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發改委近日聯合市相關部門完成了各區政府、市相關部門、市級考核重點用能單位2016年節能減碳目標完成情況的考核,考核結果於日前發布。結果顯示,各區政府、市各相關部門、其他重點用能單位考核等級都在合格及以上。本市能效水平繼續領跑全國,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目標。
目前,節能已成為國家和社會全體的共識,對此國家也已經制定了大量的相關的政府和規定,並不斷的深化和完成政策環境,以支持節能生產工藝、技術和產品的發展。這無疑表明我國節能市場潛力巨大,對合同能源管理這種新型的節能產業模式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合同能源管理行業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2016-2020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03-2014年間,儘管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所占比重在下降,天然氣以及新型能源所占比重在上升,但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天然氣及新型能源所占比重仍處在較低的水平。以天然氣為例,2010年,有16個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天然氣的比例占到50%以上,而我國2014年天然氣的比重僅為5.7%,能源結構仍以原油和原煤為主。
此外,礦產資源的日益枯竭,國內、國際的能源價格都在迅速上漲,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大增加了經濟增長和企業發展的成本,而國內能源利用技術、能源產品和能源管理與使用模式的落後也大大增加了中國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能耗水平,與已開發國家的能耗水平相比相差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因此,節能降耗是中國現階段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這也說明了國內節能服務產業、能源管理技術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從各區考核情況看,海淀區、房山區、大興區、懷柔區等4個區考核結果為「優秀」等級;從行業部門考核情況看,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委、市衛生計生委等5家單位考核結果為「優秀」等級;從重點用能單位考核看,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等10家單位考核結果為「優秀」等級,華潤協鑫(北京)熱電有限公司、北京市通州區住宅鍋爐供暖中心、北京威卡威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單位考核結果為「未完成」等級。
本市能效水平繼續領跑全國。經核算,2016年,本市能源消費總量為6961.7萬噸標準煤,同比增長1.6%;按2015年可比價格計算,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為0.28噸標準煤,下降4.8%,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目標。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2016年實施了一批節能減碳重點工程,支持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等16個重點用能單位建設智慧能源管控中心,支持40家公共機構開展了數據中心的節能低碳示範改造,支持企業採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開展節能改造,完成139家單位清潔生產審核並支持多家單位實施中高費改造項目。
本市還狠抓節能減碳精細化管理和結構節能,去年《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涉及的存量單位能耗同比下降6.5%,高於全部規模以上調查單位能耗降幅4.9個百分點,拉動第二、三產業規模以上調查單位能耗下降3個百分點。
節約資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國不斷推進集約型社會建設,狠抓節能減排,出台了多項節能降耗有關的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為確保落實,還將節能降耗目標納入了政府考核體系。通過對節能行業競爭分析。
據專家預測未來十年,我國環保產業的增速有望達GDP增速2倍以上,「十三五」期間環保行業投資規模有望超過17萬億元,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率將達15%以上。到2020年,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將超過50家。前景看好的同時,未來競爭也將繼續加劇。
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以節能服務業為例, 到2016年年底,全國從事節能服務業務的企業數量達到 7426 家;行業從業人員達到 60.7 萬人, 比「十二五」期末增長了近 1.5 倍。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從 2015 年3127.34 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4097.34億,年均增長率為 30.19%,截至 2016年底,產值超過 10 億元的節能服務公司有 35 家,超過 5 億 元的有 192 家,超過 1 億元的有 376 家。
通過對節能行業競爭分析,2016年以來節能環保產業蓬勃發展。以山東省為例,2016年重點培植了5個節能產業基地、4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基地和3個環保產業基地,依託龍頭骨幹企業逐漸形成了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集群;建立了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40家、工業設計中心10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家、重點實驗室5家和技術創新戰略聯盟3家。在這種大幹快上的形勢下,節能環保產業的進入門檻實際上很低,一大批產業基地的出現和新企業的進入,對於節能環保產業內現有企業將構成極大威脅。
