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66年來,經濟體制改革成為我國發展道路中的重要關鍵詞,而國有企業作為國家經濟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經歷的改革之路無疑是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最困難、爭議最多的。9月13日,備受矚目的《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發布,再次將國企改革這一話題推上了熱點。
自2014年以來,從南車、北車合併後橫空出世的「中國神車」,到坊間及專家熱議的中鐵、鐵建合併,央企兼併重組的消息不斷傳出。國企改革方案出台的消息備受關注。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將國企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實行分類改革、分類發展;到2020年,國企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大力推動國企改制上市,創造條件實現集團公司整體上市;「混改」不設時間表,成熟一個推進一個。分析認為,國企改革概念股有望全線爆發,關注四大投資機會。
國企改革方案出台最大亮點在哪裡
據報導,證券分析師說,《指導意見》中所體現的國企改革的整體目標,一共有四大要素:完成公司制改革、完善監督制度、提升國資配置效率、黨建全面加速。亮點是國資委從「管人管事管資產」向「以管資本為主」轉變。
分析稱,文件的最大亮點還是「分類監管」。商業類國企按照市場化要求實行商業化運作,主業處於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企,原則上都要實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積極引入其他國有資本或各類國有資本實現股權多元化,國有資本可以絕對控股、相對控股也可以參股,並著力推進整體上市。
證券宏觀分析師也表示,這輪國企改革重點是對國企產權層面的改革,分類監管是國企改革的第一槍。更多相關信息可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行業資訊信息。
國企改革方案出台關注四大投資機會
機構認為,資產重組是國企改革首要關注的投資機會,當中主要有四種形式:集團資產注入、央企重組合併、困境企業併購借殼、混合所有制改革。
關注大集團小公司的資產注入機會
國金證券認為,國企改革首要關注集團資產注入。對於擁有眾多上市平台的集團而言,上市平台較為稀缺的集團將相關的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的確定性更高。無論從集團層面還是上市公司層面來講,「大集團、小公司」都是國企改革中值得重點關注的投資策略。
央企兼併重組圍繞兩個重要維度進行
安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徐彪認為,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中,央企整合是政策風向和關注焦點,其認為,未來央企的兼併重組很可能圍繞兩個重要的維度來進行:
第一個維度是針對於外向型央企,力求通過兼併重組提升國際影響力,同時避免央企之間的海外惡性競爭。
第二個維度是針對於內向型央企,兼併重組將有助於這些央企從過度競爭和產能過剩的環境中走出來,從而提升集中度、率先做大。
興業證券:關注困境轉型企業的併購借殼機會
興業證券認為,傳統行業的國企可能通過收購、借殼等方式實現業務的轉型,此類機會重點觀察上市公司所處的行業是否面臨困境、是否明確在公開信息中表明轉型的意願,甚至出售原來主營資產。
民生證券:關注「混改」
民生證券:混合所有制是重中之重混改是國企改革重要方向,資產證券化是混改重要途徑。短期看好區域戰略版國企改革,中長期看好國企改革+「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油氣、電力、金融改革相關投資機會。
梳理6條投資主線:
1)區域版國企改革:關注具有區域戰略和區域經濟特點的國企;
2)國企改革+「一帶一路」:關注基建行業龍頭和具有技術優勢的企業;
3)國企改革+「中國製造2025」:聚焦積極轉型的傳統企業、高端製造業龍頭;
4)國企改革+油氣改革:關注中上游企業併購重組、研髮型企業強強聯合;
