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幾年,在我國對特殊兒童學習的高度重視下,我國特殊兒童少年普九入學率已高達95%,未來還將繼續增長。
特殊教育是運用特殊的方法、設備和措施對特殊的對象進行的教育。從1874年在北京創辦第一所盲校起,我國特殊教育走過100多年的歷史。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截止2021年末我國共有2288所特殊教育學校,較2020年增加了44所,同比增長1.96%。
其中,2021年我國培智學校共計568所,占全國特殊教育學校總數的25.31%;聾人學校共計389所,占全國特殊教育學校總數的17.34%;盲人學校共計26所,占全國特殊教育學校總數的1.16%。
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實現較大突破
2021年,我國招收特教專業的高校增加至80所,招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穩步增長。我國特殊教育專任教師數量由2015年的5.03萬名增加到2021年的6.94萬名。
但我國特殊教育行業仍存在明顯的師資缺乏問題,從全國整體來看,特殊教育在校師生比由2017年的9.68%下降到2021年的7.55%,降低了2.13個百分點,相當於一名專任老師所要負責的學生數量增多。
從各地區來看,有11個省市的在校師生比高於1:20,尤其是青海的師生比達到了1:37,師資缺口問題最為嚴峻,其次是重慶、西藏,在校師生比分別為1:25、1:24;上海在校師生比最低為1:6,浙江、北京、天津師生比均為1:7,不過這與1名專任教師負責3名在校生的理想比例存在不小差距。
目前,我國有2000萬盲、聾、智障兒童和人員,但針對這些兒童的特殊教育學校不到2000所,如果加上普通小學附設的特殊教育班,只有60萬盲、聾、智障兒童在上學,從事特殊教育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你要比普通教師多出幾百倍的耐心、愛心和毅力來面對各種身體殘疾的學齡兒童。
業內人士指出,特殊學校的教師存在著嚴重的老化和能力不足的問題,很少有教師接受過高等特殊教育 "課程 "的培訓,所有這些都表明,我國的特殊教育仍處於起步階段,進入和學習特殊教育有很多可能性,特殊教育畢業生的就業機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這些城市的殘疾人事業發展迅速,特殊教育學校眾多。
展望未來,我國將加快特殊教育的發展步伐,讓一些特殊孩子能夠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能夠有一起玩的小夥伴。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國家多年的努力下,我國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提升了不少,截止2021年末我國共有2288所特殊教育學校,以下是2022年特殊教育行業概括及現狀。
最近十多年來,我國特殊教育加快了發展步伐,在經濟發展比較快的北京、上海、廣州和一些沿海地區,已經開始採用廣義的特殊教育的概念,特殊教育的對象不再局限於殘疾人,而是包括天資優異的超常兒童和各類有行為和情緒障礙的問題兒童。
教育部等七部委聯合制定《「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再次強調了「十四五」時期加快健全特殊教育體系,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質量的重要性。
目前,特殊教育的體系形態還是呈「紡錘形」,義務教育仍占據重要部分。特殊教育行業概括及現狀指出,對於特殊人群來說,早期干預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故需要逐漸推進學前階段的特殊教育。另外,受教育的層次要求也越來越高,特殊教育為了順應時代的要求也要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國家會更為重視提高高等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的質量。
目前,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國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普九入學率已高達95%,但是在這個入學率中,送教上門的比例偏高,殘疾兒童少年中途輟學比例也不容忽視。特殊教育行業概括及現狀指出,特殊教育行業要使這些送教的和輟學的殘疾學生能夠進入學校接受法定的九年義務教育,「十四五」期間,殘疾兒童少年普九任務依然艱巨。
我國的特殊群體教育存在著教育資源與教育需求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而化解這一矛盾,需要政府推進特殊教育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教師隊伍培養,增加教育資金的投入。
從特殊教育行業供給側來看,我國的特殊教育學校存在著教師資源缺乏、覆蓋對象較窄等問題。由於身體條件限制,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在理解知識和掌握技能上要比普通學生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教師在授課時也不同於普通課堂上的大班制教學模式,需要有更多的人手投入。
未來,我國政府將加大對特殊教育行業的補助資金,讓特殊教育的師資力量更強,讓家長放心的把孩子交給學校。
以上就是2022年特殊教育行業概括及現狀的大致介紹了,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