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辦的2018美國移動世界大會上,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的一位官員首次在公開場合展望6G,即第六代移動通信標準,也被稱為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
不只有美國,我國也已啟動6G相關工作。今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國已著手研究6G。據悉,除中美兩國外,歐盟、俄羅斯等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相關工作。
信號覆蓋範圍更廣,有望實現水下通信
6G將會是什麼樣?由於相關研發工作才剛剛起步,因此世界各國對此還沒有形成共識,這也使得各國的工作重點不盡相同。但總體來看,有關國家的研製工作都是從市場分析和技術研究這兩個方面展開,例如有哪些市場需求還沒有得到充分滿足?有哪些新興市場需要去開拓?有哪些新的技術可以用於6G研發?
對於未來6G市場該如何開拓,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副所長萬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國內目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我個人認為,移動通訊技術與一些垂直行業相結合產生的業務,如工業網際網路、無人機、交互式遊戲等,雖然5G已能夠滿足這些領域的部分需求,但仍然有很大的市場空間。」萬屹說。
如今,視頻在媒介中占據著越發重要的地位,人們對其體驗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除了更高的清晰度之外,一些新技術,如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的融入,要求視頻技術必須具有更快的傳輸速度和處理能力,這就需要通過6G來實現。「對這一類新業務可能帶來的新市場,業界也在研究中。」萬屹說。
4G主要依託於正交頻分復用技術,5G主要依託於天線技術和高頻段技術,到了6G,又會有什麼新的技術可以用?萬屹介紹,如今業內對各種新技術的討論有很多,但總的來說是往更短的網絡延遲時間、更大的帶寬、更廣的覆蓋和更高資源利用率的方向發展。除了此前已有的高密度組網、全雙工技術(一種能實現在同一頻率信道下同時進行發射和接收信號,從而提高頻譜資源利用率的技術)等之外,業界還在探討一些全新的技術方案,例如衛星通信技術、平流層通信技術與地面技術的融合。這樣的融合技術一旦研製成熟,意味著此前大量未被通信信號覆蓋的地方,如無法建設基站的海洋、難以鋪設光纖的部分新疆和西藏等地區,今後都有可能收發信號,信號覆蓋「死角」將進一步減少。
中國通信業觀察家、飛象網執行長項立剛則進一步提出,除陸地通信覆蓋外,水下通信覆蓋也有望在6G時代啟動,成為整個網絡覆蓋體系中的一部分。
項立剛在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採集有關海洋學的數據、監測水下環境污染、海底異常活動和氣候變化、探查海底目標以及遠距離圖像傳輸等活動,都離不開網絡支持。此外,水下無線通信在軍事領域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4G、5G時代,我們還未考慮在水下進行網絡覆蓋,但到了6G時代應進行相關規劃。」項立剛說。
採用智能化管理,將網絡「切片」分配
頻譜資源稀缺是阻礙通信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解決的辦法,一種是提高現有頻譜資源的利用率,例如一個單位的頻譜資源,以前可能只能傳10兆的數據量,現在就想辦法提高到上百兆、甚至上千兆。另一種則是如何去挖掘更多的頻譜資源。
頻譜資源是拓展帶寬的基礎,因此為提高帶寬,業界一直在努力挖掘更高頻段的資源。在項立剛看來,6G網絡很有可能從毫米波頻段擴展到太赫茲波頻段。太赫茲波是指頻率介於0.1THz到10THz之間的電磁波,其波長範圍為0.03毫米到3毫米,在頻譜中的位置處於微波和紅外輻射之間。將太赫茲波引入6G網絡,在項立剛看來,這意味著今後6G的峰值速度將會達到100Gbps,單信道帶寬也會達到1GHz。
但不同於以往通訊行業常用的低頻無線電波,太赫茲波的穿透能力極弱。「低頻無線電波可以穿透一般的障礙物,比如門、牆,但是太赫茲波做不到。當有人從你身邊經過時,你的通訊信號可能會因此中斷。甚至你用一張紙,都可能擋住它。」不過萬屹同時表示,「事物都有兩面性,在某些地方它是缺點,在另一些地方它可能就成為優點。如何利用太赫茲波的這項特性,仍待進一步的研究。」
在項立剛看來,6G網絡還會是一個全新組織的智能化網絡,能對不同用戶和不同業務進行智能化分類管理。「現在的網絡管理還比較單一,它主要是保證網絡運行的穩定,智能化的管理則將會把網絡『切』成不同的『片』,並將其分配給不同類型的用戶。」項立剛說。
