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飲料包裝行業的存在一些問題
1、飲料包裝企業規模參差
我國飲料包裝企業的規模參差不齊,生產質量得不到有效的監控,市場競爭無序化明顯,導致了整個行業利潤的持續下滑。規模大、集團化的企業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與江浙地區,造成南北分布不均的「南強北弱」態勢。目前,國內飲料包裝企業以進口日、韓生產的設備為主,國產機械由於投資規模和技術水平的限制,只能處於輔助地位,多數以中小企業為主要銷售對象。企業生產環境同樣不容樂觀,除了一二十家知名的企業建有GMP車間和廢水、廢氣處理設施以外,大部分企業生產車間配套不完善。同時伴隨著國內包裝企業的快速發展,上游原材料生產企業得到了充分拓展。
國內飲料包裝企業的技術工藝和整體管理水平都落後於快速發展的食品包裝行業,競爭加劇、標準提高、原料提價,大幅壓縮的利潤使得企業在外部壓力下暴露管理弊端,如何有效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內部損耗和費用開支,以提高市場綜合競爭力,成為了飲料包裝企業經營者急需考慮的問題。
2、飲料包裝面臨微利時代
飲料包裝作為飲料市場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飲料走勢持續見漲的形勢下,貌似前景看好,但受到飲料市場價格戰的影響,包括國際知名品牌在內的飲料企業對包裝成本控制的近乎苛刻,使國內的飲料包裝生產商幾乎無利潤可言。同時受到上游產業(原材料)、同行業競爭以及下游企業(客戶)三個層面的利潤擠壓,包裝行業微利時代的嚴峻考驗,經濟實力薄弱的企業將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包裝企業之間也將
通過兼併重組的方式擴大產業規模,提高整體競爭力。如成都寶柏的成立,連雲港中金、佛塑集團在四川建廠,江蘇雙良建設雙良工業園,紫江產業園區的建立等實例,證實了行業兼併重組時代的到來。與此同時,技術型銷售方式和功能性包裝材料都是行業熱點,值得企業關注。
銀聯信分析:
銀聯信分析師對飲料包裝行業未來的發展態勢還是很樂觀,主要是因為:一是飲料行業的發展推動包裝行業的技術進步。未來的飲料包裝市場中,耗用原料少、成本低、攜帶方便等獨特的優點決定了飲料包裝必須在技術上不斷推陳出新,才能緊隨飲料發展的步伐,慣用易拉罐或玻璃作為包裝材質的啤酒、紅酒、白酒、咖啡、蜂蜜以及碳酸飲料等飲料,隨著功能性薄膜的不斷完善,塑料軟包裝替換瓶裝容器而受到廣泛使用是必然的趨勢。包裝材料和生產工藝的綠色化,標誌著無溶劑複合和擠出複合的多層共擠功能性薄膜將在飲料包裝上得到更多的應用;二、產品包裝要求差異化。「更多樣的產品,要求更有差異化的包裝」已經成為了飲料行業發展的趨勢,飲料包裝機械技術的發展將成為這一趨勢最終的推動力量。未來3-5年的飲料市場在發展現有的果汁、茶類、瓶裝飲用水、功能性飲料,以及碳酸飲料等產品的同時,將會向低糖或無糖飲料,以及純天然、含乳類等健康性飲料方向發展。產品的發展趨勢將進一步推動包裝差異化的發展,例如PET無菌冷灌裝包裝、HDPE(中間有阻隔層)奶類包裝,以及無菌紙盒包裝等。飲料產品開發的多樣性將最終推動飲料包裝材料和結構的創新;三、加強技術研發力度是飲料包裝行業持續發展的基礎進入2000年後,隨著中國飲料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國內飲料設備廠商將進一步加強自身設備的技術研發力度,並開始從事高端飲料包裝技術的開發應用。目前,國內設備供應商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並在價格及售後服務上具備了很強的競爭實力。國內一些飲料設備生產廠商如廣州達意隆、樂惠企業、廣輕、南輕、新美星等在提供低、中速(18000BPH-24000BPH)的飲料包裝線上凸現其潛力和優勢。其主要表現在非常有競爭力的整線價格、良好的本土技術支持和售後服務、相對較低的設備維護和備件價格等方面。可以說,正是飲料企業的這一需求,促進了飲料企業和飲料包裝企業的共同發展和進步。
