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能源報告 >> 頁岩氣 >> 2025年頁岩氣精選報告報告

精選報告

我國頁岩氣勘探取得重大突破 頁岩氣產業實現高效開發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頁岩氣產業應用範圍廣泛,政策加快頁岩氣資源勘探開發。當下,我國頁岩氣市場商業開發背景下,2000米淺層地下頁岩氣開採模式成熟、增速良好。作為未來最有發揮空間的低碳化石能源,天然氣還將與可再生能源長期相伴相生,而頁岩氣仍將是「十四五」期間中國天然氣增量市場的主力軍。

  我國頁岩氣勘探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部署在重慶市梁平區的大頁1H井測試獲日產頁岩氣32.06萬立方米,發現四川盆地頁岩氣規模增儲新層系,這是我國首次在二疊系吳家坪組頁岩氣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實鑽證實,大頁1H井獲高產的層系頁岩儲層橫向連續穩定分布、品質優、含氣性好,有利勘探區面積2885平方千米,資源量達萬億立方米。

  西南油氣田公司地質勘探首席專家楊躍明表示,在四川盆地大頁1H井獲得高產工業氣流,是四川盆地頁岩氣勘探在新區新領域新層系獲得的重大發現,它進一步拓展了四川盆地海相頁岩氣勘探的領域,整體的勘探面積將大大拓展。二疊系吳家坪組在四川盆地內的頁岩氣資源量超過六萬億立方米,該層段在整個川東地區可供勘探的5000米以淺的面積超過2800平方公里,4500米以淺的面積超過1400平方公里。

  西南油氣田公司是國內最早勘探開發頁岩氣的企業。經過十餘年的勘探開發,在川南地區建成我國首個「萬億儲量、百億產量」頁岩氣田,去年建成我國首個千萬噸級頁岩氣田,目前已累計生產頁岩氣超550億立方米。

  為尋找規模資源新領域,西南油氣田公司持續加大探索頁岩氣戰略接替新層系、新領域,創新地質認識,強化工程技術攻關,在川東地區吳家坪組實現新突破,發現具備工業開採價值的頁岩氣新層系。本次勘探重大突破開闢了四川盆地頁岩氣規模上產新陣地,對推動我國頁岩氣勘探開發,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具有戰略性意義。

  頁岩氣產業實現高效開發

  中國石化江漢油田涪陵頁岩氣田焦頁18-S12HF井順利完井,完鑽井深7161米,其中,水平段長4286米,水平段「一趟鑽」進尺4225米,刷新我國頁岩氣井水平段最長、水平段「一趟鑽」進尺最長兩項紀錄,標誌著我國頁岩氣超長水平井鑽探取得新突破,將有力帶動我國頁岩氣實現高效開發。

  與常規油氣資源相比,非常規油氣的開採成本和技術要求更高,但資源儲量潛力大,2022-2027年中國頁岩氣行業供需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指出,我國頁岩氣技術可采儲量為31.6萬億立方米,居全球第一位,是全球最有潛力的頁岩氣生產國。

我國頁岩氣勘探取得重大突破 頁岩氣產業實現高效開發

  頁岩氣屬於非常規氣藏,也稱為「人工氣藏」,需要把頁岩壓碎才能讓氣體出來,被業界公認為世界級難題,水平井技術尤為關鍵。「超長水平井」是指水平段長大於3000米的水平井,因其攜帶岩屑困難、鑽具受力複雜、井壁垮塌風險高等諸多技術難題,在山地頁岩氣鑽探中較難實現,一直是國內頁岩氣高效開發的難點。作為國家級頁岩氣示範區,涪陵頁岩氣田著力攻關頁岩氣超長水平井鑽探技術,於2018年2月28日,在國內率先實現了頁岩氣3000米以上超長水平井鑽探。

  如果以喝豆漿打比方,常規氣藏開發只需要插根吸管就能喝到豆漿,而頁岩氣開發在插入吸管後,還需要繼續往橫向延伸吸管,然後通過壓裂把頁岩壓碎形成通道,氣體才能源源不斷的出來。目前,中國石化水平井技術可以在小於5米的誤差範圍內、定向鑽進超過4公里。

  往深打難,橫向打井同樣不容易。頁岩氣層在地下的厚度一般是幾十米到上百米不等,水平鑽進必須指哪打哪,確保準確打到靶點目標。為此,國內石油科技工作者給鑽頭裝上「眼睛」,利用存儲的海量地質數據,隨時調整鑽頭行駛軌跡,讓鑽頭在地宮「直線加速」「漂移過彎」,像「貪吃蛇」一樣高速穿行在「薄餅」一樣的優質儲層中。同時,創新形成超長水平井關鍵裝備與工具配套、超長水平井降摩減阻、超長水平井鑽井參數動態優化等技術,實現了由「打不成」到「打得快、打得准」的重大跨越。目前,涪陵頁岩氣平均鑽井周期由最初的90多天下降到40多天,最短鑽井周期僅25.58天,優層儲層鑽遇率達96%以上。