對於「切片」管理,項立剛進一步舉例解釋道,在同一條街道上,智能交通體系通訊網絡的質量關係到行人和乘客的生命安全,因此應為其單獨辟出一部分網絡資源,以避免受到干擾。而更多的乘客和行人的上網需求,則由另一部分網絡提供。相較於前者,這部分網絡對信號穩定性的要求可以略低一點。
「針對不同時段、不同用戶類型和不同業務,智能化管理系統會採取多樣化的計費方式。比如在智能交通場景下,因為對網絡品質的要求較高,因此對它收取的流量費也會相對高一些。」項立剛補充道。
研發先於應用,現在籌備6G很正常
研製6G的消息一經傳出,就遭到許多網友的質疑:5G還未鋪開就來談6G,是否為時尚早?萬屹對此回應稱:「搞科研一般都要超前於市場應用。有一句話叫『使用一代、研究一代、儲備一代』。說俗點就是,吃著碗裡的、盯著鍋里的、想著田裡的。現在大部分地區應用的是4G技術,5G很快就要投入市場,這個時候啟動下一代通信技術的研發工作很正常。」
苗圩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隨著移動通信使用範圍的擴大,通信技術除了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無線通信問題,還要解決物和物之間、物和人之間的這種聯繫問題,也就是物聯網這個概念。
也就是說,隨著智能設備的快速發展,今後相關設備對傳輸速度、網絡延遲時間、帶寬、覆蓋範圍等方面的要求將會進一步提高,如今的技術水平還無法完全達到,這就需要研製新技術去彌補這些不足。
從移動通信技術標準制定的歷程來看,標準統一化是發展的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加深,通信領域也在往全球統一的方向發展。因為只有標準統一了,產品才能更好地實現進出口。」萬屹解釋道,「比如一個人去國外旅遊,發現手機在其他國家也能正常上網、打電話,這就是因為各國的標準是統一的。」
因此,從這一發展趨勢來看,6G標準很有可能同5G一樣,由國際移動通信標準化組織統一制定。一項標準里會包含各種智慧財產權,這也是各國競相著手研製6G的原因——掌握更多的專利,這會給今後產品的銷售收益帶來基礎性影響。
2016年,中國移動通信市場已經基本飽和,這就使得三大運營商的廝殺白熱化。不管是中國移動的一騎絕塵,又或者是中國聯通的絕地逢生,中國電信的穩中求贏。都已過去,下面對2017年中國移動通信發展規划進行分析:
在2017年的發展規劃和戰略布局中,三大運營商的戰略差異性較為明顯,規劃也不盡相同。
中國移動
據2017-2022年中國移動通信及終端設備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2017年,中國移動將在移動終端、數字家庭、智能物聯、行業信息化、數字服務深化大連接戰略,全面確保4G領先優勢,重點押寶5G和物聯網。
確保4G領先
在2017年的中移動工作會上,中國移動總裁李躍提出實《堅持「四輪驅動」 加快轉型調整 全面推動「大連接」戰略實施》的報告中指出,2016年公司加速4G發展,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
2017年,中國移動將繼續全方位確保4G的領先優勢。著力保持穩定增長,加速推動4G的普及。
全面推動「大連接」
2017年,將是中移動全面推動「大連接」戰略重要的一年。在2016年的中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中國移動表示將推進實施「大連接」戰略,從聚焦管道連接服務向平台級服務和垂直應用領域拓展,打造電信級的端到端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和內容應用體系,持續提升連接價值。
當前,我國個人移動通信市場趨於飽和,需要進一步擴展「連接」的範疇。做到從個人移動通信的「連接」服務不斷向家庭、企業的「全連接」服務擴展。為此,中國移動將從以下四方面推動「大連接」戰略。
1、中國移動將擴大基礎連接,創造更多市場先機。
2、中國移動開放平台連接,提供更多優質能力。
3、中國移動要培育新型連接,擴展更多合作路徑。
4、中國移動還將推動全球連接,開拓更多價值領域。
發力5G
「大連接」戰略中,最重要的內容是5G。2017年,中國移動會開展較大規模的5G外場實驗,希望2018年能夠推動5G的試商用,預計2020年實現全國範圍的5G商用。
實際上,5G是中移動未來連接戰略的關鍵途徑之一,未來也將積極推進5G標準設施的成熟,促成5G在很多標準規劃領域做成全球統一、一致的全球標準,構建開放的生態環境。
目前,中國移動已經基本上完成了第一階段關鍵技術的測試;現在開始第二階段系統概念的測試;2018年中國移動的5G研究會進入第三個階段。
推進物聯網發展
為了吸納更多的產業合作者、推動窄帶物聯網規模試驗、實現更高效的網絡能力、推動跨國合作升級。2017年,中國移動將面向「個人、家庭、企業」全面提供物聯網服務,推動OneNET平台的3.0版本升級。至此,平台的接入客戶數將到達2500萬。
終端策略
2017年,中國移動終端發展的主要策略是努力保持4G+產品領先優勢,將結合用戶需求與產業趨勢,積極推動「合作型、深度合作型、戰略型」三類終端合作。
