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在生物醫藥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國際關注。日前,在網上曝出的一則復旦賣抗腫瘤藥專利的新聞報導,讓全球都十分的關注。大家都很好奇這一次復旦賣抗腫瘤藥專利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3月15日,復旦大學與美國HUYA(滬亞)公司在上海達成協議,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青將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用於腫瘤免疫治療的IDO抑制劑有償許可給美國HUYA公司。此次許可轉讓將至多為復旦大學和楊青教授帶來6500萬美元的收益。
據了解,IDO抑制劑作為具有新藥靶、新機制的藥物,可應用於治療腫瘤、阿爾茨海默病、抑鬱症、白內障等多種重大疾病,社會、經濟效益前景廣闊。
目前,國外醫藥行業對於IDO抑制劑藥物的市場前景頗為看好,多家國外知名藥企均宣布要加入IDO抑制劑的研發競爭。但現有的IDO抑制劑普遍抑制效力低下,尚無IDO抑制劑藥物問世。截至目前,美國NewlinkGenetics公司與美國Incyte公司研發的相關化合物已經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而楊青帶頭研發的新型IDO抑制劑,已經申請了國內專利和PCT國際專利,有望成為第三個進入臨床實驗研究的IDO抑制劑。
據悉,協議簽訂後,美國HUYA公司將向復旦大學支付一定額度的首付款。若該IDO抑制劑在在國外臨床試驗結果取得優效;在歐盟、美國、日本成功上市;以及年銷售額達到不同的目標後,美國HUYA公司向復旦大學支付累計不超過6500萬美金的各項里程碑付款。
「可以說,6500萬美金是一個比較可觀的價格。」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副院長易八賢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此次復旦大學與HUYA的合作給國內高校及科研機構樹立了很好的範本。
易八賢表示,相比國外更為成熟的產學研結合模式,目前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向國外輸送研究專利存在模式瓶頸,最顯著的就是創新藥物在課題研究階段的估值問題得不到解決。更多最新抗腫瘤藥行業發展趨勢分析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抗腫瘤藥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因為現在國內並沒有從事此類估值的專業機構,科研機構內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建立這樣的專業部門。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的研究機構市場化程度太低,這使得國內的研究在國外的市場上常常不被認可或者估值偏低。」易八賢說。
「在過去,歐美國家在創新藥研究領域一直領先國內,國內向國外輸出專利的案例並不多。」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創始人史立臣告訴記者。他表示,創新藥物研發是一個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的過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創新藥領域基礎研究和高端研究都較為薄弱,再加之中國新藥研發出來之後審批手續較漫長,並且要通過招標才能夠進入醫院,企業對於開發自主創新藥的積極性不高,市場上的國產藥以仿製藥為主。
隨著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推出,國內的企業和研究機構開始加大了自主研發創新藥物的投入。
易八賢透露,在最近的7、8年裡,國內完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藥數量已經達到了30種以上,國內的藥企和科研機構向國外市場輸送藥物和專利的情況漸多。
目前,國內的自主智慧財產權新藥正在進入爆發增長期。2月26日,國家衛計委副主任劉謙在全國衛生計生科教工作會上介紹稱,「十二五」期間,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新藥為前50年總和的3倍;其中,139個品種獲得臨床批件,較「十一五」期間增加12.5倍。技術改造了200餘種大品種藥物,提高了臨床用藥可及性。
腫瘤發病率、死亡率升高,推動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高速發展,2019年全球抗腫瘤處方藥銷售額達到1063億美元,歐美和日本等已開發國家市場仍占據主要部分,以下是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分析。
2019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高達1145億美元,占全球藥品銷售規模的10.3%;預計2020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超過1500億美元,抗腫瘤處方藥銷售額超過1100億美元。抗腫瘤藥物行業分析指出,除了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不斷增長外,在中國醫院用藥市場,抗腫瘤藥物的銷售規模近幾年來也一直穩步增長。
根據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數據,2019年我國抗腫瘤藥物市場銷售額達到1145億元,增長幅度為167.4%,CAGR為15.1%。一方面,由於人口老齡化、生活節奏加快以及生活壓力不斷加大,腫瘤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重視生命健康,腫瘤的診療率也將不斷提高。
抗腫瘤藥物為治療腫瘤疾病的一類藥物。分子腫瘤學、分子藥理學的發展使腫瘤本質正在逐步闡明;大規模快速篩選、組合化學、基因工程等先進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加速了藥物開發進程;抗腫瘤藥物的研究與開發已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靶向藥物的一大特點是針對特定靶點產生作用,每個病人的情況各不相同,可以選用的靶向藥物也各有不同,一定程度上實現對腫瘤的個體化治療。從藥品的需求趨勢來看,療效明顯、副作用小是產品發展的主要需求方向,在這種市場需求驅動下,靶向抗腫瘤藥物的研發與臨床應用將是抗腫瘤藥物行業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靶向藥相較於傳統抗腫瘤藥能夠實現個性化治療以及副作用小的特點,靶向抗腫瘤藥在肺癌治療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19年我國肺癌小分子靶向藥物市場規模達到32.32億元,期間增幅176.7%,CAGR為18.5%。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指出,肺癌小分子靶向藥在整個肺癌藥物市場規模中的占比情況也呈逐年上升趨勢。
目前,我國腫瘤的治療有外科治療、放射治療、化學療法和免疫療法等,腫瘤早期確診意味著相當部分患者可以治癒及提高生存率,綜合性、差異化治療可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隨著我國腫瘤患者的快速增長,我國抗腫瘤藥物的市場規模也呈高速增長的趨勢。預計2020年我國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達到1260億元,期間增長幅度為187.2%,CAGR為16.3%。
我國每年新增超過300萬惡性腫瘤患者人群,即便是在醫藥市場總體增速有所放緩的大背景下,國內抗腫瘤用藥市場始終保持較快增長態勢。但與全球市場相比,國內抗腫瘤藥物市場藥品品種相對單一。國外目前以單抗藥物、小分子靶向藥物為主,而國內還是傳統化藥為主,我國臨床常見的抗腫瘤藥物約80餘種,以上便是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分析所有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