  截至目前,涪陵頁岩氣田累計探明儲量近9000億立方米,累計建成產能150億立方米,累計產量突破470億立方米,為長江經濟帶沿線6省2市70多個大中型城市輸送清潔能源。

  頁岩氣行業生產周期較長,我國頁岩氣勘探開發成功率高。目前隨著頁岩氣開採成本的逐步降低,產能的快速釋放,頁岩氣開發進入急劇增長期。近年來,我國天然氣消費節節攀升,中國頁岩氣產業發展步入關鍵時期。

  以上就是頁岩氣行業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

2022年頁岩氣行業政策:我國合理開發頁岩氣資源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我國推動頁岩氣產量開採力度,頁岩氣產業提升高品質。當下,穩定的投資回報促進頁岩氣開發技術持續進步,我國頁岩氣開發成本穩中有降。頁岩氣目前將納入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對頁岩氣開採企業減免礦產資源補償費、礦權使用費等激勵政策。以下對2022年頁岩氣行業政策分析。

  目前,我國埋深4500米以淺頁岩氣可采資源量約22萬億立方米,是世界上實現規模開發頁岩氣的主力區之一。根據2022-2027年中國頁岩氣行業供需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頁岩氣查明資源儲量為3659.7億立方米,主要集中中西部,以重慶市與四川省為主。

2022年頁岩氣行業政策:我國合理開發頁岩氣資源

  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合理、有序開發頁岩氣資源,推進頁岩氣產業健康發展,提高天然氣供應能力,促進節能減排,保障能源安全,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特制定本政策。現從五大政策來分析2022年頁岩氣行業政策。

  一是應加快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

  天然氣價格改革使氣價能真正反映我國的天然氣市場供需狀況。這是利用價格槓桿推進頁岩氣領域投資的重要前提條件。低於供需均衡的氣價將難以保證頁岩氣投資獲取穩定的預期投資回報,難以激發投資者投資的積極性。

  二是應創新頁岩氣開發的融資模式。

  政策加強實施頁岩氣項目融資,同時,從金融政策上給予頁岩氣項目融資優惠利率,探索建立滿足頁岩氣勘探開發的專業融資市場,放寬融資條件,給予資金提供方稅收優惠,使頁岩氣開發能夠獲得較低的融資成本。

  三是應繼續加大稅收政策支持和傾斜力度。

  著眼於增加頁岩氣有效供給,從提升頁岩氣項目投資回報率以吸引資金投入的角度,降低頁岩氣開發的稅賦水平,免徵頁岩氣資源稅,並探索免徵、減征頁岩氣增值稅,或者實施頁岩氣增值稅先征後返。對頁岩氣勘探開發所需的關鍵機器設備以及專利技術轉讓實施稅收優惠。

  四是應加大油氣體制改革推進力度。

  建立頁岩氣礦權轉讓市場,加強天然氣管網互通互聯,實行頁岩氣銷售行為市場化,先期實施市場化定價,由頁岩氣的買賣雙方直接商定銷售價格,活躍頁岩氣領域的市場氛圍,吸引包括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外資資本等在內的所有投資者參與頁岩氣勘探開發,增加頁岩氣開發主體和市場主體,構建競爭性市場結構,激發頁岩氣開發的活力。

  五是應持續推進頁岩氣及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

  在頁岩氣工程技術服務、工程建設、管道運輸、市場開發以及頁岩氣的勘探開發主體、裝備製造、技術研發等主體之間建立市場化的利益共享機制,使各環節的參與者都能夠享受到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帶動頁岩氣行業發展的紅利,充分調動相關各方實施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頁岩氣行業增加天然氣市場的有效供給,政策促進我國頁岩氣商業勘探力度。目前我國頁岩氣行業發展依然沒有踏上國家能源局規劃的大發展之路。頁岩氣開發任務艱巨,五大政策措施激發各環節創新活力。

  以上就是2022年頁岩氣行業政策的大致介紹了,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

2015年我國頁岩氣產量同比增長258.5%

  國土資源部4月6日(周三)召開2015年我國主要礦產新增儲量和節約與綜合利用新聞發布會透露,2015年全國勘查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1.18億噸,是第13個也是連續第9個超過10億噸的年份,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2.17億噸,2個新增探明地質儲量超過億噸。

2015年我國頁岩氣產量同比增長258.5%

  至2015年底,全國石油剩餘技術可采儲量34.96億噸。2015年全國石油產量2.15億噸,同比增長1.9%。另外,2015年,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也保持持續增長態勢,新增探明地質儲量677.20億方。《2015-2020年頁岩氣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顯示,2015年全國頁岩氣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4373.79億方,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1093.45億方。特別是2015年全國頁岩氣產量44.71億方,同比增長258.5%,分外耀眼。


個性定製報告需求

個性定製

小提示:勾選提交定製
勾選要了解的頁岩氣報告定製需求 X
可研報告

頁岩氣精選報告報告欄目為您提供頁岩氣精選報告、頁岩氣精選報告報告,您可以點擊免費查看具體頁岩氣精選報告報告摘要及目錄,感謝您查看中國報告大廳頁岩氣精選報告報告欄目。中國報告大廳有著十年的行業分析及市場研究經驗,買報告上報告大廳。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