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紡織報告 >> 運動服裝 >> 2025年運動服裝精選報告報告

精選報告

運動服裝行業已過滯漲期與衰退期 未來將成5大格局

  在全民健身的熱潮下,消費者越來越青睞專業化的運動裝備。運動服裝行業作也在此的推動下引來了新的「成長期」。

  運動服裝行業已經安全度過滯漲期與衰退期 未來將持續回暖

  據悉,運動服裝這一大眾化市場,從經濟學角度講,它的發展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按索洛的『五階段論』:成長期、起飛期、繁榮期、滯漲期、衰退期。

  目前,運動服裝行業已經度過了2011-2013年的滯漲期與衰退期,2014-2015年是重新恢復的階段,接下去運動鞋服又會進入到一個新的繁榮期的循環當中。加上政策及市場利好時刻刺激著消費市場的信心,未來2-3年,這個行業一定是持續回暖。

  而對品牌來說,就是要抓住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契機,加快發展步伐。」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新聞傳播負責人,體育用品行業資深媒體人崔衎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

  「全民健身熱潮下,消費者越來越青睞專業化運動裝備。特步、361°等品牌都捕捉到市場信息變化,他們需要培養一批忠實的偏專業類的消費群體。因而品牌逐步回歸專業化,尤其是特步打出了『愛跑步,愛特步』的廣告語,就是意味著往專業化方面的調整;一直走專業化路線的匹克,側重精耕籃球市場。而籃球領域又是『兵家必爭之地』,受到的擠壓是顯而易見的。」馬崗說道。

  對於體育用品商家而言,「網際網路+」趨勢越來越受關注,智能穿戴設備便是這一趨勢下很重要的一大產物。馬崗認為,2016年關於智能穿戴設備,品牌商們會推得更瘋狂些,出現收購案例,他預測,李寧、安踏等品牌都很可能會收購或者入股一些智能設備廠商,據說安踏已經籌備這方面的工作。\

  運動服裝行業未來競爭格局

  1、二三線品牌將面臨較大壓力

  未來市場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市場需求在變化,消費升級往上走,客戶將更加看重科技功能性和性價比高的產品;處於二三線位置的運動品牌將面臨雙向夾擊,生存壓力會越來越大。

  2、設計包裝理念領先的品牌更有生存空間

  依照消費趨勢,除了具備高實用價值的品牌,還有一類品牌會有發展前景,即設計包裝理念領先的品牌。好的設計包裝,能讓目標群體產生15%-30%的購買決策。

  3、足球市場發展向好,品牌商可迎合趨勢但不可冒進

  足球整體趨勢向好,但市場需要一個漸進式的培育過程,尤其是配套的包括場地設施、教練團隊、賽事機制等都要跟上。企業也要逐步推進項目發展,而不是一味冒進和追求速度。比如,去年不少球類企業製造足球的訂單比往年大幅增長,但很多品牌高估了市場消化能力,早早囤積儲備足球產品,結果年底很多經銷商庫存積壓。

  4、多品牌運營仍是主旋律,收購是很重要的方式

  從安踏連發的三大收購來看,多品牌運營仍是主旋律,且2016年國內幾大運動品牌都有收購新牌的動向。通過不斷收購某品類的前列品牌,以搶占新市場。據了解,現階段申冬奧成功帶熱推動冰雪項目發展,作為小眾市場,冰雪戶外等細分的品牌,未來幾年註定要被一些試圖發力冰雪市場的綜合性品牌收購。

  5、全渠道融合發展加速,品牌強化線下體驗元素

  當下,運動鞋服品牌整體開店數量大幅度縮減,但店鋪功能從以往的銷售載體轉變為增進消費互動體驗的有趣場景,通過場景布置,具備了體驗、社交的作用,成為綜合性服務平台。未來品牌商將加快全渠道融合發展,使得消費者在任何渠道都能看到品牌的產品,聯繫到品牌的服務。

2017年中國運動服裝行業前景分析

  隨著人們健身意識的不斷增強,我國體育行業將不斷爆發,迎來全新的發展機會,而其細分行業運動服似乎也迎來了新曙光,2017年中國運動服裝行業前景分析詳情如下。

  如果沒有運動裝的話,2016年的全球服裝市場會更糟糕。根據最新數據:鑑於動盪的政治經濟局勢,2016全球服裝銷售額同比增長3.8%至1.67萬億美元,這是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該市場最低的增速,低於2015年4.5%的增長率。全球運動裝連續三年保持7%的快速增長,為整體服裝市場的增長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不過,這裡說的運動裝不完全是那些只能在體育館裡和跑道上穿穿的衣服、鞋子,還包含了運動休閒品類。

