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帶來的直接消費和間接消費,既能提高經濟收益,又能增加就業機會,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催化劑。但是,對旅遊業依賴程度過高,將旅遊業視為支柱產業的地區,容易出現產業結構空心、經濟與社會發展波動的情況。
但受武漢疫情暴發,全國各地紛紛拉響警報,旅遊產業緊急停擺,新冠肺炎疫情被視為一次影響全國各行業的「黑天鵝事件」。
為更好防控疫情,國家文化和旅遊部1月下旬下發通知,要求全國旅行社及在線旅遊企業暫停經營團隊旅遊及「機票+酒店」旅遊產品。
停組團,關景區,中國旅遊業幾乎一夜之間陷入了「停擺」,隨之而來的便是旅遊企業如潮的退改訂單。
國內游近期全面阻斷,斷崖式下降。受新型疫情衝擊,居民紛紛終止出行計劃,各主要景點關閉,大型文娛活動取消。文化和旅遊系統防控措施很及時,1月20日起各景點、場館等連續叫停,1月24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要求全國旅行社及在線旅遊企業暫停經營團隊旅遊及「機票+酒店」旅遊產品。無疑對全國一季度乃至二季度的國內旅遊造成大面積影響,全年國內旅遊人數下降將超過兩成以上。如果局勢還不能在第二季度內得到有效控制的話,其滯後效應和負外部性會導致更大影響。
入境游基本停頓,這是受影響最深遠的一塊。1月29日起,多家外國航空暫停了往來中國的航班;1月30日晚,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新型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導致團隊形式的入境旅遊幾乎停擺,散客形式的入境旅遊大受衝擊。參考2003年「非典」期間的表現來看,對入境旅遊衝擊將非常大,其苦日子長,恢復的周期也更長,預計會比出境游恢復滯後3-6個月。
出境游也將受到重創,對於全球的旅遊市場也將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主要因各國處於安全考慮會限制新型疫情所在地國家公民入境,以及各國到達目的地國家意願減弱等影響,致客流量減少。「非典」期間,中美、中日、中港的客流量損失平均達到20.2%,其中「非典」導致的赴美客流減少高達38.9。
目前,我國上海、蘇州、北京、浙江等地相繼出台支持受疫情影響的中小微企業發展相關政策措施,比如金融支持、專項基金支持、社保延期繳納、稅收減免緩繳、租金減免、用工制度彈性化等。除此之外,建議有關部門儘快研究出台專門措施,降低旅遊企業負擔。
從2006年至2015年的十年間,國內旅遊收入總體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收入從2006年的6,229.70億元上升到2015年的34,195.1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9.00%。我國旅遊業起步較晚,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經濟蕭條,旅遊業發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旅遊產業尚沒有形成。以下對國內旅行市場前景分析。
國內旅行市場前景分析,2017年全年,國內旅遊人數50.01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8%。其中,城鎮居民36.77億人次,增長15.1%;農村居民13.24億人次,增長6.8%。2018-2023年中國國內旅行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表明,國內旅遊收入4.57萬億元,上年同期增長15.9%。其中,城鎮居民花費3.77萬億元,增長16.8%;農村居民花費0.80萬億元,增長11.8%。縱觀2012-2017年國內旅遊市場數據,增長十分迅速。六年間中國國內遊客人數增加了20億人次,旅遊收入翻了一番。
儘管全國經濟下行壓力漸增,旅遊投資繼續保持逆勢上揚的態勢,成為社會投資熱點和最具潛力的投資領域。隨著居民收入的提升,旅遊消費升級,我國居民的國內游和出境游,都將呈現出參與層次更深、多元化體驗更強的需求特徵,對於個性化、有深度和地域特色強的產品需求愈發增多。現從三大趨勢來分析國內旅行市場前景。
目前我國旅遊行業占GDP的比重值達到11.04%,處於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國內旅行市場前景分析,在中等發達程度以上的國家,旅遊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約10%;以旅遊為支柱或主導產業的國家,其旅遊總收入占GDP的比重則超過20%。儘管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仍然偏低。但隨著近年來居民經濟的提高,旅遊消費預期會得到極大釋放,旅遊參與者規模將迅速擴大,旅遊產業規模不斷擴張。
