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軍工板塊調整明顯,下跌4.16%,板塊內中國船舶跌停,中船防務、中船科技、中國應急等個股跌幅超8%。雖然近期軍工板塊走勢疲軟,但有機構人士表示,在改革與成長的雙輪驅動下,軍工行業景氣度有望持續上行。短期內的調整,不改板塊中長期投資邏輯。
統計數據顯示,部分軍工集團2019年一季度經營數據穩步增長:中國電科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4%,其中核心業務同比增長11.1%,利潤總額同比增長8.3%;中船重工營業收入年度目標完成率創近三年新高,淨利潤同比增長27.96%;中船集團一季度船舶海工裝備產業累計簽約訂單按載重噸和金額計同比分別增長60.7%和156.3%。
市場人士表示,各軍工集團一季度經營數據快速增長一方面反映了軍工集團經營效率、管理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國防軍工行業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此外,近期軍工領域的重組案例開始增多。其中,中國船舶和中船防務本次重組方案力度遠超市場預期,體現了軍工股高貝塔的屬性。
隨著各大軍工集團的資產證券化接近目標考核的重要時間窗口期,市場對軍工重組提速預期強烈,一些體外資產優質的上市公司估值將會提升顯著。在二級市場中,軍工股往往具有較好的彈性,且行業業績改善預期逐步加強。
4月一季報或將催化軍工行情,軍工基本面改善邏輯已被逐步驗證,下游主機廠2019年業績改善最為顯著,目前年報預期逐步消化。進入4月份,軍工一季報業績有望表現亮眼,軍工板塊繼續上漲動力強勁。資產注入主線,首先資本運作僅國睿科技加速推進中,資本運作空間巨大。其次,電科集團通過成立子集團對同類資產已初步整合完成,資本運作平台明確,運作路徑確定性強。最後,電科集團資產普遍高毛利、輕資產,今年資本運作或將加速;科技創新主線:軍工自主可控及科技創新領域包括北斗、軍工晶片、高端器件組件等可重點布局。此外,技術實力過硬且仍具有軍工護城河的中上游龍頭個股投資確定性強。
建議重點關注景氣度橫向擴散和縱向傳導兩條主線,在景氣度橫向擴散方面,建議首選符合「軍方需求旺盛、新型號定型、量產預期將至」三大標準的整機公司,同時關注已經進入型號量產階段並有望延續的相關公司。在景氣度縱向傳導方面,重點關注在景氣度提升明顯的產業鏈內,符合「具備核心技術、產品軍民融合、下游市場多元化」三大標準的細分領域龍頭公司。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國強則民強,強國必須要強軍這是軍工行業新的戰略目標。在國家科技不斷發展下,軍工行業也進入發展黃金期。隨著大數據和信息化智能化的技術背景下,整體在想信息化發展向著強軍的目標前進。以下是2022年軍工行業發展趨勢。
隨著政策的開放,中國軍工已經成為中國領先的投資熱點。而且許多軍工單位快速將軍工規模擴大到民用領域,民營資本已經進入了軍工領域。這就意味著,軍工發展即將進入一個爆發期,中國軍工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
當前是「十四五」放量的早期,下游需求景氣度高度確定,而軍工行業正處於擴產早期,本輪擴產周期預計於2023、2024年增速達到階段性高點(未來新型號、軍貿、軍轉民等未考慮入內)。中游環節的分系統環 節,擴產有序推進,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總裝環節一方面主抓核心能力建設,另一方面釋放部分生產環節, 提升效率,實現產業鏈協同發展。
20 世紀 90 年代之後,隱身戰機隨之成為未來戰鬥機的發展方向。根據之前的設計經驗,各國空軍開始研製隱身戰鬥機,戰機的隱身設計主要還是通過將機身上高 RCS 部分進行優化設計,來降低被雷達探測到的機率。目前,具備研製隱身戰鬥機能力的國家有美、俄、中等少數國家。隨著技術的積累,我國已經走出了自己的技術風格,自主設計的「殲-20」戰鬥機的服役,也標誌著我國在隱身戰機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開始走向世界領先水平。軍機隱身成為軍工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我國提出,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目標是:確保到 2020 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戰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力爭到 2035 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為滿足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需要,必須針對國家戰略需求,加快軍用航空設備的發展,大力發展信息戰、網絡戰、太空戰和遠程作戰及海上作戰相關的航空裝備技術。
