另一方面,以國家安全保障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為名,對我國高新技術的引進、應用和研發、創新造成阻力。
世界主要經濟體加緊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比如美國再工業化、日本再興戰略、德國工業4.0等。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順應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也是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對於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義。發展是每個國家的基本權利。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不能也不會因為川普政府的阻撓而停滯。
近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實現了量質雙提升。2018-2023年中國高新技術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表明,一方面,規模持續快速壯大,今年前5個月,我國高新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比規模以上工業高5.1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投資36727億元,同比增長9.7%,比全部製造業投資高出4.5個百分點。另一方面,新興領域亮點頻現,今年前5個月,集成電路製造業投資增長28.1%,半導體分立器件製造業投資增長33.1%,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製造業投資增長31.6%,通信系統設備製造業投資增長30.5%;同時,大數據國家工程實驗室和重大工程順利實施,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取得積極成效,數字經濟加速推進。
縱觀世界,高技術產業鏈是相互依存、分工合作的關係。我國發展高技術產業不僅僅有益於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也有助於完善全球高技術產業鏈鏈條、提升高技術產業鏈價值。當前我國正在加快優化投資營商環境,進一步提升外資利用質量,充分發揮外資溢出效應,引導外資結構從以製造業和重化工業為主向高新技術產業為主轉變。同時,做好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消化吸收再創新,提升創新應用水平。從國內來看,我國的自主創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區域協調、城鄉統籌、陸海聯動存在廣闊的市場空間。面對美國的限制,我們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堅定不移地加強自主創新,實現高技術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國實體經濟保持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各項數據也充分體現了實體經濟正轉向高質量發展。
統計顯示,我國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今年1-5月,高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2%和9.3%,增速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高5.1和2.4個百分點。製造業轉型升級穩步推進,1-5月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7%,裝備製造業投資增長8.2%,分別比全部製造業投資高4.5個百分點和3個百分點;製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15.6%,占製造業投資的比重為45.4%,同比提高4.1個百分點。1-5月,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85.8%,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33.7%,電站用汽輪機增長25.5%,智能電視增長23.2%,電子元件增長20.9%。
工業生產增速加快,機械、電子等行業支撐作用明顯。今年1-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增速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比今年一季度提高0.1個百分點,呈加速增長態勢。機械、電子行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8.4%和12.8%,合計拉動工業增加值增長2.9個百分點,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同時,工業利潤較快增長,經營質量持續改善。1-4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5%,在去年同期增長22.7%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企業盈利能力有所增強,1-4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24%,同比提高0.24個百分點;4月末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5%,同比降低0.7個百分點。
發用電增速為近年來較高水平,清潔能源發電持續增加。今年1-5月,全國規模以上發電量同比增長8.5%,其中太陽能發電、風電、核電同比分別增長26.3%、24.8%和11.3%。今年1-5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9.8%,增速同比提高3.4個百分點。其中,第二產業用電量增長7.7%,拉動全社會用電量增長5.4個百分點,是全社會用電增長的最主要拉動因素。製造業31個大類行業中28個行業用電有不同程度增長,新興產業用電保持較快增長勢頭。第三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15.1%,一些新產業、新業態用電量高速增長,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用電同比增長66.1%,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業用電同比增長63.3%,其中網際網路數據服務業用電同比增長207.1%。
這位負責人認為,總體來看,我國經濟運行的內生動力和穩定性日益增強,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步伐加快,新產業、新產品快速增長,動能轉換不斷深化,新動能帶動作用不斷增強,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趨勢和基礎持續鞏固。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快和技術創新的深刻變化,國際競爭已逐漸轉化為標準的競爭。特別是在高新技術產業,誰掌握了標準的話語權,誰就掌握了市場的主動權。以下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意義分析。
2016-2021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表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對於我國的的國計民生都具有重要意義,當然最集中的表象還是在於對於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美國在戰後曾經有一個在高新技術帶動下產生的經濟迅猛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個周期相對於傳統經濟體系發展的周期更短,遞增的倍數更大。因此我們也要在我們的基礎產業基礎上,提倡我們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實現,對於一個國家科技、經濟的發展、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義。