在努力優化終端合作政策、突出差異化支撐的基礎上,以及強化渠道合作、優化酬金結構上,將聯合終端和渠道產業,實現4G手機銷售超4億部。
中國聯通
展望2017年,中國聯通在加速推進各領域改革、推動物聯網發展、以及發展大數據戰略等方面上,正在努力開創聯通業務發展的新局面。
推進國企改革
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東風」已到,2017將是混改的落地之年和重點突破之年,對於聯通來說,將是推進「改革」的關鍵一年。
回顧過去的一年,聯通短板重重,為補齊短板,追趕錯失的4G發展先機。中國聯通爭取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為契機,建立真正市場化的機制,增強企業發展活力。預計聯通混改落地臨近。
推動物聯網發展
2017年,中國聯通計劃在超過5個城市啟動基於900MHz、1800MHz的NB-IoT外場規模組網試驗及業務示範。在商用方面,中國聯通計劃今年底明年初推進重點城市的NB-IoT商用部署。
同時,2017年將建成全市覆蓋的物聯專網,網絡基站規模超過3000個,實現上億規模「物」的連接能力。
發展大數據戰略
在「2016中國通信行業計算峰會」上,中國聯通大數據平台公布了大數據將在2017年達到6000個節點、220PB。現在,中國聯通正在努力打造全集團一體化運營銷售體系及大數據產品的開發體系。
聯通信息化事業部副總經理范濟安表示:未來,在中國這個超大規模的大數據市場,必定會培育出一批優秀的大數據雲計算企業,在數據獲取、存儲、挖掘、分析、應用和運營方面會創造出新的技術、新的產品和新的模式。
中國電信
展望2017年,中國電信將通過4G網絡、物聯網(NB-IoT)的建設,強化智能連接基礎能力,為促進產業規模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4G
中國電信計劃2017年4G基站總數建設達115萬個,建成基於800MHz頻率的全球首張低頻4G網絡,與現有網絡實現高低頻協同覆蓋並支持高品質的VoLTE業務。
深化混改、構建智慧生態圈
2017年,中國電信將與產業鏈共創「智能連接、智慧家庭、網際網路金融、物聯網、新興ICT」五大業務生態圈,構建智慧家庭生態。
在智能連接生態圈方面,中國電信將重點強化智能連接,進一步促進產業合作,擴大規模。
在智慧家庭生態圈方面,中國電信將重點打造連接樞紐,營造開放生態,2017年實現天翼高清用戶9000萬戶,2018年過億戶。
在網際網路金融生態圈方面,提升產品感知,協同做大規模。
在物聯網生態圈方面,中國電信將基於800M重耕以及物聯網(NB-IoT)網絡的覆蓋,強化網絡能力,建設全網集約雲平台和虛擬移動核心網(vEPC),實現一點接入全網服務。
在新型ICT生態圈方面,將突出雲網融合優勢,與合作夥伴協同助力產業升級。
分析2017年中國移動通信發展規劃,物聯網的時代已經來臨。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三大運營商需要在創新、突破、跨越鴻溝等問題上,迅速跟上時代發展步伐,找到屬於自己發展的更堅實務實的道路,才能真正作坐穩三大運營商的交椅。
【中國報告大廳訊】根據中國報告大廳對2024年1-5月全國移動通信業務收入進行監測統計顯示:2024年5月全國移動通信業務收入1463.2億元,同比增長2.4%,2024年1-5月全國移動通信業務收入為7387.2億元,累計增長3.7%。
2024年1-5月全國移動通信業務收入分月數據
時間 | 當期值(億元) | 累計值(億元) | 同比增長(%) | 累計增長(%) |
---|---|---|---|---|
2024年1月 | 115.35 | 115.35 | 36.34 | 36.34 |
2024年2月 | 1461.27 | 2922.61 | 4.32 | 4.29 |
2024年3月 | 1514.71 | 4437.32 | 4.78 | 4.46 |
2024年4月 | 1486.65 | 5923.96 | 2.61 | 3.99 |
2024年5月 | 1463.2 | 7387.2 | 2.4 | 3.7 |
移動通信業務收入月度數據
附表:
2024年1月全國移動通信業務收入為115.35億元,累計值為115.35億元,同比增長36.34%,累計增長36.34%。
2024年2月全國移動通信業務收入為1461.27億元,累計值為2922.61億元,同比增長4.32%,累計增長4.29%。
2024年3月全國移動通信業務收入為1514.71億元,累計值為4437.32億元,同比增長4.78%,累計增長4.46%。
2024年4月全國移動通信業務收入為1486.65億元,累計值為5923.96億元,同比增長2.61%,累計增長3.99%。
2024年5月全國移動通信業務收入為1463.2億元,累計值為7387.2億元,同比增長2.4%,累計增長3.7%。