5)國企改革+電力改革:布局具有成熟銷售渠道的地方電網公司和發電企業,具有集團資產注入承諾且業績良好的電力公司;
6)國企改革+金融改革:聚焦具有轉型預期、積極布局網際網路金融、具有轉板預期、具有混改深化需求、人力成本高但仍未進行股權激勵的國企。
分行業看:
8大央企關聯上市公司一覽
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中糧生化、中糧地產、中糧屯河
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成股份、國投中魯、國投電力、國投新集、中紡投資
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中儲股份、岳陽林紙、冠豪高新
中國輕工集團公司:中國海誠
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國電電力、長源電力、英力特、平莊能源、龍源技術
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玻纖、北新建材、洛陽玻璃、方興科技、瑞泰科技
中國通用技術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醫藥
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國藥股份、國藥一致、現代製藥、天壇生物
分地域看:
上海國資委改革題材股匯總:
1、集團資產平台個股
儀電集團:飛樂音響、飛樂股份、華鑫股份、百視通
電氣集團:上海電氣、上海機電、自儀股份、海立股份、中毅達
上汽集團:上汽集團、上柴股份、華域汽車
華誼集團:氯鹼化工、三愛富、雙錢股份
上海紡織集團:龍頭股份、上海三毛
百聯集團:百聯股份、友誼股份、上海物貿、第一醫藥
光明集團:光明乳業、金楓酒業、海博股份、上海梅林
錦江集團:錦江股份、錦江投資
2、集團資產注入預期個股
上海地產集團:金豐投資、中華企業
上實集團:上實發展、上海醫藥
久事公司:強生集團、申通地鐵
城建集團:隧道股份
建工集團:上海建工
蘭生集團:蘭生股份
東方集團:東方創業
交運集團:交運股份
申能集團:申能股份
建材集團:棱光實業
3、區國資委旗下個股
金山區:金山開發
閘北區:西藏城投、市北高新
黃浦區:老鳳祥、新世界、益民集團
浦東新區:陸家嘴、浦東金橋、上工申貝、浦東建設、外高橋、張江高科
靜安區:上海九百、開開實業
徐匯區:徐家匯
崇明縣:亞通股份
廣州
白雲機場、粵水電、粵高速A、貴糖股份、佛塑科技、風華高科、粵電力A、廣晟有色、中金嶺南、宏大爆破、星湖科技、廣弘控股、省廣股份、海格通信、廣州友誼、廣電運通、白雲山、廣州浪奇、珠江鋼琴、珠江啤酒、東方賓館、廣日股份等。
深圳
深圳國資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深圳燃氣、深振業A、中州控股、農產品、深天健;深圳國資參控的上市公司:深紡織A、華控賽格、深深寶A;深圳國資地產類企業:深深房A、深物業A、深振業A、沙河股份。
北京
中國國貿、大龍地產、有研新材、首旅酒店、北京城建、首開股份、金自天正、中電廣通、京能置業、北京城鄉、北辰實業、金隅股份、中信銀行、金融街、經緯紡機、順鑫農業、安泰科技等。
遼寧
渤海輪渡、遼寧成大、出版傳媒、撫順特鋼、申華控股、本鋼板材、時代萬恆、瀋陽工具機、大冷股份、大橡塑、大連熱電。
吉林
吉林化纖、亞泰集團、長春高新、長春一東、一汽轎車、一汽富維、吉林森工。
黑龍江
航天科技、哈飛股份、大慶華科、華電能源、中國一重、黑化股份、工大高新、*ST東安、*ST大荒、佳電股份、中航資本等11家央企;而哈空調、哈藥股份、三精製藥、哈投股份、恆豐紙業、龍建股份、龍江交通等7家上市公司屬地方國企。
甘肅
靖遠煤電、敦煌種業、酒鋼宏興、亞盛集團、莫高股份、長城電工、*ST派神、甘肅電投、佛慈製藥等。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北新路橋、新賽股份、西部牧業、冠農股份、新農開發、青松建化、天富能源、天潤乳業、天康生物、新疆天業、新中基、伊力特等。
青海
鹽湖股份、*ST賢成、西寧特鋼、西部礦業、金瑞礦業、青海華鼎等。
山西
陽泉煤業、西山煤電、盛和資源、潞安環能、山煤國際、大同煤業等。
河北
冀中能源、河北鋼鐵、開灤股份、三友化工等。
天津
中環股份、天津普林、濱海能源、泰達股份、津濱發展、力生製藥、中新藥業、天藥股份、天津港、天津松江、天房發展、百利電氣、天保基建等。
山東