達意隆與它首個飲料代加工業務參股子公司的緣分即將走到盡頭。
9月15日,達意隆發布股權轉讓公告,稱為提升公司流動性資金的靈活性,擬將其持有的參股子公司廣州華新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新達公司)40%的股權對外轉讓,股權轉讓價格為6000萬元。記者了解到,2013年8月,達意隆與廣州華新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成立華新達公司,其中,達意隆以自有資金投入8000萬元,占註冊資本的40%%。但成立兩年來,華新達公司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無奈之下,只能壯士斷腕,拋售子公司。
據飲料包裝機械行業動態及投資商機研究報告顯示,飲料包裝行業雖受大環境影響,但行業前景依然明朗,國內飲料包裝企業還需加強創新意識。
轉讓子公司有利於回流現金
華新達公司主要從事飲料代加工業務,9月15日,達意隆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將所持有的參股子公司華新達40%的股權轉讓給自然人馮耀良或其控制的法人、或其指定的第三方法人。據了解,馮耀良為華新達公司控股股東廣州華新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新集團)法定代表人,其與華新控股實際控制人馮翰新為父子關係。
在兩年前的投資公告中,達意隆表示,華新達主要從事飲料代加工業務投資,由於飲料代加工業務自身的特性,存在投產時間較長,前期訂單、產量不穩定,前期生產費用較高、毛利率不穩定等特點。
對於此次股權轉讓,達意隆表示,通過股權轉讓,有利於公司回流現金,為公司業務發展提供流動性資金支持。記者從達意隆董秘辦了解到,公司目前正專注發展其傳統優勢業務。
雖然轉讓了旗下子公司的股權,不過達意隆方面在公告中還表示,依然看好飲料代加工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
旗下3家飲料代工公司虧損
記者注意到,華新達公司成立2年來一直發展不順,2014年,華新達公司營業收入約為2.2億元,淨利潤約虧損5216萬元;2015年1月~7月,華新達公司營業收入約為3.1億元,淨利潤僅為156.64萬元。
華新達公司的虧損給達意隆帶來的影響不小,達意隆在2014年年報中披露,2014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僅1324萬,同比下降35.09%,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華新達公司出現較大虧損。
達意隆在股權轉讓公告中表示,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多家知名飲料企業今年的銷量和產量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除參股子公司華新達外,公司目前有四家全資子公司從事飲料代加工業務,為平衡和控制經營風險,公司對代加工業務規模適當進行收縮。
記者從達意隆董秘辦了解到,其從事飲料代加工業務的全資子公司分別為深圳達意隆、合肥達意隆、新疆寶隆、東莞寶隆。
據達意隆2015年半年報披露,這4家從事飲料代加工業務的子公司中,有3家出現虧損。其中,深圳達意隆虧損約101萬元,合肥達意隆虧損約112萬元,東莞寶隆虧損約354萬元。「2015年的經濟大環境對公司的影響相當大,我們的上下游都有訂單、付款延遲的情況。」達意隆董秘辦一工作人員表示。
熊維煊告訴記者,受經濟大環境影響,飲料包裝行業目前不太景氣,但前景依舊明朗,「飲料,包括乳品等,是生活必需品,市場是有這方面的需求的。」
熊維煊表示,目前國內包裝企業在包裝形式、設計等各個方面與國外企業仍有差距,「像國外,針對老人和小孩,食品的包裝在功能方面是不同的。包裝是一種文化,我們(國內)企業在安全、創意、外觀設計、功能方面都應該加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