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年畫產業創新性發展,現代元素融入年畫製作。時下,我國年畫極大地推動了繪畫藝術的發展,年畫行業拓展創新渠道。隨著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發展,除了一開始的門神等諸仙形象,年畫題材也逐漸涵蓋了社會百態、風物人情、時令習俗等內容。
中國年畫是中國民間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一般採用木板水印或半印半繪的方式製作,大都於佳節張貼,營造熱鬧祥和的氛圍,同時也寄託祈求幸福安康的理想。中國年畫的線條清晰,色彩明快,自成系統的審美追求使得中國年畫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年畫繪製過程中的一刀一刻、一筆一畫,盡顯古樸的中國勞動人民所飽含的專注、敬業、求精、革新的匠人精神。
在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木版年畫被歸傳統美術類。2022-2027年中國年畫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依據國務院公布的有關文件內容,對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數據進行了統計。目前,全國共有17個木版年畫相關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涉及天津、山東、江蘇等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詳細清單見下表:
在古代,年畫的發展受產能的限制,主要依賴於刻板技術。商品化的年畫主要以版畫為主,因此,一個地區的年畫產業的繁榮與否,是與當地刻板技術和產業的繁榮程度直接掛鉤的。春節即將來臨,逛大集,買年貨,越來越濃的年味撲面而來。昨天記者走訪楊柳青鎮明清街、南開區古文化街以及楊柳青鎮的集市,看到楊柳青年畫,尤其是新年畫格外受到年輕人的熱捧。
記者看到多名市民、遊客在明清街、古文化街店鋪購買楊柳青木版年畫。有的人喜歡傳統年畫,如《年年有餘》《春牛圖》《金玉滿堂》《三岔口》等;有的人青睞新年畫,即能夠把握時代脈搏而創作的年畫。新年畫受到年輕人熱捧,也受到藏家的青睞,引發專門研究年畫的大學教授、專業人員的關注。年畫從發展歷史和功用來看,一直與時代和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關。新年畫把傳統技法與現代生活相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年貨。
距離春節還有一個多月時間,浙江的義烏國際商貿城早已進入了年貨的銷售旺季。據了解,從10月份開始,市場上的年畫掛曆等產品迎來訂單潮,特別是一些新產品深受採購商和消費者青睞,補單不斷。不僅內銷市場火熱,義烏市場的年畫掛曆等喜慶產品也遠銷海外,據了解,全球有80%以上的年畫、對聯都源自義烏。
2023年年畫掛曆產品打破傳統設計壁壘,緊扣「國潮風」創新設計理念,重點推出了多款兔元素的對聯、紅包,一經推出就成為網絡爆款,採購商針對這一產品,下單量達幾十萬個。記者了解到,以往,來義烏市場採購的客戶能夠感受實物,訂單金額少則二十幾萬元,多則三四十萬元。但受疫情影響,相比一開始的大量備貨囤貨,採購商更傾向於「適時補貨」,這也給義烏製造的出貨效率與款式更新提出更高要求。
在義烏年畫市場上,記者看到了一些兔元素的紅包,設計十分討巧和可愛。其中還有不少和兔相關的諧音吉祥語,如奮發「兔」強、大展宏「兔」、錢「兔」似錦等等。此外,相對「慢熱」的對聯,也在秋風剛剛微涼之時,悄然間熱了起來,主要原因是對聯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以往,很多人覺得對聯就是貼在入戶大門上,還有一些特定的場景應用。現在,對聯可以貼在電腦上、手機上,成為了一種新潮流。
傳統年畫走進千家萬戶,我國年畫技藝傳承發展絕無僅有。每年的8至9月,東北、西北地區的採購商就開始向義烏的供應商下單,11月份左右來義烏市場提貨,被稱為「早單」。究其原因,東北、西北地區進入冬季時間早,運輸渠道經常因雨雪、冰凍、大霧等自然災害中斷,所以當地的採購商都會提前下單,早點把貨運回去。下「晚單」的一般以南方地區採購商居多,主要集中在10至11月中旬,採購的品類也與北方地區有所區別,以絨布中堂畫、對聯、福字、燈籠、財神居多。
