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海鮮又被成為海產食品,逐漸發展成為餐飲行業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轉變下促進了海鮮市場需求的持續釋放,國內海鮮市場規模逐年遞增。
海鮮是指從海洋、河流、湖泊等水域中捕撈或養殖的食用性動物和植物。它們通常具有高蛋白質、低脂肪和豐富的營養價值,是人們日常飲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海鮮種類繁多,按大類就可分為魚類、貝類、蝦類、蟹類、海藻類等;按儲存方法,可分為活海鮮、冰鮮海鮮、冷凍海鮮、干海鮮。
目前,中國是全球海鮮消費量最大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重要的海產進出口大國。我國海鮮行業的增長率在10%-30%之間,行業正處於成長期,但市場集中度較低,排名前十的海鮮品牌市場占比不足3%。從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來看,豬肉等畜肉消費的比重已從過去超過60%下降至50%以下,而海鮮消費的比重則從過去的23%提升至目前的約30%左右。
海鮮行業概況及現狀相關數據顯示2020-2022年,中國海鮮行業總體規模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其中,2020年中國海鮮市場規模達到約6900億元人民幣。2021年,中國海鮮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超過70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約3.4%。而預計到2023年,中國海鮮市場規模將突破75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率約為5.2%左右。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海水產品的消費能力不斷提高。到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海鮮消費量最大的國家之一。海鮮行業概況及現狀有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海鮮餐飲消費量為1849.63萬噸%。從海產消費區域來看,東部地區的海產消費量高,以2020年的數據為例,2020年華東地區海鮮餐飲消費量為837.88萬噸,占比45.3%;其次為華南地區,其海鮮餐飲消費量為455.01萬噸,占比24.6%。
隨著我國居民消費升級,消費者對於水產品的追求已經從簡單的溫飽轉變為對品質的追求,新鮮、健康、高品質的海鮮食材越來越受歡迎。在水產品方面的消費需求持續增長以及海鮮餐飲市場蓬勃發展,為我國水產業打造出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市場需求的持續擴大,水產加工行業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提升。
海鮮行業概況及現狀提到海鮮行業正面臨著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挑戰。例如,海洋養殖技術的改進可以提高養殖效率和產品質量,減少對天然資源的依賴。同時,一些公司還在研究和開發替代性蛋白來源,以應對漁業資源的壓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投資者可以關注這些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趨勢,參與相關項目或合作。
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水產預製菜市場競爭激烈,各大企業紛紛進入該領域。目前,市場競爭格局逐漸明晰,部分企業逐漸從搶跑走向了「領跑」。國聯水產是行業內較早進入預製菜品產業領域的生產企業之一。其主要以水產食品為核心業務,特別聚焦於預製菜品;多年來一直專注於研發、生產和銷售以白對蝦、小龍蝦、魚類、牛蛙和預製菜品為主的餐飲食材和水產食品。
總體看來,海鮮市場需求和潛力呈現上漲的趨勢發展,預製菜品等的研發和銷售下對海鮮帶來新的增長點,海鮮市場投資前景良好。
我國有許多濱海城市,而這些濱海城市盛產海鮮,各種魚、蝦、海螺、螃蟹等水產品。以下是海鮮行業分析。
水產品是優質的食物蛋白源,與肉蛋類食物存在互換性。根據中國營養學會數據,將居民經常食用的豬牛羊雞等肉類與青魚、鰱魚、鯉魚和對蝦等淡水產品以及多寶魚、鱈魚等海水產品的營養成分進行對比,可以看到,海水產品的蛋白質含量較為豐富,且具有低脂肪、低熱量和鈣含量高等優勢。
據海鮮行業分析數據統計,2021年我國水產品進出口總量923.65萬噸,進出口總額324.9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56%和7.92%,均創歷史新高。同時,實現進口量、進口額、出口量、出口額全面增長。受漁業資源保護工作力度加大、國內日常水產品消費需求日益增長、品質升級等方面因素影響,貿易順差收窄,全年98.04億美元,同比減少15.59億美元。在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複雜、國內生產成本不斷提高、國際貿易壁壘增多、同構競爭加劇等困難下,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
2021年水產品一般貿易出口量307.02萬噸,出口額156.4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加1.62%和1.32%,分別占水產品出口量和出口額的70.75%和73.96%。其中,頭足類、對蝦、羅非魚、蟹類、鯖魚等水產品作為一般貿易主要出口品種實現出口量額同比雙增。