山東鋼鐵集團(山東鋼鐵)、山東黃金集團(山東黃金)、山東商業集團(魯商置業、銀座股份)、山東高速集團(山東高速、山東路橋)、山東航空集團(山航B)、山東重工集團(濰柴動力、山東重機)、山東省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浪潮集團(浪潮信息、浪潮軟體)、魯銀投資、新華製藥、魯抗醫藥等。
河南
銀鴿投資、大有能源、平煤股份、神馬股份、新大新材、安彩高科、豫能控股、同力水泥、鄭煤機、安陽鋼鐵、大地傳媒等。
安徽
江淮汽車、安徽水利、海螺水泥、海螺型材、銅陵有色、國元證券、合肥城建、皖能電力、國風塑業、合肥百貨、皖維高新、安徽合力、馬鋼股份、皖通高速、皖新傳媒、恆源煤電等。
江蘇
匯鴻集團、江蘇舜天、南京銀行、華泰證券、春蘭股份、金陵飯店、弘業股份、徐工機械、東吳證券、黑牡丹、蘇常柴A、南京中北、南京港、南京化纖、南京醫藥、南京高科、金陵藥業、南京新百、棲霞建設等。
湖北
武漢控股、楚天高速、武漢中商、湖北能源、襄陽軸承、鄂武商A、光電股份、東湖高新、長江通信、漢商集團、中百集團、湖北宜化等。
湖南
湖南投資、湖南發展、湘郵科技、隆平高科、通程控股、華天酒店、湘電股份、中聯重科、湖南海利、華升股份、湖南黃金等。
江西
昌九生化、*ST光學、安源煤業、華意壓縮、新鋼股份、江中藥業、鳳凰光學、贛能股份、中江地產、黑貓股份、江中藥業、江西銅業、江西長運等。
四川
四川長虹、五糧液、岷江水電、四川路橋、成都路橋、四川成渝、川投能源、四川九洲、沱牌捨得、川化股份、成商集團等。
重慶
太極集團、重慶百貨、桐君閣、西南藥業、重慶港九、涪陵榨菜、川儀股份、重慶燃氣、重慶鋼鐵、重慶水務、重慶百貨、建峰化工、渝開發、渝三峽A、西南證券等。
雲南
雲南城投、雲投生態、雲南銅業、雲內動力、雲鋁股份、雲天化、雲煤能源、雲南鹽化、錫業股份、貴研鉑業、馳宏鋅鍺、雲南旅遊、雲南白藥等。
貴州
貴州茅台、盤江股份、赤天化、久聯發展、貴繩股份、振華科技等。
廣西
柳化股份、五洲交通、北部灣港、ST南化、桂東電力等。
福建
福能股份、福日電子、金龍汽車、漳州發展、廈門空港、福能股份、建發股份、紫金礦業、興業證券、廈門鎢業、象嶼股份、福建水泥、中國武夷、青山紙業、*ST南紙、福建高速、星網銳捷、福建南紡、三鋼明光等。
海南
海南椰島、海峽股份、海南高速、海南航空、海島建設、海南橡膠等。
近期,國企改革、國企合併重組主題成為券商策略會與研報的集中指向主題。
記者獲悉,6月15日,中金公司晨報認為市場向上的趨勢並未動搖,但也將延續5月份以來的波動有所加大的格局。同時,中金公司認為應該重點關注國企改革主題,包括央企重組整合、有明顯進展的地方國企改革(山東、廣東、上海等地)、被關注相對不高的地方國企改革(東北三省、中部、西南等地)等三個層面。
改革方案公布預期增強
與中金公司有同樣預期的券商不在少數,招商證券預計,上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文件明確了改革要遵循的原則,體現「穩妥改革,保障先行」的意圖,這有利於保證國企改革順利進行。預計6月份一些重磅文件將陸續出台,確定一些關鍵問題如混改和員工持股的政策方向,相關上市公司的改革進程將重啟,個股機會紛呈。
「國企改革主題補漲動力強烈。」招商證券認為,國有資本體量巨大,一些國有企業根基較好,資本運作和市值管理有很大的市場想像空間。對於擔憂成長和次新股過快上漲的投資者,可布局前期滯漲的國企改革主題。隨著改革局面逐步明朗,前期市場對國企改革的疑慮和觀望態度將逐步得到扭轉。在5月18日國務院明確「推進國企國資改革」以來,國企改革指數跑贏大盤和創業板指數,一些前期滯漲的國企改革概念股也開始強勢上漲。
「目前比較重要的改革政策主要有央企分類方案、混合所有制方案、員工持股方案,它們的出台直接關係到相關上市公司改革的進度。」招商證券認為。
與此同時,廣發證券預計第二批央企改革試點也有望接力第一批試點。在此之前,2014年7月份,國資委在中央企業開展「四項改革」試點工作。具體來說:一是在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糧集團有限公司開展改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二是在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中國建築材料集團公司開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三是在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節能環保集團、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中國建築材料集團公司開展董事會實施高級管理人員選聘、業績考核和薪酬管理職權試點。四是在國資委管理主要負責人的中央企業中選擇2家到3家開展派駐紀檢組試點。
