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上午,國家醫保局正式掛牌。根據國務院改革方案,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職責,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職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管理職責,民政部的醫療救助職責整合,組建國家醫療保障局,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
將3種基本醫保統一到一個部門管理,業界期盼已久。專家普遍認為,這將有利於促進公平,讓每個人都在同一制度下享受保障。
我國衛生總費用已超過4萬億元,而且還在不斷增長,醫保支付壓力巨大。減少資金浪費,醫保管理需要不斷提高使用效率。專家認為,統一管理醫保制度,有利於發揮醫保對醫療行為的監管作用,從而遏制大處方、大檢查等過度醫療現象,減少醫保資金的花費,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
業內人士認為,組建醫保局將消除資源分割格局,使醫療保險基金使用效率得到提升,統一的信息系統將大幅度降低制度運行成本。另外,醫保局作為參保人唯一的代理人,在控制醫療費用方面更具話語權。
北大醫學部主任助理吳明表示,醫保局的設立有利於「三醫」聯動,推動公立醫院轉變運行機制,從而更有效實現醫改目標,讓老百姓從中受益。她說,以往一個文件的出台和工作落實,需要相關職能部門達成共識、相互協調,當出現各部門目標、工作重點和對問題的認識不完全一致時,容易出現效率低下、部分改革措施不能夠完全落地等狀況。「三保」以及醫療服務價格等職能統一到一個部門管理,減少了溝通協調成本,「三醫」之間的聯動更加順暢。
醫保局此次還整合國家發改委的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管理職責,其目的在於解決醫藥流通環節的積弊,促進醫療服務規範化。可以預期,未來醫保在藥品、醫療服務定價的主導權,將對嚴格控制醫療機構不合理的醫療費用支出發揮重大作用。
對大病患者、需救助的特殊人群來說,保障力度將加大。朱銘來說,目前各地的城鄉居民的基本保險和大病保險政策由人社部門制定,籌資中70%—80%為國家財政補助。而醫療救助的任務由民政部門負責,救助基金也由財政支付。儘管資金來源相似,但使用規模不同,保險屬於普惠形式保障,而救助針對低保和貧困人口屬於特惠形式保障,這造成保險資金使用過於寬泛,而救助資金力度又明顯不足。此次醫保局同時整合了醫療救助職能,有利於對保障政策統籌安排,對因病致貧的界定與補償方式建立統一標準,及時核查評估,從而有效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打好脫貧攻堅戰。
業內人士認為,醫保管理部門的統一,對醫藥價格與醫療行為實現更加有效的直接管治,現實中存在的過度醫療、重複檢驗、大處方乃至醫患合謀侵蝕醫保基金的現象將得到有效遏制。同時,可以為患者異地就醫的結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更加有力地督促醫療機構提高服務質量。
隨著科技、醫療、經濟、人文等方面的變遷,造成了現代人工作緊張,隨之相伴的是生活無規律、消耗過度、運動量不足,許多文明病於是乘虛而入,且治癒難度越來越大。新近出版的《國際保健》雜誌發表了有關部門對全球健康及醫療狀況的評級,日本在最健康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5位,中國台灣列第14位,中國大陸列第20位。
2018-2023年中國商業醫療保險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表明,東南亞國家的醫療健康問題備受關注,醫療方面的開支將大幅度增加。中國1992年人均住院費用才737.9元,到1996年已達2189.60元,年均增長31.25%.廣州市在1994-1996年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醫療費分別占在職職工工資總額的14.19%、16.18%和19.60%,1997年1-9月份比上年同期增長43.2%.都市生活的繁忙、醫療服務費用的昂貴、福利制度的薄弱和社會保險體系的局限,都需要有商業醫療保險來作為社會醫保險的補充,以彌補社會醫療保險保障的給付不足,擴大保險金額和社會醫療保險的保障範圍,滿足國家規定的基本醫療保險之外的醫療需求。所以說,醫療保障社會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商業醫療保險將會在社會各階層日漸得到重視。
醫療保險是根據立法規定,通過強制性社會保險原則,由國家、單位(僱主)和個人共同繳納保險費,把具有不同醫療需求群體的資金集中起來,進行再分配,即集資建立起來的醫療保險基金,當個人因疾病接受醫療服務時,由社會醫療保險機構提供醫療保險費用補償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以下對我國醫療保險現狀分析:
2017年4月19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游鈞在2017年金磚國家就業工作組第一次會議上表示,近年來,我國以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為目標,深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社會保險覆蓋範圍持續擴大,其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8.9億人,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人,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
另從人社部公布的《2014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報》顯示,截至當年年末,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5974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674萬人。
據公報,2014年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2829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853萬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3145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821萬人。
