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業部提出要到2020年實現農藥零增長目標開始,我國在農業生產過程就積極減量使用農藥,並向控害增效方向轉變。近日召開的第九屆西部(楊凌)農資農產品暨農業電子商務交易洽談會上,公布稱去年我國化肥施用總量接近零增長,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農藥使用量繼續保持零增長。
中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協會秘書長符純華介紹,我國化肥施用總量從2000年的4146萬噸(折純,下同)增加到2013年的5912萬噸,年均增長2.8%。此後增幅逐年下降,2016年化肥施用量6000萬噸左右,接近零增長,一些地方甚至實現負增長;2012-2014年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農藥年均使用量31.1萬噸,2015年至今保持在30萬噸(折百)左右,繼續保持零增長。
「儘管如此,我國農業化肥農藥施用過量依舊,有效利用率水平偏低,使用結構不合理,施用技術較落後。」符純華說,比如化肥施用強度從2000年的265千克/公頃增加到2013年的357千克/公頃,年均增長2.5%,遠超國際公認的225千克/公頃的施肥上限;農藥使用量占全球總量的1/3,品種由原來的100多種增加到2000多種,用藥次數由每年1-2遍發展到現在的3-5遍,單位面積用藥量明顯偏高,還存在濫用農藥現象。2015年我國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35.2%,農藥利用率為36.6%,雖較往年相比有所提高,但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總體而言,要使得化肥農藥的使用零增長,就必須重點推廣准施肥、有機肥替代、新型肥料應用,實行農藥綠色防控、統防統治、高效藥械替代等。
當前,因為農資行業進入門檻低,造成化肥產能過剩,行業競爭空前激烈。加上國家相繼出台的化肥農藥零增長、環境治理土壤修復等政策,對農資行業也造成了一定影響,特別是今年糧食收購價格走低,農民對農資投入的積極性銳減。眼前,農資行業可謂困難重重,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化肥經銷商該如何應對?以下是2017年我國農資行業市場預測分析:
1.行情低迷農資經銷商面臨重重困難
「我們一個鎮上20多家化肥經銷商,每家經營兩三種品牌,糧食價格降低,農民在化肥等農資上不願多投入,往年我能賣上百噸的化肥,今年只有80噸左右,而且三分之二的量都是賒銷,生意難做啊!」12月8日,湯陰縣宜溝鎮化肥經銷商談到今年的經營情況時這樣說道。
據業內相關人士介紹,當地玉米價格從去年的1.1元/斤降至今年0.8元/斤,糧食價格持續下滑,農民種地積極性普遍不高,相當一部分人外出務工或轉做別的工作,剩下一部分繼續種地的農民,在購買化肥時都在尋求質量有保證且價格更低,或者乾脆賒帳購肥。
近年,雖然宜溝鎮當地經濟作物如萵筍、西瓜等的種植比例有所上升,但是對於整體農業用肥需求減少的彌補顯得微不足道。
業內相關人士從事化肥經銷行業近15年,除剛入行的前幾年經驗不足,生意不太好外,其後的化肥銷售一直開展得紅紅火火。最近幾年,市場行情轉變,銷量下跌讓她疲於應對,除了努力維繫好之前的固定客戶,她不知道還能做些什麼。
安陽縣辛村鎮的化肥經銷商也面臨同樣的困境。「除了一些老客戶,已經形成了在我這裡購買化肥的習慣,新開發的客戶少之又少。」尚天順說。
業內相關人士的農資店所在的街道上,還可以看到其他六家從事農資化銷售的門面,「這兩年生意不好做,已經有兩家改行做其他生意了。」
2.重壓之下經銷商摸索前行
面對化肥銷量逐年下滑的現象,化肥經銷商也做出了種種嘗試和努力。
業內相關人士說:「我們開展過買化肥送臉盆、水壺等物品的活動,起初稍見成效,化肥好賣了一些,可經過不長時間,就不好使了,農民也明白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最後也不想著要贈品,都希望大廠品牌化肥價格能降低些,得到實實在在的優惠。」
「後來還對種植大戶開展促銷活動,購買超過一定量的化肥,就組織他們外出旅遊,以此調動他們的購買熱情,也是作用一時。也對農民提供過農技服務,種植指導,可這種方法需要長期投入,效果顯現得比較慢。」尚天順略帶無奈地敘述了他曾經對市場的摸索和反應。
業內相關人士也說:「經銷商買化肥,配套服務一點不能省,我們銷售化肥,提供有施肥器械,早先是手推式施肥機,現在變成了可以用拖拉機帶的施肥機,為滿足購肥客戶的需要,這些機械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業內相關人士玉介紹,白營鎮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戶較多,特別是種植大棚蔬菜已有一定規模。他和種植戶簽訂合同,由他提供種子、化肥和技術指導,並對農產品按合同價包收購。這樣一來,種植戶沒有後顧之憂,收益有保障,作為經銷商,農資有了銷路,還通過農產品收購,多了一份收益,這是個很好的良性循環。
如果說業內相關人士正在試著走一條農業產業鏈服務的道路,尋到了一絲轉型的曙光,那麼王素潔和尚天順更多的則是迷茫,他們做出了一些改變、嘗試和努力,但都無法扭轉經營下滑的頹勢,他們心裡充滿了對行業的不確定感,像踩在棉花里,腳落不到實處。「先就這樣吧,走走看看!」是他們說過的相同的一句話。
3.守望互助廠家與經銷商抱團度寒冬
農資行業的寒冬,不僅考驗著一個個經銷商,對化肥生產企業更是面臨最嚴峻的問題。化肥生產企業和經銷商原本就是彼此依存的關係,經銷商的經營情況也直接決定了化肥生產企業的效益。
河南萬莊農資集團旗下的安陽萬莊新肥科技有限公司正在通過打造新平台,轉變經銷商和生產企業的合作方式和運作模式,抱團取暖,走出行業的寒冬。
安陽萬莊新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韓成林介紹,萬莊的平台提供化肥定製化生產平台,通過定製化生產平台,為農民提供測土、配方、化肥加工、物流配送等一條龍服務。
「現在土壤板結,土壤肥力下降,所以我們會針對這些問題提供更多優質的肥料,進行土壤修復,這也是我們搭建化肥定製化生產平台的原因。」韓成林說,原有經銷商可以在這個平台上轉型為鄉鎮6S店,在做好傳統農資經營的同時,依靠萬莊園農資電子商務平台,面向家庭農場、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推廣定製化肥、組織網上團購、進行物流配送及科技服務等。