央企合併重組熱點頻現
在國企改革預期增強的同時,央企合併重組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一直被市場高度關注。6月12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旗下的中國重工臨時停牌,市場再次燃起南北船(指中船工業與中船重工)整合預期。
6月15日,中國重工公告披露了控股股東中船重工業務調整的動向。公告顯示,中國重工日前接到控股股東中船重工通知,擬對其自身相關業務進行調整,部分業務涉及中國重工。其中,中國重工擬以持有的動力相關資產進行對外投資,參與中船重工擬打造的動力業務平台公司。目前,上述對外投資方案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也不涉及發行股份。
雖然南北船合併未得到明確證實,但研究機構看好合併預期。民生證券研究院認為中船工業(南船)與中船重工(北船)合併重組的可能性最高。民生證券研究院宏觀研究員朱振鑫向記者表示,南北車合併重組具有四大優勢,一是船舶工業附加值高,對出口拉動作用明顯,是國家重點鼓勵走出去的裝備行業之一。二是南北船本屬一家,主營業務都是船舶造修。1999年拆分時只是按照地域劃分,長江以北屬於中船重工,長江以南屬於中船工業。三是雙方存在優勢互補,北船擅長軍船和接單,南船擅長民船和研發。四是造船行業是全球性行業,行業競爭非常激烈。目前兩家公司雖在行業內分列第二和第四,有一定的競爭力,但與行業老大現代相比仍處於弱勢,日本聯合造船和大宇造船也在步步緊逼。
但朱振鑫同時認為二者合併重組存在一定劣勢,一是全球貿易低迷,船舶行業基本面不如南北車,短期內市場空間有限。二是南北船旗下的企業資源較為複雜,自身整合尚未完成,合併難度大。三是南北船業績差距大。南船的三家上市公司近4年都保持盈利,而北船旗下三家公司均從2012年起淨利潤大幅下滑甚至出現虧損。
一份關於中海油「停發半年獎金」的通知,令國有企業當前的處境再次成為輿論熱點。隨著半年報進入密集披露期,各家國企上市公司上半年的「光景」開始逐一暴露在人們的視野中。上市國企上半年日子過得怎樣?根據提供數據,三成國企利潤降幅逾20%。
中報「好看」,員工降薪
中報進入密集披露期,各家國企上市公司隨中報傳達出的聲音大多充滿「正能量」:「調整結構」「降低成本」「實現扭虧」等出現在大多數上市公司中報中。根據財政部的描述,中央企業運行呈現出四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整體效益逐月向好。二是多數企業效益穩步增長。三是運營成本逐步下降。上半年,中央企業營業成本同比下降8.9%,銷售費用下降8.9%,企業面臨的成本上漲壓力得到緩解。四是運營質量持續改善。
根據國資委已公布的數據來看,2015年上半年,央企業績表現大有回暖之勢:1-6月,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1萬億元,實現利潤6428.4億元,全部中央企業中,盈利企業占到90.9%。
財政部稱,上半年,中央企業主要經濟指標走出了一條企穩向上的軌跡,特別是二季度以來經濟運行趨穩向好,盈利能力持續回升。一是國有企業利潤降幅持續放緩。1-6月國有企業利潤降幅(-0.1%)比1-5月(-3.3%)收窄3.2個百分點,比1-2月、1-3月、1-4月分別收窄21.4、7.9和5.6個百分點。二是地方國有企業利潤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比上年同期增長8.2%。三是煤炭、鋼鐵行業扭虧為盈,有色行業繼續虧損。其中煤炭行業實現利潤6.2億元,鋼鐵行業實現利潤8.3億元,有色行業虧損44.6億元。
記者根據數據統計,截至8月13日,在兩市已經披露中報的195家國企上市公司中,業績虧損的有42家,占已披露業績國企上市公司的總數約為1/5;這一比例與2014年同期相比顯得「樂觀」不少。
「國企年報的情況從紙面上看起來好看,並不代表經營狀況改善,或者大環境改善了。」國資研究專家祝善波告訴記者,與2014年同期相比,國企上半年財報「漂亮」多是得益於2015年上半年A股的牛市,「可以說是股市的繁榮一定程度上粉飾了報表;從市場和大環境來看,國企所面臨的情況應該是更加嚴峻。」
財政部官網6月份消息顯示,國有煤炭、鋼鐵、有色行業因費用降低及投資收益增加等因素,5月份實現利潤27.4億元,環比增長254.8%。
漂亮的半年度報表之下,國企人的日子是否比2014年更好過?
