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6日)上午,國土資源部召開「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成果」新聞發布會,國土部新聞發言人王昆介紹,五年來,18個確認了找礦目標的礦種,除煤層氣和錫礦外,其他礦種均完成或超額完成了五年目標任務,尤其是,金、鉛、鋅、鎳、鎢、鉬6種礦產提前完成了10年找礦目標。
國土部新聞發言人、地質勘察司司長王昆將這五年定義為「在開採消耗持續加大情況下,實現保有資源儲量普遍增長的5年」。在找礦突破方面,油氣新增11個億噸級油田和13個千億方級氣田,探明儲量繼續保持高位增長,頁岩氣逐步成為天然氣的重要補充,「油氣並舉」格局初步顯現。石油新增探明地質儲量61.27億噸,天然氣新增探明地質儲量3.92萬億立方米。頁岩氣勘查在重慶涪陵和四川長寧取得突破,新增儲量5441億立方米,實現了繼北美之外的首個商業性規模開發。此外,主要固體礦產新發現256處大型和480處中型礦產地,銅礦、鉛鋅礦、金礦等都有所突破。
老礦山的找礦成果顯著。王昆介紹指出,在179個礦山新發現大中型礦床,平均延長服務年限10年,穩定職工就業40餘萬人。在基礎地質工作和能源礦產的調查評價上,油氣、頁岩氣調查陸續在新區新層系取得重大進展,例如貴州遵義安頁1井在以往屢攻不克地區取得突破,打開了南方複雜地質構造區油氣頁岩氣綜合勘查新局面。不過王昆也指出,儘管國內的重要能源資源儲量大幅增長,但從我國人口基數,經濟總量、發展階段、產業結構和自身資源稟賦條件上看,這個資源的瓶頸約束仍然長期存在,大宗礦產品對外依存度在較長時期內仍將維持較高水平。下一步,該戰略的計劃是以深地、深海、深空科技發展戰略為驅動,加強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力量,同時推進資源環境的協同發展。堅持綠色發展,全面推行綠色勘察,加快綠色礦山的建設步伐,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同時,堅持共享發展,促進公益性地質工作成果的轉化。
更多相關行業分析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礦產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鎢是一種金屬元素,主要用途為製造燈絲和高速切削合金鋼、超硬模具,也用於光學儀器,化學儀器。我國鎢精礦價格約10.85萬元/噸,APT價格約16.9萬元/噸,以下是鎢市場分析。
儘管面臨諸多國內外大環境的不利因素和國家環保政策的持續發力,我國鎢行業延續了去年以來的穩中向好態勢,鎢行業分析指出,鎢精礦產量繼續保持平穩,冶煉加工產品產量平穩增長,市場需求持續恢復,出口鎢品保持增長,價格延續企穩態勢,進入平穩運行期,波動幅度收窄,企業效益繼續改善。
根據中國鎢協統計,截至2019年一季度主要鎢礦山企業產量同比增長3.28%。鎢市場分析指出,大部分老鎢礦山受資源品位下降等影響,鎢精礦產量繼續維持下降趨勢,但由於少部分礦山技改擴能產量將有所增長,總體保持小幅增長態勢。
一季度主要鎢冶煉加工企業APT、氧化鎢、碳化鎢、偏鎢酸銨(含鎢酸)和鎢合金同比分別增長11.06%、5.92%、4.07%、44.51%和11.49%;鎢粉、鎢條、粗鎢絲、鎢材、鎢電極、鎢坩堝和鎢鐵同比分別下降2.6%、22.53%、17.57%、32.56%、25.26%、49.81%和32.09%。
高端硬質合金產品產量增長保持強勁勢頭,鎢協統計內硬質合金企業上半年數控刀片產量同比增長34.81%。氧化鎢、偏鎢酸銨(含鎢酸)、粗鎢絲和高比重合金同比分別下降2.54%、28.64%、15.82%和4.77%。
主要鎢企業出口鎢品8060.49(含硬質合金,折金屬量),同比下降3.70%,出口額3.73億美元,同比下降6.58%。其中出口硬質合金1580.28噸(折金屬量,下同),同比下降4.14%,出口額1.16億美元,同比增長3.03%。
湖南產量同比增長37.85%,因去年主要鎢礦山停產,同期基數低,導致增幅較大;鎢市場分析指出,河南因資源品位下調,產量同比下降9.71%;廣東因安全環保整治,產量同比下降10.74%;廣西和雲南產量增長幅度較大;甘肅和福建產量有所下降;江西產量基本持平。
