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國內有許多優秀的酒企已經開始涉足威士忌領域,通過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精湛的釀酒工藝,他們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滿足了消費者對高品質威士忌的需求。隨著品酒文化的普及以及消費者口味的多樣化,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開始關注威士忌,並逐漸對其品質和風味產生了更高的追求。
儘管一些國家在近幾年取得了顯著的市場份額增長,但美國、英國等地依然是全球消費威士忌的主要市場。在這些國家,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威士忌的品質和風味,對於稀有酒款以及單一麥芽威士忌的需求正不斷增加。此外,潛在的新興市場如巴西、印度等也顯示出巨大的威士忌市場消費潛力,預計在未來幾年將促進市場規模的進一步增長。
威士忌在全球範圍內的受歡迎程度和持續增長的趨勢,不斷增長的消費者需求和日益繁榮的經濟環境都為威士忌市場的擴大提供了有利條件。中國威士忌酒的產量呈現上升趨勢,人們對於威士忌酒的需求量也呈現上升趨勢,且需求量遠大於產量,說明需要大量進口國外產品。2023-2028年全球及中國威士忌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1年中國威士忌酒的產量約為1398萬升,威士忌酒的表觀需求量大約達到4226萬升。
亞洲市場對於威士忌的需求增長迅猛,特別是中國市場,在過去幾年中經歷了迅速的發展,成為全球威士忌消費的重要驅動力之一。中國威士忌愛好者對於品質和品牌愈發關注,他們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獲取高品質的威士忌。此外,與其他亞洲國家相比,中國市場對於稀有和限量版威士忌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推動了市場規模的擴大。
隨著國際貿易的便利化和信息技術的普及,威士忌的銷售渠道得以廣泛拓展。很多知名品牌通過線上平台和電商渠道直接與消費者聯繫,實現了銷售額的快速增長。同時,跨國公司的出口業務以及酒吧、餐廳等場所的推廣也為威士忌市場的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全球化的交流和互通使得威士忌得到了更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可和喜愛,進一步拉動了市場規模的擴大。
眾多酒廠和品牌爭相推出創新產品和獨特口味,以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並增強市場份額。在這一競爭環境下,超過蘇格蘭、愛爾蘭和美國等傳統威士忌出產國,其他國家和地區也不甘示弱,積極發展本土威士忌產業,如日本威士忌的崛起便成為亮點之一。而隨著消費者對威士忌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高端威士忌的市場份額也在逐步擴大,其中包括稀有的單一麥芽威士忌和限量版威士忌等。
綜上所述,全球威士忌市場規模巨大且不斷擴大。廣泛的受眾群體、對品質和文化的追求以及全球化和數位化的推動力量共同推動著其快速發展。這也表明威士忌市場潛力巨大,有望在未來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勢頭。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威士忌是消費者在獨自一個人活著和朋友聚餐的時候都會喝的一款酒,它非常有氣氛,酒精度也是在安全的度數內,是想要微醺人士會選擇的,以下是2022年威士忌行業發展趨勢。
我國威士忌酒的產量呈現上升趨勢,人們對於威士忌酒的需求量也呈現上升趨勢,且需求量遠大於產量,說明需要大量進口國外產品。根據威士忌行業發展趨勢數據,2021年我國威士忌酒的產量約為1398萬升,威士忌酒的表觀需求量大約達到4226萬升。
從進出口均價方面來看,2017-2020年我國威士忌酒的進出口均價相差不是特別大,2021年中國威士忌酒的進出口均價差距迅速拉大,且仍有增大趨勢。2021年我國威士忌的出口均價為10.27美元/升,進口均價為15.34美元/升,兩者的差值為5.07美元/升,比2020年進出口均價差值0.87美元/升增長482.76%。根據威士忌行業發展趨勢數據,2022年前6個月我國威士忌的進出口均價差值達到5.83美元/升。
從進出口的數量來看,2021年我國威士忌出口數量前五的省份為廣東省、湖南省、浙江省、山東省和福建省,其中廣東省威士忌出口數量占比最多,達到51.96%,與湖南省的25.18%一起占了我國威士忌酒出口數量的77.14%。2021年威士忌酒進口量排名前五的省份為上海市、廣東省、浙江省、福建省以及天津市,其中上海占比最多,達到65.33%。
我國威士忌酒進量遠遠高於出口量,2021年我國威士忌酒進出口市場增長迅猛,威士忌酒進口數量3028.02萬升,同比增長43.9%;出口數量199.80萬升,同比增長167.0%。
如今80後是我國高淨值人群的主力軍,而這部分人也是威士忌消費的主力軍,90後也進入到了消費能力最強,也是對威士忌需求最強的階段。80後、90後的成長與入局,帶來了威士忌行業的變革,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消費熱點。