近日,中國石化公布了2015年第二季度業績預報,公司預計2015年第二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相較於2015年第一季度增長1000%以上。
在中石化某地方油田擔任管理崗位的秦弘(化名)告訴記者,從2014年下半年以來,員工績效工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我2014年之前還能拿3500(月薪),現在到手就只有2800。一線工人更加微薄。」
祝善波告訴記者,既然報表不代表真實的經營狀況,大多數國企員工的待遇相比之前並無好轉,而越來越多的國企選擇降薪裁員。「一是因為利潤水平難以為繼,二是為了響應國家關於國企高管降薪的政策。」他說,「國企都是講政治的,老總降,副總就必須降,副總降薪,部門也就跟著降,一級一級降下去,日子都不好過了。」
近20家盈利企業利潤下滑超50%
雖然與2014年同期相比國企經營業績讓投資者「樂觀」,但記者發現,很多盈利企業的淨利潤也在下滑。
在盈利的企業中,利潤同比下滑超過50%的也很多,包括中房地產、空港股份(主營建築施工、園區開發建設、房地產開發)、深物業A(主營房地產開發及經營、物業管理、物業租賃)、國統股份(主營建材)、昊華能源(主營煤炭開採和銷售)、盤江股份(主營煤炭生產、銷售,煤炭伴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西部礦業(主營有色金屬、稀貴金屬、資源勘探投資)、西部黃金(黃金、鉻礦石、鐵礦採選)、北礦磁材(主營磁器件、稀土、合金材料、化工材料)、湖南天雁(主營汽車零部件)、西昌電力(生產開發電力產品及發、供、用電設備)、置信電氣(主營非晶合金變壓器等)、海南椰島(主營酒類、房地產,該公司稱上半年著力提高庫存去化率,但房地產整體銷售情況依然緩慢)、*ST廣夏(下滑97.55%,酒及酒精飲料)、浙江震元(醫藥批發和零售、醫藥製造)、沙隆達A(主營農藥、化工產品、醫藥產品)、博瑞傳播(傳媒)等。
同時,還有企業由盈轉虧,其中包括西安飲食(下滑233.7%,公司稱,上半年餐飲業特別困難)、長春燃氣(同比下滑273.97%,公司稱原因之一是由於房地產下滑造成安裝工程利潤下降),華東科技(同比下滑235.45%)等。記者還發現,有的企業把業績由盈轉虧歸於了資產重組不順利。博通股份淨利潤同比下滑592.79%,該公司主營教育業務,公司稱,業績下滑原因之一是,其2014年下半年啟動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之後又因重組擬置入資產不符合相關規定而終止了籌劃重組,該事項對於公司主營業務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從上述下滑企業也可以一窺當前中國經濟的周期特點及各行業產能過剩、供需不平衡狀況。
扭虧減虧手段各不同,有的靠炒股和政府輸血
在目前已披露中報的195家國企上市公司中,也不乏之前虧損,本期實現「逆襲」扭虧或減虧的企業,仔細查閱中報發現,這些企業扭虧或減虧方式可謂五花八門:炒股扭虧者有之,政府輸血者有之、靠地吃租者有之、省吃儉用者更有之。
以申華控股為例,2015年中期,申華控股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9.9億元,同比增加4.14%;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5484.47萬元,同比大增167.79%,去年同期,申華控股虧損8091萬;但仔細觀察發現,該公司扣非淨利潤依然為-1.73億元,同比擴大。而其業績之所以取得如此飛躍,並非來自主業經營狀況的顯著改善,公司中報顯示,炒股收益才是公司本期主要的業績支柱。得益於2015年上半年A股的牛市,申華控股從中大賺一筆。通過轉讓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取得投資收益約為1.39億元。除此之外,來自政府的補助也是盈利貢獻的主要組成部分,中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取得政府補助8654萬元。
西安旅遊與之情況類似。報告期內,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負債產生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以及處置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負債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取得的投資收益為219萬元,政府補助金額為66萬元。在此助益下,當期西安旅遊以900萬元的虧損額實現了減虧。上年同期,西安旅遊虧損1283萬。