以上就是年畫行業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我國木版年畫面臨生存危機,木版年畫已經從實用的年畫變為收藏的年畫。木版年畫曾是我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如今,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傳統年畫幾乎已無跡可尋。從文化遺產的角度看,木版年畫又不應在商業過程中肆意改變,那麼與社會適應又不失人文內涵就成了新的課題。以下對2023年年畫行業現狀分析。
2022-2027年中國年畫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指出,截至目前,全綿竹年畫的銷售額已經達到3000餘萬,直接或間接從事年畫創作的人員達1500餘人,帶動數千戶老百姓增收致富。湧現出以四匯齋、三彩畫坊、南華宮、軒轅年畫等為代表的年畫作坊39家。綿竹年畫曾多次受邀赴美、英、法、日、韓等國和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展出,年畫產品遠銷美、法、英、日、新加坡、台灣、香港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綿竹年畫產業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形成了文化品牌效應,應採取多種新型的文化產業模式和新的文化業態來為其他產業提供豐富的附加值,為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引擎"的作用。這是為了更好使傳統文化為當代社會的區域經濟發展服務,使其文化內涵更加深入我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領域,實現經濟價值和社會貢獻。現從四大問題來分析2023年年畫行業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老百姓的審美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加上現代的房屋結構不再是古時候的雙扇門結構,以前時興的幾進幾院,大門貼什麼門神,二門貼什麼門神都被現代的防盜門所取代。再加之印刷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衝擊,木板年畫已經不再受普通家庭的青睞,而變成了政府禮品,旅遊產品和收藏者的藏品,受眾面的減少使得傳統的民間藝術即將受困於博物館中,作為消耗品的綿竹年畫面對銷售量的劇烈下滑,造成了年畫從業人員的降低,最終將導致這一民間手藝的失傳。
年畫老藝人陳興才老人於前幾年去世之後,卻還有陳大爺的年畫被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陳大爺家的子子孫孫都躺在陳大爺的名氣中,不願意創新和開拓。另外像陳健作坊內做的拓片所用的雕版全是清代遺留下來的,吃的是老本,自己完全不能雕出同水平的雕版,因此像這樣的拓片工藝品只需要利用前人留下的雕版,完全沒有技術含量。
老一輩的年畫藝人相繼去世後,加上市場經濟的衝擊,多數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不願從事收入較低年畫相關工作,傳統年畫的從業人員只有北派李芳福家和南派陳興才家。李芳福招收過十多名徒弟,但都以歇業告終。陳興才老人則思想保守,認為手藝傳內不傳外,不願意將自己的手藝傳給慕名而來的學徒,加之陳興才前兩年又已去世,綿竹年畫的傳承面臨著困境。老一輩的藝人在審美和藝術修養上力不從心,所生產出來的年畫作品滿足不了現代人的審美需要,年輕一代藝人又不肯致力於年畫創作,所以年畫無法適應現代生活。
綿竹年畫如同大多數民間藝術一樣對版權保護意識薄弱,假冒抄襲現象比比皆是。例如一些打著綿竹年畫幌子的實則是粗製濫造的產品,一些已經不具有綿竹年畫特點的產品也被冠以綿竹年畫的頭銜,還有綿竹年畫衍生品中的陶版年畫和金絲年畫都遭了各種各樣的盜版和仿冒。假冒偽劣的產品,一方面使消費者失去了購買慾望,使得綿竹年畫失去了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對年畫藝人造成了很深的傷害,創作熱情因此降低阻礙了綿竹年畫的發展另外年畫的市場混亂,也影響政府創收。
中國木版年畫早已是遍地開花,2023年木版年畫行業不能應世而變。時下,木版年畫在農耕時期的民俗基礎已經消亡,人們已經不再張貼年畫,木版年畫已經從實用的年畫變為收藏的年畫。
以上就是2023年年畫行業現狀的大致介紹了,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