從消費群體來看,年輕消費者正在成為主力軍。隨著家庭總收入的增加和物質環境的改善,年輕人更有消費潛力,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高於中年和中老年人。威士忌行業發展趨勢指出,越來越多的威士忌國際品牌通過樹立時尚形象,將威士忌的主要消費群體鎖定在年輕人,尤其是90後群體。
從問卷調查反饋的數據來看,洋酒市場的發展規模已經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目前,中國已經成為「洋酒」銷售的主要市場之一,無論是銷售額度還是洋酒品牌數量都處於逐年遞增發展的狀態。尤其是伏特加類產品,近幾年進口量基本都是同比增長50%以上。
2022年威士忌行業發展趨勢指出,威士忌進入我國已有數百年以上的歷史,未來5-10年國內威士忌市場有希望衝擊500億的規模。
以下是宇博智業整理的2016年威士忌十大品牌TOP10排名:
Chivas芝華士(保樂力加(中國)貿易有限公司)
始於1801年蘇格蘭,十大威士忌品牌,專業致力於威士忌酒釀造生產的企業,保樂力加(中國)貿易有限公司
JohnnieWalker尊尼獲加(帝亞吉歐(上海)洋酒有限公司)
於1820年蘇格蘭,十大威士忌品牌,專業致力於威士忌酒釀造生產企業,帝亞吉歐(上海)洋酒有限公司
JACKDANIELS傑克丹尼(百富門酒業(上海)有限公司)
始於1866年美國,美國古老的酒廠之一,世界品牌500強,頂級威士忌品牌,百富門酒業(上海)有限公司
Dewar『s帝王(百加得洋酒貿易有限公司)
創於1846年蘇格蘭,高級混合型蘇格蘭威士忌,全球品酒人士青睞的威士忌品牌,百加得洋酒貿易有限公司
Ballantine’s百齡壇(保樂力加(中國)貿易有限公司)
始於1827年,威士忌十大品牌,歐洲享有盛譽的威士忌品牌,著名洋酒品牌,保樂力加(中國)貿易有限公司
JimBeam占邊(Beam全球葡萄酒與烈酒公司)
始於1795年,日本三得利旗下,擁有美國濃烈特色的威士忌酒,全球較大的烈酒公司之一,Beam Suntory公司
Macallan麥卡倫(愛丁頓洋酒(上海)有限公司)
始於1824年,致力於傳統釀造經典蘇格蘭威士忌的酒廠,威士忌十大品牌,愛丁頓洋酒(上海)有限公司
RoyalSalute皇家禮炮(保樂力加(中國)貿易有限公司)
始於1953年,頂級蘇格蘭威士忌品牌,著名奢侈品品牌, 芝華士兄弟酒廠推出,保樂力加(中國)貿易有限公司
J&B珍寶(帝亞吉歐(上海)洋酒有限公司)
始於1749年,世界知名威士忌品牌,創立歷史較早的威士忌品牌,適合用來混飲的清淡型威士忌,帝亞吉歐(上海)洋酒有限公司
FamousGrouse威雀(愛丁頓洋酒(上海)有限公司)
始於1800年,蘇格蘭最古老的威士忌釀造商,世界著名的威士忌酒品牌,愛丁頓洋酒(上海)有限公司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威士忌也可以叫做洋酒,產品可以按國家產地進行區分。在國外威士忌的銷售比較高,中國威士忌消費僅占酒類的百分之四左右,以下是2022年威士忌行業競爭分析。
威士忌的釀製工藝過程分為六個步驟:發芽、糖化、發酵、蒸餾、陳年、混配。威士忌行業競爭分析指出,威士忌酒廠主要分布在蘇格蘭、美國、愛爾蘭、加拿大和日本這五大主產地,各產地的威士忌產品風味各具特色。中國洋酒市場銷售品牌分別是保樂力加、LVMH、帝亞吉歐、人頭馬、百加得和三得利。這六家國際洋酒巨頭瓜分了超過中國洋酒市場80%的市場份額。
近年來我國威士忌市場規模逐年增長,2021年威士忌市場規模達到了30.3億,同比增長10.1%。業內人士指出,威士忌是我國烈酒市場中增長最快的部分,是一塊潛力巨大的市場。未來5-10年,國內威士忌市場有希望衝擊500億的規模。
多款在華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威士忌品牌有5%到28%不等的漲幅。其中響30年、響21年、山崎25年、山崎18年、白州25年、白州18年等年份高、投資者收藏意願高的產品,漲幅均達到了28%。
從三得利方面給出的漲價原因看,近年來威士忌酒市場在國內持續擴大,為了滿足需求,威士忌公司一直在積極地進行蒸餾鍋和貯藏庫的增設與設備投資。但是,一部分商品現在仍然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
隨著威士忌市場發展,我國企業出現了眾多威士忌酒的生產企業,但由於市場容量總體較小,各大企業主要以設立小型分公司的模式進入威士忌的生產和銷售環節,但也出現了一些專業生產威士忌的酒水公司。
百潤股份早就有計劃進入威士忌市場,並在2021年年報中推進烈酒全產業鏈建設等內容。到2022年1月1日,百潤股份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伏特加及威士忌生產建設項目」已基本建設完成,「烈酒(威士忌)陳釀熟成項目」與「麥芽威士忌陳釀熟成項目」的建設工作目前正有序推進。
怡園酒業此前也宣布以1500萬港元收購萬浩亞洲有限公司100%股權,萬浩亞洲持有福建德熙100%股權,主要從事威士忌貿易,以及通過位於福建省的威士忌生產工廠釀製威士忌。威士忌行業競爭分析指出,怡園酒業的舉動,被業界視為怡園酒業跨入烈酒領域的第一步。
上海巴克斯酒業也於去年在四川崍州建成了一座占地達150萬平方米的威士忌酒廠,鄂爾多斯的蒙泰集團總投資2億元,在伊金霍洛旗建設的年產500噸單一麥芽威士忌酒生產項目,預計很快就能投入使用。
總體而言,目前我國的知名威士忌企業生產規模跟國外威士忌企業相比來說還是比較小的,主要的原因是這些企業在威士忌領域的知名度不高,主營威士忌的產品種類也比較少。
以上就是2022年威士忌行業競爭分析的大致介紹了,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