除了炒股和政府幫扶這兩種常見途徑,也有上市國企通過「勒緊褲腰帶」等方式換來一份減虧的中報。
深桑達A表示,2015年上半年之所以能夠減虧,主要是「公司在資源整合及成本管控方面的努力」,與此同時,主業為通信技術的深桑達A,還通過「增加物業出租面積,合理提高租金水平」獲取收益;濱海能源在中報里表示,公司減虧得益於「政府補助增加」和「用於購買商品的支出減少」;農發種業表示,公司中期利潤扭虧的主要原因是,所屬農牧分公司本期「將其六環南土地及附著物整體出租」,從而取得「土地及設施使用費淨收益約800餘萬元。」
近日,上市航運業國企中國遠洋發布了中期業績預告,上半年公司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扭虧盈利約達數十億元。其子公司有員工向記者透露,2015年年初公司便下達通知實行了降薪,幅度達四分之一。
除此之外,有多家國企上市公司員工向記者反映,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公司對在職員工實施了降薪或變相減員等降低成本的措施。最近,虧損大戶中國鋁業有分公司被爆料對不到退休年齡的職工進行「內退」。
「困難戶」把持續虧損歸於大環境
記者根據同花順數據不完全統計,在目前中報披露虧損的42家國企上市公司中,大多數是「績差」隊伍中的老面孔,這些公司或在上個年度甚至更早之前已陷虧損,或至少早已走上下坡路。
截至當前,中報「虧損王」的頭銜暫時被國投新集奪得。中報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國投新集淨利潤虧損9.13億元,虧損額度居國企榜首。與自身去年同期相比虧損進一步擴大:2014年上半年,國投新集淨利潤虧損6.47億元,2014年全年,國投新集巨虧20億元。對於此次中報業績繼續虧損的原因,公司給出的原因是「由於煤炭市場形勢持續下行、煤價大幅下跌、銷量減少所致。」
以煤炭為主業的神火股份也是持續虧損的代表。上半年,神火股份虧損2.88億元,去年全年虧損3.47億元。公司在中報里將虧損歸因於宏觀經濟和市場環境:「受國內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行業產能過剩等多重因素影響,公司主營產品煤炭市場需求減少,價格繼續大幅下降」。
情況類似的還有虧損排名同樣靠前的滄州大化,該公司以生產和銷售化肥等化工產品為主業;公司中報顯示2015年上半年虧損2.34億元,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此次半年虧損的淨利潤超過了2014年的全年虧損額:2014年,滄州大化淨利潤虧損1.92億元。2013年時,滄州大化業績已經出現超過50%的滑坡。
公司解釋,此次中報虧損的原因是「主要產品市場價格下滑,報告期內尿素裝置生產時間較短,尿素產量較低造成。」
據記者梳理數據發現,在中報虧損額居於前十位的公司中,5家公司屬於持續虧損:國投新集、神火股份、滄州大化、華菱星馬、天利高新這5家皆是在上一年度甚至更早之前就出現虧損;而虧損額前十位榜單中剩下的5家公司——柳鋼股份、天山股份、華菱鋼鐵、雲煤能源、岳陽林紙,則是在2014年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經進入淨利潤大幅下滑的通道。但不可否認,神火股份同比2014年中報,虧損額收窄。
虧損仍呈現行業特徵
雖然上半年A股的繁榮使得不少上市國企的中報得以「美化」,但仔細對照已公布上半年業績的公司報表,仍然能夠從中總結出行業特徵:近年來低迷的行業,2015年上半年也持續低迷。這些虧損大戶多集中在煤炭開採、鋼鐵冶煉、化工、石油天然氣等行業。
在記者整理出的「淨利潤下滑幅度前十位」上市國企名單中,煤炭、有色金屬、鋼鐵等行業赫然在列;而在「虧損額前十位」上市國企中,煤炭、鋼鐵、化工行業上市公司分走其中7席,它們分別是以煤炭為主業的國投新集、神火股份和雲煤能源,以鋼鐵為主業的柳鋼股份和華菱鋼鐵,以化工為主業的滄州大化和天利高新。
來自煤炭行業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4月,全國煤炭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全面虧損;中煤協統計的90家大型煤企虧損4.4億元,2014年同期,數據顯示90家大型煤企仍有217.7億元的盈利。前五個月,全國原煤產量同比下降6%;全國煤炭銷量同比下降8.8%。煤價年內累計跌幅超百元,華北、東北多數省份煤炭行業整體虧損。來自中信建投的數據顯示,從上半年五大煤炭集團經營情況看,1-6月份,五大集團利潤較2014年同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下降幅度約67%。