為幫助經銷商解決問題,提高經銷商的經營能力,明年還將開展「萬人進萬莊」的實地參觀學習活動,將組織一萬名化肥經銷商走進安陽萬莊新肥的工廠車間進行參觀,並提供關於營銷方面的專業指導。
目前,農資行業確實存在諸多困難,但通過國家政策的調控,市場本身的修正和生產企業、經銷商及一個個農資人的努力,相信農資行業會迎來一個有序的經營環境和蓬勃的發展空間。更多相關農資行業分析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農資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秋季農資打假專項執法檢查。此次檢查主要針對農資銷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共檢查農資銷售單位2家,出動執法人員8人次,舉行農資執法打假宣傳活動1次,發放宣傳材料20餘份,嚴厲打擊涉及農資的假冒偽劣、缺金短兩等違法違規行為。為廣大農村群眾宣傳識別假農資產品的相關知識,提高農產品質量,維護農民群眾的利益。
據內蒙古各主要糧食產區價格監測機構上報的數據顯示,11月內蒙古農資價格呈低位波動態勢。其中,化肥價格漲跌互現,地膜價格小幅上漲,棚膜、農藥價格保持穩定,農機用油價格上調。
據農資行業調查報告表明,11月份,碳酸氫銨、尿素、磷酸二銨、氯基三元複合肥、硫基三元複合肥(均為國產,下同)平均價格分別為每千克0.64元、1.40元、2.87元、2.44元、2.50元,與2016年9月相比(下稱環比),尿素、氯基三元複合肥價格分別下降0.71%、3.94%,硫基三元複合肥價格略漲0.40%,其餘品種價格均持平。與2015年9月相比(下稱同比),碳酸氫銨、尿素、磷酸二銨、硫基三元複合肥價格分別下降5.88%、18.60%、6.21%、1.57%,氯基三元複合肥價格略漲0.40%。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2年我國農資銷售數據達到8500億元,目前農資企業對農業生產資料進行適當的合理調配,當下結合農資財務管理現狀,未來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將不斷提高,農資的重要性也將日益突出。以下對2022年農資財務分析。
2019年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實現銷售總額4.6萬億元,其中農業生產資料類銷售額7872.3億元。2022-2027年中國農資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全系統連鎖經營銷售額為9078.3億元,2019年農資連鎖銷售額為1554億元。2022年中國農資連鎖經營行業銷售額將達1744億元。
2022年中央財政繼續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農資補貼,釋放支持糧食生產積極信號,穩定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補貼對象為實際承擔農資價格上漲成本的實際種糧者,包括利用自有承包地種糧的農民,流轉土地種糧的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開展糧食耕種收全程社會化服務的個人和組織,確保補貼資金落實到實際種糧的生產者手中,提升農資補貼政策的精準性。現從定價風險、融資風險和支付風險三大風險來了解2022年農資財務分析。
目標企業的估價取決於併購企業對其未來自有現金流量和時間的預期,對目標企業的價值評估可能因預測不當而不夠準確,這就會產生併購公司的估價風險。農資行業的併購方式主要是上市農資企業對未上市企業進行併購。由於目標企業為未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機制,在併購過程中,被併購一方會儘量高估資產與盈利預期,乃至刻意隱瞞其真實負債或有負債的狀況,以此來達到抬高併購價格與再融資能力的目的。這樣,併購方實際承擔的併購成本將大大高於協議支付的成本,並且將影響併購再融資的安排,使得企業的發展戰略受到影響。
併購融資風險主要指併購企業能否及時足額地籌集到資金併購以及能否消除由於籌集併購資金對併購後企業產生的影響,其最主要的表現是債務風險。農資企業的一個比較顯著的特徵是經營過程對流動資金的需求較大,因此,農資企業在併購中如使用內部資金進行併購,雖然可以避免舉債,降低併購成本和財務風險,但因為大量占用企業的流動資金,可能會導致企業資金周轉困難,或使企業喪失一些其他的投資機會,並會降低企業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應變能力及抵禦風險的能力,從而產生新的財務風險。
目前,併購採用的支付方式主要有現金支付、換股支付和槓桿支付三種方式。併購支付風險主要是指在併購過程中與資金流動性和股票所有權的稀釋有關的併購資金在使用支配中存在的風險。在支付方式中,現金支付面臨的財務風險最大,對併購企業來說,現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是一項巨大的即時現金負擔,將會對企業產生資金流動性風險,以及由此最終導致的債務風險。對目標企業來說,併購後目標企業股東喪失了分享企業發展的機會和盈利,也不能享受延遲納稅的優惠,並且對於收到的現金收益目標企業還要納稅,增加了目標公司股東們的稅收負擔,有可能會導致目標企業懷有牴觸情緒,增加併購企業的財務風險。
2022年我國農戶技術種田意識逐步上漲,農資行業齊集度提高趨勢。當下,國內農資總體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在農資經營權放開後,農資流通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未來全社會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意識的不斷增強,化肥、農藥使用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
以上就是2022年農資財務分析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