我國旅遊業經過幾十年快速發展,正面臨一個整體轉型問題。旅遊市場體系的結構仍然比較單一,無論是入境旅遊、出境旅遊還是國內旅遊,觀光型旅遊都占主體地位。國內旅行市場前景分析,未來一段時間,觀光旅遊仍將會保持第一的市場份額,但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條件的提高以及對生活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更多遊客將選擇各種各樣的「旅遊+」項目以及個性化的定製游。特別是在2017年,國家大力支持開發體育旅遊、冰雪旅遊等等,進一步激發了居民的出遊熱情。
國內旅行市場前景分析,2017年隨著旅遊行業的競爭加劇,線上線下的資源整合也不斷加速。在「網際網路+」背景下,藉助線上渠道來進行營銷與市場推廣更適應旅遊行業發展。未來幾年,相較於傳統旅遊行業的緩速發展,在線旅遊行業仍然會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旅遊行業的高速發展源於強勁的內生需求。在消費升級、需求多元化、政策鼓舞等眾多因素的疊加下,旅遊業還是處於黃金髮展階段,是未來國民經濟新的增長極。國內旅行市場前景分析,從中長期來看,旅遊行業基本面穩健、淡旺季行情逐步淡化、投資機遇較為確定。目前,我國旅遊業最大的矛盾是產品不能滿足消費者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從觀光游、休閒遊、度假游、體驗高端游,消費者的個性化旅遊需求越來越強烈,特別是8090後更加偏向於賦有個性的旅遊方式和產品。
2017 年全年國內遊客達到 50.01 億人次,比上年增長 12.8%,國內旅遊收入 4.57 萬億元,增長 15.9%;入境遊客 13,948 萬人次,增長 0.8%。下面進行國內旅行市場分析。
國際旅遊收入 1,234 億美元,增長 2.9%;國內居民出境 13,051 萬人次,增長 7.0%。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 5.40 萬億元,增長 15.1%。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持續推進,旅遊已經成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旅遊業進入大眾旅遊時代。
通過對國內旅行市場分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與國民收入的增長,旅遊已經不再只是特定階層和少數人的享受,逐步成為國民大眾日常生活常態化的生活選項。國民人均出遊次數從 1984 年的 0.2 次增長到 2015 年的 3 次,增長了 14 倍,國內遊客數量從 1984 年的約 2 億人次擴大到 2016 年 44 億人次,增長了 21 倍。
特別是自 2000 年以來,國內遊客數量呈現持續高位增長,推動中國步入了大眾旅遊時代和國民休閒新階段,成為世界上擁有國內遊客數量最多的國家。隨著國民大眾休閒度假需求快速增長, 未來國內旅遊人數和人均旅遊消費將繼續增長,到 2020 年,境內旅遊總消費額將達到 5.5 萬億元,城鄉居民年人均出遊 4.5 次。
通過對國內旅行市場分析,從人均旅遊花費看,近十年來旅遊人均花費保持快速增長,其中城鎮居民旅遊人均花費從2006年的766.40元上升至2015年的985.50元,增幅29.00%;農村居民旅遊人均花費從2006年221.90元增長至2015年554.20元,增幅149.75%,農村居民旅遊人均花費增長速度遠超過城鎮居民的增長速度, 與城鎮居民旅遊人均花費的差距正在縮小。
世界旅遊組織預測,直到2020年全球旅遊人數將一直保持3.8%的年均增幅,2030年全球入境旅遊人數將達到18億。另據世界旅遊協會預測,從2010年到2020年,國際旅遊業人數和國際旅遊收入將分別以年均4.3%、 6.7%的速度增長,高於同期世界財富年均3%的增長率;到2020年,旅遊產業收入將增至16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10%;所提供工作崗位達3億個,占全球就業總量的9.2%,進一步確立其在全球經濟的重要地位。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步深化,我國旅遊行業快速發展,近十年來我國旅遊總收入占GDP 的比重整體呈上升趨勢, 2008年受全球經濟危機及我國地震、冰災等自然災害影響,比重下降後逐步上升至2015年的4.99%。雖然我國旅遊行業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但是比重值與中等已開發國家相比,仍然偏低。
由於我國旅遊資源較為豐富且分布較為分散, 大部分旅遊企業均依託相應的旅遊景區發展,因此單一企業所占的份額較小,總體上市場化程度較高,並呈現出較強的區域性競爭特點。國內旅遊行業影響客源的因素主要是旅遊資源、往返旅遊區交通便利程度、交通成本、渠道網絡等方面。在眾多景區中,有的旅遊區以自然風光取勝,有的旅遊區以歷史古蹟、 建築設施、 革命遺址、 民族習俗等獨特的旅遊資源吸引遊客。以上便是國內旅行市場分析的所有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