其中:出口切削刀片同比增長17.78%;出口礦用合金同比增長8.26%;出口耐磨件同比增長6.57%;出口硬質合金棒材同比下降19.03%。一季度進口鎢品(不含硬質合金,折金屬量)504噸,同比下降51.60%,進口額2454萬美元,同比下降20.06%。
我國鎢市場供應平穩趨緊,需求保持平穩增長,供需平衡繼續改善,安全環保監管加強、以及成本上升等因素有效支撐鎢市場價格平穩運行。據中國鎢協統計,上半年國內鎢精礦價格在10.8~11.50萬元/噸區間運行,處於近10年來價格水平中部,波動幅度6.5%,繼續保持平穩,趨於相對合理區間運行。
目前來看,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鎢儲量國。全球鎢儲量310萬金屬噸,其中國內儲量為190萬金屬噸,占全球儲量的61%,是世界最大儲量國。世界前十大鎢礦山中,中國占了一半。國內來看,湖南和江西兩地儲量最為豐富,分別全國的占27%和26%,兩省儲量占了國內鎢精礦儲量的半壁江山,以上便是鎢市場分析所有內容了。
鎢行業作為戰略金屬,我國鎢上游市場需求一直保持穩定,中游市場需求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下遊冶煉加工產品產量呈現增長態勢,高比重合金、鎢電極和鎢鐵產量同比分別上升8.96%、15.66和2.46%,以下是鎢行業產業布局分析。
近年來,我國鎢資源品位下降、開採成本上升、小規模鎢礦山依然難以恢復開採、礦產品加工企業產量繼續萎縮,以及新的鎢礦採礦許可證依然管控,資源和環境的約束增強,全國鎢精礦產量穩中趨降的趨勢顯現,價格回歸至10萬元/噸相對合理的運行區間。
2018年,我國出口鎢品35401噸(含硬質合金,折金屬量),同比增長27.29%,創2008年以來的新高。鎢行業分析指出,其中,出口硬質合金6417噸(折金屬量),同比增長11.78%,創歷史新高,是2000年的5.8倍,出口額3.80億美元,同比增長12.43%。
截止2019年12月,我國41家主要鎢礦山企業鎢精礦產量54545噸(折WO365%),同比增產2844噸,增長3.85%。其中,23家企業產量增長,增產5489噸,18家企業產量下降,減產2645噸,現從上游、中游、下游發展情況分析鎢行業產業布局:
我國上游鎢礦種類以白鎢礦為主,約占鎢礦儲量的70%,白鎢礦雖然儲量豐富但冶煉難度大,成本高,因此我國當前鎢礦冶煉主要選用黑鎢礦,造成黑鎢礦消耗較多,低品位白鎢礦占比逐漸提高,資源品位下降。
我國五礦通過對中國優勢資源鎢,稀土等整合,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鎢產業布局,目前五礦擁有的鎢金屬資源量已位居世界前列。2019年五礦擁有鎢206萬噸,與中國鎢儲量720萬噸相比,占比約30%。鎢行業產業布局指出,2018年五礦集團鎢精礦產量為24206 噸,占全國總生產量的20%;硬質合金為14323 噸,占全國總生產量的58%。
鎢行業上游以黑白鎢礦勘探採選為主,中游主要是「鎢精礦-仲鎢酸銨(APT)-鎢粉」冶煉,下游包括鎢材、鎢絲、硬質合金等材料加工。從價值鏈來看,我國鎢行業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特點:上游鎢礦採選和下游高端硬質合金(特別是高精度、高性能刀具)利潤水平高,而冶煉、制粉、中低檔硬質合金及鎢鋼鎢、材利潤率水平較低。
目前,我國鎢行業正處在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由於鎢精礦總體價格尚未回升和穩定到開採成本的合理水平,部分鎢礦山企業依然虧損,鎢企業盈利能力分化加劇,行業經濟形勢向好的基礎需要進一步鞏固。當前市場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企業生產經營依然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以上便是鎢行業產業布局分析所有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