圍繞軍用航空設備技術發展方向——體系化、信息化、敏捷化、遠程化、智能化開展相關技術研究,加強科技創新,努力搶占航空科技的制高點,特別是要加快航空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發展,研製出一批具有原創性的軍用航空設備,為實現強軍目標做出貢獻。
總體看來軍工行業整體行業在往體系化和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相關技術方向發展,並且軍機隱身也是未來軍工行業的發展趨勢。以上就是軍工行業發展趨勢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共有36家核心軍工集團所屬上市公司公布了2016年業績預告情況。其中業績預增27家,業績預減6家,業績存在不確定性的3家;27家業績預增的企業中,22家公司業績增長由內部因素驅動增長,5家由外部因素驅動增長。民參軍股中共54家公布了業績預告情況,業績預增37家,業績預減12家,業績存在波動不確定性的有5家。
2016年業績預增27家軍工集團中,15家公司業績增長由主營業務收入增加驅動,分別為:華錦股份(447.64%-508.48%)、北方國際(重組前128.01%-132.58%;重組後55.01%-58.11%)、成飛集成(56.31%)、寶勝股份((55%-75%)、中航光電(20%-50%)、太極股份(0%-50%)、衛士通(0.82%-31.07%)、華舟應急(10.38%-17.74%)、久之洋(16.00%-18.00%)、海康威視(15%-35%)、康拓紅外(5%-30%)、航天電器(5%-20%)、中航電測(0%-15%)、中航機電(8.59%)、長城電腦(扭虧為盈);
家公司業績增長由主營業務收入增加與其他因素共同驅動:長春一東(1053%)、航天長峰(95%-115%)、北化股份(30%-80%);
4家公司業績增長由毛利率增長、內部子公司股權或資產轉讓、三費下降等其他因素驅動:中航三鑫(扭虧為盈)、*ST黑豹(扭虧為盈)、中國重工(扭虧為盈)、北方股份(扭虧為盈);
外部因素驅動5家增長:航天通信(150%-200%)、航天科技(重述調整前80.68%-126.30%;重述調整後25.06%-56.62%)、北方創業(扭虧為盈)、中航重機(扭虧為盈)、*ST中特(扭虧為盈)。
綜合上述數據可以發現,2016年已公布的36家核心軍工集團上市公司中,航天系業績同比上漲,在新型號的拉動下,航空系除洪都航空外,也符合預期;船舶系雖然受民船影響,中國船舶虧損,但主要原因卻是主動撥備導致,中電科集團中,鳳凰光學由於其特殊性,其虧損不會影響中電科其他上市公司業績上漲的判斷;分化最大的還是北方工業。所以與空天海裝備相關的核心標的整體業績增加,成長邏輯進一步確定。
更多軍工企業數據可查閱2016-2021年中國軍工行業專項調研及投資價值預測報告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軍民融合是全球都在推動的軍工企業改革重要舉措,軍工行業的門檻高所以只有極少數的民營企業加入軍工行業,當前軍工市場競爭力不足。去年民營軍工企業上市公司占比達到了60%,行業信息不重複導致民營企業在進入軍品市場有很大的風險,並且進入國防工業也是渠道不順暢。以下是2022年民營軍工企業現狀。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首年即大年。全行業呈現出需求高度旺盛時不我待,供給高度緊 張如火如荼,國企改革機制煥發內生性活力,民企開足馬力搶抓歷史性機遇。
借著行業東風,愈來愈多的軍工企業達到獨立上市條件,同時受益於註冊制的推進,軍工行業上市公司數量不斷增長,規模持續 擴大。軍工行業市場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2年4月底,新增軍工上市公司22家,軍工上市公司達到178家,規模進一步擴大,其中民參軍企業數量107家,占比提升至60%。
經軍工行業市場數據統計,2021年軍工行業整體營業收入為5,097.78億元,同比增長13.17%,歸母淨利潤為335.05億元, 同比增長14.54%,行業整體保持穩健增長。可以看出,軍工行業在十四五開局之年保持高景氣態勢,在部隊真打實練和軍費持續增長的背景下,行業和公司基本面持續改善,正在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目前我國軍工集團軍民兩用產品和民品產值占比已經基本穩定在70%左右,初步實現軍民融合。經濟一體化下,企業、市場、政府三者已經構成一個彼此聯繫相互依存的「網絡」。軍工企業發展需要市場和政府的配套跟進。由於武器生產許可、生產許可證等硬性要求導致軍工行業進入門檻過高,僅有極少數民營企業進入軍工行業,導致市場競爭不足。
此外,信息不充分使民營企業進入軍品市場面臨較大風險,提高了行業壁壘。此外,現有管理體制在投招標競爭、稅收政策、財政補貼等方面存在企業不公平競爭現象。
民營企業進入國防工業渠道不暢。一方面,民營企業進入軍工行業需要付出高額的前期投入。政策的傾斜導致民營企業在承擔軍工科研生產任務時,難以獲得同軍工企業相同的稅收減免等政策優惠支持。
總體看來民營企業加入軍工行業的因為門檻高企業很少,競爭也少但是因為信息或者是政策渠道等導致在市場發展比較困難。以上就是民營軍工企業現狀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