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核磁共振成像儀就是因這項技術而產生的儀器。它是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自80年代應用以來,它以極快的速度得到發展,在醫療器械的占據一席之地。
據報告大廳《2016-2021年中國核磁共振設備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統計,2016年上半年,我國核磁共振成像裝置出口金額大2.04以美元,同比增長的10.6%;日本、德國和美國是我國核磁共振成像裝置的前三大出口市場,出口金額占比分別為22.6%、16.2%和14.2%;
2016年1-6月中國核磁共振成像裝置出口數量和金額
2016年1-6月中國核磁共振成像裝置主要出口國家/地區分布
\
2016年1-6月中國核磁共振成像裝置主要出口國家金額占比
從2016年1-6月的出口數據可以看出,我國核磁共振成像裝置的主要出口市場是日本、德國、美國、印度、新加坡、巴西、英國、法國、韓國和澳大利亞等。日本、德國和美國是我國核磁共振成像裝置的前三大出口市場,對這三個國家的出口金額分別占我國該產品出口總額的22.6%、16.2% 和 14.2%。 2016年 1-6 月,我國前 20 大出口市場中,對英國的出口金額增長較快,與 2015 年同期相比增長了 854.9%。
2016年1-6月月中國核磁共振成像裝置出口貨源地
2016年1-6月月中國核磁共振成像裝置出口貨源地分布
廣東、天津和江蘇是我國核磁共振成像裝置的主要出口貨源地,2016年1-6月,上述三省市的核磁共振成像裝置出口數量合計占我國該產品出口總量的73.2%,出口金額合計占我國該產品出口總額的81.9%。2016年1-6月,我國排名前10 的核磁共振成像裝置出口貨源地中,遼寧的核磁共振成像裝置出口金額
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最快,增長了110.4%。前10 位出口貨源地中,天津1-6月的出口平均價格(22166.29美元/套)最高,福建平均價格(159.02美元/套)最低。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核磁共振是億元影像的一大進步,幾十年以來發展速度很快,在重大疾病診斷中優勢顯著,在醫療臨床應用廣泛。市場規模也在不斷增長,去年已經達到100億元,目前設備主要是進口為主。以下是2022年核磁共振前景。
隨著MRI設備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其在重大疾病的功能診斷方面優勢顯著,帶來臨床需求的不斷增加。同時,隨著國家分級診療的持續推行,將打破傳統的大型醫療機構主導醫療影像診斷市場的格局,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影像設備配置水平和診療能力,逐步實現MRI設備在基層市場滲透率的不斷提升。
從我國市場規模情況來看,據核磁共振市場數據統計,2020年中國磁共振成像設備市場規模約為89億元,同比下降2.20%,年均複合增長速度為8.0%,增速快於全球。預計2021年中國磁共振成像設備市場規模達到100億元。
國內核磁共振設備市場以進口的設備最多,使用比較多的是飛利浦、西門子或者極易的設備,一般1.5T核磁的設備,價格在1000萬元人民幣左右。核磁共振的設備公立醫院,以招標採購的形式比較多,價格也會有所差異。
核磁共振市場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核磁共振設備保有量為10713台,同比增長4.29%。中國核磁共振設備的人均保有量為8台/每百萬人,而日本為55台/每百萬人,美國為39台/每百萬人,中國核磁共振設備的人均保有量與已開發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未滿足的臨床診斷需求為核磁共振設備市場帶來巨大的增長潛力。
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及分級診療的推進,永磁型MRI將主要服務於基層醫療機構,憑藉其運營成本低、磁體開放度好的優勢滿足基層醫療機構初診的臨床檢查需求。永磁型MR設備作為基礎檢查設備,已基本實現進口替代。
國內廠家生產的超導型MR以1.5T為主,在國家支持性政策的驅動下,我國MR設備企業加速創新,在核心部件的研發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逐漸打破跨國公司的市場壟斷格局。東軟醫療等多家本土企業已自主研發1.5T MR設備,開始加快此類產品的進口替代進程。
核磁共振在醫療行業的應用主要在臨床檢查需求,在國家的政策支持下,核心部件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打破了跨國公司的壟斷格局。以上就是核磁共振前景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