高新技術產業化所形成的新型產業,被稱為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就是由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廣、應用等所形成的企業群或企業集團的總稱,它是把生產過程和最終產品建立在堅實的高新技術基礎之上的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包括九大技術產業:生物工程產業,如微生物、酶、細胞、基因四大工程,動植物、藥物、疫苗、生物計算機等的研究和開發;生物醫藥產業,如與新材料相結合,有效替換和重建的各種人工臟器及各種診斷儀器等的研究、開發和生產;光電子信息產業,如光、電、聲、磁物理性質的綜合利用,全息圖象處理等的研究與開發;智能機械產業,它使人們在體力、智能方面得到徹底解放;軟體產業,如資料庫、信息庫、知識庫等的建立,系統軟體、智能軟體的研究和開發等;超導體產業,如超導電機、超導輸電、超導輸能,超導電子器件、超導計算機等的研究、開發和利用;太陽能產業,研製生產各種太陽能跟蹤、捕獲、轉換、傳輸、存貯等裝置;空間產業,包括提供衛星發射、載荷、太空旅行、空間商業服務,地球外進行生產和實驗,外星球上採掘新資源等的研製與利用;海洋產業,包括南極的開發,海水的處理和利用,深海採礦,建立海底城市等的研製與開發。以上九大產業又可以交叉滲透,形成綜合性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可用兩個字來概括,即高和新。「高」體現在以下六大方面:高效益,因為高新技術產業能夠獲得首創利潤;高智力,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的產業,具有創新性和突破性;高投入,高新技術產業的生產手段是高精密儀器,價格昂貴,且參加人員大都是高級科研人員,薪高;高競爭,高新技術具有時效性,第一個掌握它的才算高,才算新,大家都掌握了,就無所高和新了,因此競爭特別激烈;高風險,競爭中失敗了,就意味著破產,並且在競爭中不可能人人獲勝;高勢能,即高新技術產業對整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文化等整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和擴散性,有著很高的態勢和潛在能量。「新」的特點可以從三個層次來理解:(1)技術的改進,(2)技術的複合,(3)技術的創造,三個層次都屬於創新。
傳統的科技研究成果應用到生產中,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一般的途徑是: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工程科學→生產。從科技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需要諸多的中間環節,從科研到生產這一過程的周期長,並且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程度不同,受到當時勞動者的科技素質、生產設備和能源資源等方面的限制,而高新技術產業化所形成的產業是高度知識密集的產業,是把生產過程和最終產品建立在堅實的高新技術基礎之上的,是將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研究和社會商品生產融為一體的產業,從而克服了傳統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緩慢的缺陷,除了高新技術產品本身是商品外,高新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的諸環節的周期大大縮短,並且高新技術產業的工作人員本來就是高層次的科技人員,其設備、設施都是一流的,能源、資源問題是高新技術產業自己要解決的,因此,高新技術產業化保證了高新技術產品的加速推廣和應用。
同時,高新技術產業將技術的改進、技術的複合和技術的創造,即技術創新與傳統的產業作為一體來研究、開發和利用,因此,高新技術產業化能夠使其研究成果直接建立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從而能夠使其成果具有直接的應用性和民用性,保證了高新技術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並且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本身就是社會生產中的一個部門,本身就是現實的生產力,因此,它對其他產業的滲透作用就更加直接、廣泛,更加有利於高新技術在其他各行各業中的應用和推廣。
再者,高新技術產業化必然伴隨高新技術產品的商品化和國際化。既然高新技術產品是商品,那麼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是否成功,關鍵是看其產品在高競爭中是否獲勝,是否具有首創利潤,同時國際化的特點要求高新技術的成果要在國際大市場中立足、取勝。這樣高新技術成果的商品化和國際化必然帶來其高競爭性,這高競爭性反過來刺激高新技術產業保質保量地進行研製和開發,並且一開始就把高新技術產品是否能夠快速地轉化到生產中去,是否快速地推廣應用作為開發高新技術產品的首要條件。因此,高新技術產品的商品化、國際性以及由此帶來的高競爭性大大刺激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研製高新技術產品,加速推廣應用這些產品。
科技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關鍵因素,其實質是科技成果不斷地向生產領域轉化。而高新技術產業化能夠使高新技術成果直接地轉化為經濟效益。如美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化所帶來的高經濟效益。據美國國際資源發展公司的調查資料,1980年美國高新技術陶瓷的產值為8.3億美元,1985年為14.65億美元,預計1995年將要達到66億美元。人工智慧正悄悄地進入製造業,產品市場價格正日趨上升。1981年其產品價值為5200萬美元,1986年猛增到10億美元以上。同時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結果將使美國的農業大量利用高新技術成果來提高經濟效益。據1986年美國報刊的有關報導,預計今後25年,為了滿足世界市場的需要,年產量需增加1.8%,而其中僅0.3%的產量來自於生產的土地面積的增加,而1.5%的產量主要是依靠高新技術,特別是利用分子生物技術——基因拼接技術和細胞融合技術,改變動、植物的遺傳特性。目前,美國開發生物高新技術用於動植物的一項進展是用微生物大量生產蛋白質類的藥品,包括激素、酶、胺基酸和飼料添加劑等。僅僅這項進展就有很高的經濟效益。如一些公司通過遺傳工程技術研製的生長激素,用於刺激乳牛產奶。技術評價局預言,今後三年內,美國將把生長激素投入商業性生產,1982年每頭奶牛產奶為5400公斤,到2000年,每頭奶牛至少產奶10800公斤,年增長率為3.9%。
可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結果能夠使高新技術成果直接地推廣應用於生產,轉化為高經濟效益。美國僅是高新技術產業化使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為高經濟效益的已開發國家中的一例。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在不斷地促使高新技術產業化,使高新技術成果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如日本、新加坡、韓國、西歐各已開發國家等,近年來的高經濟效益,主要是來自高新技術產業化,保證了高新技術產品的高效益。
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是堅定不移地實施黨的十五大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我們一定要在黨中央領導下,發揚當年搞「兩彈一星」的那種團結協作和艱苦奮鬥的精神,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強大作用,努力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增強綜合國力,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