從城鎮居民消費結構來看,豬肉為主的豬牛羊肉等畜肉消費比重已從過去超60%降至50%以下,而水產品消費比重則從過去的23%提升至目前的30%左右。雖然消費結構轉變較為緩慢,但隨著消費水平提升、水產品營養和健康價值得到更多認知,以海鮮為代表的水產品消費潛力還會得到繼續提升。
從民眾基礎層面來講,國內目前的海鮮水產市場具有巨大的消費潛力,消費份額占比逐漸擴大。一線城市穩步增長,二、三線城市緊跟不斷擴張。海鮮行業分析指出,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與生活質量的提升,以往高檔的龍蝦、鮑魚、螃蟹逐漸走進平民百姓家,無論是從整體消費頻率還是消費人群基數來看,中國的海鮮水產市場都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在疫情的影響下,商務部發布《餐飲服務單位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技術指南》,對餐飲服務單位疫情防控做了具體規定。全國多地也對冷鏈食品售賣做出規定,如北京市要求進口冷鏈食品須專人專區售賣,大連市規定了進口冷鏈散貨集中裝卸於特定碼頭,河南市場監督管理局要求消費者購買進口冷鏈食品必須實名制。
這些新規都加大了物流環節和市場監管的成本。目前消費者對進口水產品信心不足,加之流通中轉層層受阻,市面上進口水產品數量減少,國內消費者更多將目光轉向國產水產品,國產鮮活水產品將明顯受益。因此,近期國內水產銷售總體向好,水產品價格將在春節前迎來一個回暖小高峰,價格預計呈穩中有漲的態勢,交易量預計進一步上升,整體趨勢以平穩為主,持續上漲的可能性不大。
好了,以上就是小編對海鮮行業分析的大致介紹了,如下了解更多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人們消費升級背景下給高端海鮮產品發展帶來了機遇。國內海鮮市場處於發展階段,市場集中度還比較低。電子商務的發展下給海鮮在線上銷售帶來積極影響。以下是2023年海鮮行業投資分析。
隨著消費者需求提升,海鮮消費者從以往的小眾人群擴展到大眾化,售賣者有機會抓住海鮮消費者的心理特徵,加大海鮮宣傳力度並引導消費者做出理性消費選擇,然而,缺乏豐富的產品信息、完善的海鮮消費文化等都加大了消費者認識海鮮的障礙,必須通過海鮮宣傳讓消費者對海鮮有更深入的認知,使其使用海鮮能安全、高效的更好的享受海鮮美食,把海鮮消費作為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海鮮市場。
目前,中國是全球海鮮消費量最大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重要的海產進出口大國。我國海鮮行業的增長率在10%-30%之間,行業正處於成長期,但市場集中度較低,排名前十的海鮮品牌市場占比不足3%。海鮮行業投資分析從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來看,豬肉等畜肉消費的比重已從過去超過60%下降至50%以下,而海鮮消費的比重則從過去的23%提升至目前的約30%左右。
根據海鮮行業投資分析的數據顯示:東部地區的居民海產消費量高,且市場下沉渠道容易打通;而西部地區的海產消費量較低,受冷鏈、交通等因素制約,市場開發難度較大。最近的2023年漁業更新報告指出,2022年,越南漁業經歷了大幅復甦和增長的一年,儘管上半年和下半年之間存在較大波動。2022年前11個月,越南海鮮出口額達到1020億美元,同比增長28%。
伴隨著國家對海鮮行業支持的增加,除了目前市場,有越來越多的新興市場。其中,跨境電商渠道的開發將使海鮮行業有機會擴大至全球範圍內,開拓新的海外市場。2023年,海鮮行業在跨境電商方面將有更多發展機會。在全民族經濟發展的今天,經濟融資模式也在不斷更新。新投資眾籌平台,如網際網路金融,支付寶等,已成為人們投資海鮮行業的主要渠道之一。到2023年,各種新型投資眾籌模式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為投資海鮮行業提供更多便利。
不斷增長的需求:隨著全球人口的增加和中產階級的擴大,對高品質、健康、營養豐富的食品需求的增長,包括海鮮在內。海鮮被認為是一種健康的蛋白質來源,其需求呈現出穩定的增長趨勢。
持續的消費升級: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於品質和口感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消費者對於新鮮、高品質的海鮮產品的需求也在增加,這為提供高端海鮮產品的企業創造了機會。
健康意識的提升:在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和營養。海鮮富含優質蛋白質、必需脂肪酸、維生素和礦物質,被認為是健康飲食的一部分。這種健康意識的提升進一步推動了對海鮮產品的需求增長。
提高供應鏈和冷鏈技術:隨著供應鏈和冷鏈技術的不斷改進,可以更好地保持海鮮產品的新鮮度和品質。這為海鮮市場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包括擴大海鮮的供應範圍、延長貨架期以及提供更多便捷的銷售渠道。
可持續發展和環保意識:由於對海洋生態環境的關注增加,人們對採購可持續和環保的海鮮產品的需求也在上升。具備可持續經營和環保認證的海鮮企業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支持。
總體看來,健康意識的提高和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下海鮮行業投資前景廣闊,海鮮企業投資方向也主要在供應鏈和冷鏈技術的改進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