以上就是2024年1-5月全國移動通信業務收入統計,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及中國報告大廳數據中心整理髮布,僅供參考。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中國移動通信業務2022年盈利達到8900億元左右,移動通信傳統行業邊界將逐漸淡化。當下,移動通信是實現未來理想的個人通信服務的必由之路,未來我國將建立完善的、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通信公從網、專用網、衛星移集群通信系統動通信網。以下對移動通信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2020年,我國移動通信總基站已達931萬個,數字經濟市場規模已達39.2萬億元,工業網際網路市場規模達9164.8億元,物聯網市場規模達1.7萬億元,人工智慧市場規模達3031億元。2022-2027年中國移動通信增值業務行業發展研究與「十四五」企業投資分析報告指出,截止2021年9月末,三大運營商移動用戶數達到16.41億戶,移動通信基站用戶數達到6.24億戶,5G套餐用戶滲透率達到38.0%。中國電信、中國聯通Q3分別淨增移動用戶數717萬、510萬戶,Q3分別淨增5G套餐用戶數2,439萬、2,362萬戶。
移動通信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嚴格的節能減排對移動通信終端產品行業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另外還有來自通貨膨脹、人民幣升值、人力資源成本上升等等因素的影響;從企業內部來講,產業鏈各環節競爭、技術工藝升級、出口市場逐步萎縮、產品銷售市場日益複雜等問題,都是企業決策者所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現從交互干擾控制技術、多用戶識別技術和自愈和性網絡技術三大技術來分析移動通信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在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中,交互干擾控制技術發揮的作用非常大,其數據傳輸的效率非常高,而且數據在傳輸的過程中具有很強的穩定性。交互干擾控制技術可以採用相同的標準,防止在通信的過程中設備之間產生任何的干擾問題,通過交互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對各類干擾進行控制,在設備進行信號傳輸的過程中,信息之間傳遞的干擾性降低,從而使通信信號可以穩定的傳輸,信號傳輸的過程中質量會非常高。在移動通信市場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對通信的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運用中,應該合理的運用交互干擾這項技術,在不斷的研究中,實現技術的不斷升級,從而可以起到良好的抗干擾能力。
如今,移動通信市場在不斷的擴大,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在為用戶提供方便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所以,識別技術的採用非常的關鍵。很多用戶同時進行訪問的過程中,就會產生一定的信號干擾問題,信號傳輸的速度也會降低,這對信號高質量的傳輸產生的影響非常大。所以,採用多用戶識別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基站的內容擴大,大量的信息可以供用戶使用,並且信息傳輸的範圍也不斷的擴大,有效防止通信設施被重複的建設,移動通信設施在建設的過程中,其成本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信號傳輸的效果可以得到保障,避免信號在傳輸的過程中產生各類問題。
通常情況下,為了完善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通信效果,一般會採用智能處理器等設備,這些設備可以對故障進行排查,而且可以有效的進行故障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在系統使用的過程中,可以採用自癒合網絡技術,在系統中設置問答的方式,當系統出現錯誤後,系統可以自行的分析,並且提出解決的方案。在自愈和性網絡技術的應用中,可以對系統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糾正,提高網絡傳輸的穩定性。
當下,技術的改革創新對於我國移動通信行業的挑戰並不僅僅來自於技術直接應用。2022年整個移動通信行業致力於加速解決移動網際網路覆蓋和使用差距,以及數字技能、手機負擔能力等方面問題。此外,不少移動通信企業還致力於通過技術手段推動多元化和包容性。
以上就是移動通信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分析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