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中,參保職工21041萬人,參保退休人員7255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增加540萬人和313萬人。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農民工人數為522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11萬人。
公報稱,2014全年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總收入9687億元,支出813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7.4%和19.6%。年末城鎮基本醫療統籌基金累計結存6732億元(含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累計結存1195億元),個人帳戶積累3913億元。
醫療保險從保險組織實施的主體來分,可分為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社會醫療保險由政府主辦,依照有關法律規定由參保者個人、單位、政府財政分別按一定比例共同籌集資金,對參保人患病引起的醫療費進行補償。而商業醫療保險則是由商業保險公司主辦,為補償保險人因病發生的費用和損失的一類保險業務,參保人自願參加並繳納保費。
在商業保險方面,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9266.17億元,同比增長10.01%;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1692.81億元,同比增長36.78%。
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8724.50億元,同比增長9.12%;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7442.22億元,同比增長31.72%;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4042.50億元,同比增長67.71%;意外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749.89億元,同比增長17.99%。
產險業務中,交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699.58億元,同比增長8.19%;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為417.71億元,同比增長11.42%。另外,壽險公司未計入保險合同核算的保戶投資款和獨立帳戶本年新增交費12799.13億元,同比增長53.86%。
分析我國醫療保險現狀,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醫療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參保率穩中有升。在參保人群接近全民、擴面空間縮窄的情況下,各地重點針對困難人群和「制度夾縫」人群加大工作力度,著力解決漏保問題。如,山東省、廣西自治區將省直機關事業單位全部納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貴州省調整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繳費基數,促進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重慶市、貴州省遵義市、福建省尤溪縣、邵武市等地開展全民登記參保試點,逐步完善參保長效機制。基本醫療保險的擴面工作已進入常態化,各地主要在織密「網眼」上下功夫,擴面新舉措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在鞏固基本面的基礎上,提高了參保率。
《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4)》顯示,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結存持續增加。2014年,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累計結存5537億元,比上年增加731億元,增長15.2%,比2009年增加2876億元,年平均增長15.8%。
據保險行業分析及市場研究報告顯示,相比之下,基金的支出增速更快。2014年,基金支出6697億元(統籌基金支出4160億元,個人帳戶支出2537億元),比上年增加867億元,增長14.9%,高於收入增幅1.1個百分點,比2009年增加4067億元,年均增長20.6%。
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此前曾表示,從2013年的情況來看,全國有225個統籌地區的城鎮職工醫保資金出現收不抵支,占全國城鎮職工統籌地區的32%,其中22個統籌地區將歷年累計結存全部花完。在城鎮居民醫保方面,2013年全國有108個統籌地區出現收不抵支,醫保資金已經不堪重負,而且現在各項醫療保險基金支出增長率均超過收入增長率。
按照制度設計,統籌醫保基金結存需保證6至9個月的支付需求,若偏離這一「紅線」,過多或是過少都會出現問題。醫療保險基金結存過多在2009年之前曾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2007年,統籌基金的結存率高達34.8%,平均結存達21.5個月,其中累計結存最多的廣東達到56.2個月。
記者根據公開數據初步統計發現,如果按照統籌基金與個人帳戶支出比例8:5的比例測算,2014年,有三個省市在達到這一制度設計目標時可能存在困難。2014年,天津市基金支出185億元,但統籌基金累積結存只有2億元;湖北省基金支出217億元,統籌基金累計結存79億元;貴州省基金支出87億元,統籌基金累計結存僅23億元。此外,重慶市基金支出156元,統籌基金結存為69億元,也正接近「紅線」。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於保榮認為,醫保基金目前總體還是結餘的,但這種結餘一是歷史上沉澱下來的, 二是全國總體的數據,具體到當期和某個地區,不一定有結餘。
隨著參保人口結構變化,基金的可持續性將進一步受到影響。華中科技大學此前發布的《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報告2014》預測,2017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將出現當期收不抵支的現象,到2024年將出現基金累計結餘虧空7353億元的嚴重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