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麻行業現狀如何呢?據悉,近年來,全球紡織纖維加工總量7900萬噸左右。天然纖維約3100萬噸,約占39%,棉纖維;韌皮纖維包括苧麻、亞麻、黃麻、槿麻等44種;葉纖維包括劍麻、蕉麻、椰殼纖維等10多種,對於蕉麻行業而言,又有多大影響呢?更多詳情,請見下文:
2016蕉麻行業現狀分析:纖維產業帶動其發展
據悉,再生纖維約200萬噸占2%,主要是再生纖維素纖維、粘膠纖維、纖維素醋酸酯纖維等。合成纖維總產量約4600萬噸,占58%:包括滌綸、錦綸、腈綸、維綸、氨綸、特種高性能纖維等。
全球紡織纖維在使用內容中包括三大類,第一類是服裝用紡織纖維,占總加工量50%;其次是家用紡織品所用的紡織纖維,大約占總量的30%;第三類是產業用紡織品用紡織纖維,占全球纖維加工總量的20%。目前,全球紡織纖維加工總量7900萬噸中,廢舊紡織品再生回收利用量不到4%。全球造紙用纖維加工總量每年8000萬噸左右,廢舊紙張再生回收超過30%。
中國纖維產業的基本現狀
中國最近幾年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約3600萬噸。其中,天然纖維加工量1300萬噸,國產纖維總量無法滿足紡織加工要求,棉花依賴進口30%,綿羊毛依賴進口75%,山羊絨依賴進口15%,亞麻依賴進口70%~75%,黃麻依賴進口95%,槿麻依賴進口25%。再生纖維每年加工量約210萬噸,其漿粕依賴進口70%。合成纖維每年生產量2300萬噸,主要基礎原料是石油化工原料,占97.5%,大部分依賴進口。中國造紙工業纖維加工量每年4200萬噸,我國廢舊紙張再生利用量近40%,新漿粕依賴進口量巨大。雖然中央的零漿紙工程實施16年了,但效果不能達到要求。
中國纖維產業發展的趨勢
(1)纖維加工總量仍需重大發展。中國人口超13億,並將發展到16億,同時,我國大幅增加國內產業用紡織品供應和國際服裝用、家用、產業用紡織品供應,故紡織纖維加工總量仍將大幅增加。
(2)紡織纖維資源受到制約。中國2009年起已由糧食淨出口國轉變為糧食淨進口國,隨著人口繼續增加,天然纖維將不可能用糧田種植,也不可能用耕地種植。為了保證「科學發展觀」,特別是「可持續發展」,紡織纖維原料將執行「可以再生的、可以降解的、可以循環的、對環境友好的生物質資源」的方針。
天然纖維一方面培育新品種在鹽鹼地、荒灘地、山坡地種植。例如:棉纖維在鹽鹼地種植已有成效。同時,在雲南發現了「海島棉山地木本種」在海拔1200米以上山坡種植和木棉纖維、牛角瓜纖維等;以及充分開發其他產業廢棄的纖維,例如食肉類毛皮動物養殖的蛻毛:狐絨、貂絨、貉絨等等,和廢舊紡織品回收再生利用。
中國再生纖維、合成纖維儘量開發農廢產品,通過生物工程方法生產再生纖維(纖維素再生纖維,原料利用榨糖後的甘蔗渣、取葉餵蠶後的桑條、竹材、漢麻稈芯、棉短絨、稻草、麥草、玉米稈等生產粘膠纖維、溶劑紡纖維素纖維、熔紡改性纖維素纖維和聚乳酸纖維、海藻酸纖維、甲殼素纖維),以及合成纖維(例如滌綸等)。
(3)中國紡織纖維品質受到制約。近年來在重視提高單位產量的推動下,天然纖維許多品種的品質惡化,特別是纖維線密度變粗。但是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的顯著上升,再加上「十二五」規劃「最低工資翻番」的影響,中國紡織品加工勞動力成本優勢已經喪失。舉例來說,苧麻纖維近6年來顯著變粗,尤其是2008年以來,出口到美國的苧麻面料反映有刺癢感。因此,近幾年歐洲和美國進口苧麻布的數量大大減少,造成中國國內苧麻播種面積減少了60%。
纖維品質的變化對整個產業的影響巨大,中國紡織加工的勞動力成本逐漸提高,加上纖維成本波動,中低檔產品加工市場已經喪失(例如:今年上半年印度出口到中國的29tex即20英支棉紗的價格為18700元/噸,遠低於國產棉纖維價格)。根據2009年調查結果,印度紡織加工的勞動力成本是我國勞動力成本的30%。中國純棉紡紗的紡紗廠若生產中低檔紗線是很難生存的,所以中國今後只能生產高檔和最高檔產品,而當前纖維品質將無法適應市場的基本需求。
(4)中國紡織產品必須向高性能、新功能方向發展。與國際趨勢相同,紡織纖維必須適應紡織品發展趨勢的基本要求。
更多蕉麻行業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蕉麻行業市場競爭力調查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