節能環保產品本身是作為傳統產品的替代品出現的。在傳統產品沒有完全退出市場之前,兩者始終互為替代品。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傳統能源汽車發展到今市場之前,兩者始終互為替代品。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傳統能源汽車發展到今天雖然仍存在一些問題,但其技術成熟,規模效應明顯,在激烈競爭中形成了消費者普遍接受的價格。相對而言,新能源汽車由於起步晚,暫時無法形成規模效益,價格相對較高。另一方面,由於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持續走低,使得傳統汽車使用成本降低。
通過對節能行業競爭分析,從產業鏈角度看,節能環保產業的上游產業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原材料、能源供應商,另一類是技術研發機構。第一類上游產業為節能環保裝備製造業提供所必需的原材料及能源,一般為鋼鐵、石油、電力等行業,這些行業的市場結構一般屬於壟斷競爭型,同一種原材料在市場上有多個供應商可供選擇,故其討價還價的能力不強;第二類上游產業是為節能環保裝備製造業提供技術服務的研發機構,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技術研發部門等。由於技術研發的創新性及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原因,該上游產業至少短期內的市場結構是壟斷性的,故其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
從節能環保企業未來核心競爭力來看,無論是供應商、購買者、還是潛在進入者、替代者,想分割節能環保產業這塊「市場大蛋糕」,本質上都要在技術資源、材料資源、政策資源、資本優勢、保持絕對的優勢,而產業雙資平台,正是這樣一種從本質上提升節能環保產業核心優勢的一個市場化組織。 產業雙資平台,是指是由跨國公司、國企等大型企業集團針對特定產業或綜合產業,而成立的品牌「資源+資本」平台,其主要通過整合吸納產業內上下遊資源類企業、金融類企業入駐到平台,使企業間互通「資本+資源」有無,助力產業良性發展。以上便是節能行業競爭分析的所有內容了。
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環境提供技術基礎和裝備保障的產業,主要包括節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和環保裝備產業,涉汲節能環保技術與裝備、節能產品和服務等。以下是節能市場分析。
綠色發展觀念的深入人心、節能降耗政策驅動、關鍵新興技術的工業滲透應用、節能產業融資環境不斷優化,都成為驅動中國工業節能市場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預計未來三年我國工業節能市場規模仍將保持23%以上的增長速度,到2021年將達到58966億元;從細分市場結構來看,工業節能服務的比例仍然最大,同時華東、中南和華北地區仍是工業節能主要市場。
經過多年粗放式發展的積累,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污染事件井噴式增長,呈現波及範圍廣、影響人群多、持續時間長等特點。工業作為主要污染來源,其慣性發展已不能滿足公眾日益提高的對公共衛生和健康等方面的需求。節能環保行業分析指出,我國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將節能環保指標作為國家的強制性要求。
預計未來三年中國工業節能市場規模仍將保持23%以上的增長速度,到2021年將達到58966億元。
未來三年,區域結構的總體格局基本保持不變,到2021年,華東、中南和華北地區仍然占據最大比重,這些區域企業的工業節能市場將會進一步擴大,最新的工業技術創新應用落地和發展也主要集中在這些區域。
截止2018年,我國環保行業總產值達到6.87萬億元,節能環保行業概括及現狀初步測算2019年我國環保行業總產值將達8.13萬億元左右。預測2020年我國環保行業總產值將達8.87萬億元。未來五年(2019-2023)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11.07%,並預測在2023年我國環保行業總產值將接近14萬億元。
從產業鏈來看,建築節能產業的上游建築裝備製造、節能產品、節能技術研發企業為主,所面對的是經銷商、工程實施單位和服務提供商;建築節能中游為建築承包商、施工、設計、諮詢、第三方服務機構等;下游是公共建築、商業建築和住宅建築等領域。
從節能環保行業分析來看,目前,我國的節能環保產業主要是指為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環境,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技術與裝備、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從源頭減量、過程利用和末端處理的角度來看,主要包括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三個子行業。從服務對象來看,節能環保三個子行業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若干個二級子行業,其中,節能行業包括工業節能、建築節能、交通運輸節能以及生活節能等二級子行業,環保行業包括大氣治理、水治理、土壤治理等二級子行業。
在十三五末期,節能環保產業將培育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全國節能環保產業將保持年均15%左右的增長率,預計到2020年產值將超過8萬億元。隨著國家強化產業扶持,宏觀戰略導向和環境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節能環保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市場增量,將重點圍繞水、氣、土細分領域展開。碳市場全面啟動,碳減排產業潛力巨大。
中國正在逐步進入精細化、集約化社會,節能降耗、減少排放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與節能減排和新能源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規範、政策規劃等不斷的推進。節能低碳相關的業務占有天時之利。
節能環保產業將進入以環境綜合服務為主要,帶動投資、工程、設備和產品全面發展的新階段。但是,我國環保產業原發自主的技術創新能力仍然薄弱,產業及產品結構不合理,整體水平和質量仍然有待提高。節能市場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以上便是節能市場分析的全部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