而鋼鐵行業的數據則顯示,上半年,大中型鋼鐵企業主營業務預計虧損216.8億元,增虧167.68億元;虧損企業43戶,占統計會員企業戶數的42.6%。
一位不願具名的鋼鐵行業人士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內部領導在開會時就曾表示,「鋼鐵行業前兩年還是寒冬期,2015年已經進入冰凍期。」
據了解,早在2011年的時候,國資委就提醒央企,「要準備三到五年的寒冬」。當時,國資委領導表示,「中國經濟經歷了持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之後,開始進入一個緊縮時期,央企要做好3至5年過寒冬準備。」
「但是客觀來講,這些傳統國企的好日子其實並沒有完全過去。」國資研究專家祝善波告訴記者,如今很多國企仍然在吃「四萬億刺激政策」遺留的紅利。
「4萬億刺激政策掩蓋了國企的很多問題,到目前為止,這個影響還沒有完全消化完,很多機制陳舊、結構落後的傳統國企還在從中受益」,祝善波說,「對於多數傳統國企而言,可能真正的寒冬還沒到來。」
國有企業作為一種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同時具有營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點。其營利性體現為追求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體現為國有企業的設立通常是為了實現國家調節經濟的目標,起著調和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發展的作用。以下是國有企業市場占有率統計:
首先,大型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中流砥柱。雖然通過「抓大放小」,一部分國有中小企業以租賃、承包、售出、參股等方式向產權多元化轉變。但是,進入2000年,我國的國有資產已經達到9萬億元人民幣,構成了極其巨大而龐雜的體系,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在幾乎所有的工業領域仍占據主導地位。
其次,大型國有企業是抗衡跨國公司的主力軍。中國加入WTO以後,國際知名的大型跨國公司大舉進攻中國市場,各種洋貨猛烈衝擊國貨。儘管民營經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由於其在技術、質量、規模等方面的顯著差距,尚不能與跨國公司抗衡,而只有大型國有企業才是抗衡跨國公司的生力軍。如彩電行業曾是進口產品最多的市場,但是1996年四川長虹等大型彩電公司在價格、質量、服務等方面向外國名牌展開市場爭奪戰,一舉打破了大螢幕彩電由外國名牌主導的格局,以致長虹的「紅太陽一族」大螢幕彩電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三分之一。
再次,大型國有企業是我國支柱產業的重要支撐。國有企業市場占有率統計顯示,在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冶金、有色和建材等重要產業中,我國七大汽車集團占全行業總產值的66%;嘉陵、北方、輕騎、金城四大摩托車集團占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上海、東方、哈爾濱三大發電設備集團,提供國內電站設備的70%。
最後,大型國有企業仍是出口創匯的主要力量。1997年,國有企業出口創匯額超過了外商投資企業,居於領先地位。其中,大多數大型國有企業以銷售額的1%左右投入研究與開發,有的達到2%,技術進步處於國內工業企業領先地位。
據國有企業市場占有率統計,近幾年,國有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總體處於虧損狀態,只有大型企業盈利,充分顯示國有大型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當然,我國大型國有企業與國外大企業相比,有著不小的差距。一是大型企業數量少;二是企業平均規模小;三是生產集中度低;四是真正的聯合體、企業集團少;五是大中小企業沒有合理的分工。從技術創新來說,我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年銷售額之和還不抵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一家銷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