2017年中國運動服裝行業前景分析

  外國運動服裝企業經營現狀

  如今新的消費群體已經興起,在社交媒體的助力下,各大運動服廠商的經營業績卻天差地別。例如走時尚潮流路線的彪馬完美實現逆襲;而曾經把阿迪達斯秒成渣的安德瑪卻輝煌不再。這其中的緣由,值得經營者深思。

  近年來,安德瑪所代表的定位高端、聚焦細分市場的專業運動服品牌崛起,一時間也成了「網紅」。甚至藉助這一部分小眾市場,安德瑪在2014年超過阿迪達斯,更成為了全美第二大運動品牌。

  但是就是這樣一家公司,在2016年第四季度里的卻呈現出有史以來最差的業績。期間安德瑪實現收入同比增長11%,要知道這家廠商在過去26個季度,其銷售增幅一直保持在20%以上。如今安德瑪告別高增長,是不是就意味著市場的風向變了?高端人群不能成為廠商的利潤支柱了?

  同期,日本老牌運動服品牌美津濃的業績也出現了大幅衰退,其2016年前三個季度銷售業績淨利潤下滑超過94.6%。

  而作為另一個廠商彪馬,卻因為走時尚路線,爬出了業績衰退的泥潭。該品牌在2014年邀請女明星蕾哈娜作為女裝創意總監,其推出的時尚系列大賣,2016年運動服銷售規模達到3.666億歐元。

  很顯然,產品外觀設計上的時尚度,是影響運動服裝銷量的主要原因。而功能性,只是運動服最基本的一個要素,在當下消費升級、消費者個性化需求逐漸凸顯的態勢下,廠商需要緊跟時代潮流才能占領市場。

  近年來全球運動服銷量一直上漲,而且未來幾年內都會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預計到2020年會達到4000億美元。

  中國運動服裝行業前景分析

  中國運動服裝在農曆新年銷售穩健,預計運動品牌李寧在2017年1-2月份的同店銷售都會溫和增長,但增幅就會較上季為慢,主要受到去年12月推廣產生的同系競爭影響,不過估計2016年四季度的強勁增長,可以延續至2017年,預計李寧線下商店1月份同店銷售增長約10%。

  記者此間在採訪中了解到,業內認為,隨著李寧集團在管理、運營和產品供應方面持續進行內部改善,加上運動服裝需求可持續增長,李寧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預計未來淨利潤將繼續增長。

  2016-2018年,中國運動服裝市場預計每年增長幅度將達到8-10%,特別是隨著中產階級增長和收入提升,中國人越發注重改變生活方式和健康意識,業務增長主要受到政府政策和消費者對運動服裝產品需求上升所驅動。加上市場持續整合,相信如同李寧這樣的領先運動服零售商,將是這長期催化劑的主要受益者。

  中國在實施了36年獨生子女政策之後全面放開二胎,這預計也將推動運動服裝市場的增長,美國上市的安德瑪和加拿大的露露檸檬也在準備挖掘其中的商機。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運動服裝產業市場運行暨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預測,長遠來看,隨著中產階級收入上漲,而中國人越發注重改變自身生活方式,消費者對運動服裝產品的需求將會持續上升。

  2017年我國服裝行業仍然難言樂觀,但是隨著體育運動賽事的興起及健身意識的不斷深入,我國運動服裝行業前景還是十分可觀。

運動服裝銷售穩健 1月份李寧線下銷售或增長約10%

  中國運動服裝在農曆新年銷售穩健,預計運動品牌李寧在2017年1-2月份的同店銷售都會溫和增長,但增幅就會較上季為慢,主要受到去年12月推廣產生的同系競爭影響,不過估計2016年四季度的強勁增長,可以延續至2017年,預計李寧線下商店1月份同店銷售增長約10%。

  記者此間在採訪中了解到,業內認為,隨著李寧集團在管理、運營和產品供應方面持續進行內部改善,加上運動服裝需求可持續增長,李寧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預計未來淨利潤將繼續增長。

運動服裝銷售穩健 1月份李寧線下銷售或增長約10%

  招商證券分析師麥耀銓表示,李寧是中國領先的運動服裝品牌之一,由於其內部成本控制以及過去幾年的戰略調整終於取得成果,預計2016年盈利會出現好轉,鑑於基數較低,2016-18複合年增長率達到87%,遠高於行業平均的12%。

  由於李寧的經常性淨利潤率低於同業3%,而行業平均水平約為17%,預計李寧的經常性淨利潤率將從2016年的3%大幅上升至2018年的9%,因此其經常性利潤增長將因運營去槓桿化而勝過同業。

  麥耀銓談到,2016-2018年,中國運動服裝市場預計每年增長幅度將達到8-10%,特別是隨著中產階級增長和收入提升,中國人越發注重改變生活方式和健康意識,業務增長主要受到政府政策和消費者對運動服裝產品需求上升所驅動。更多相關運動服裝數據分析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運動服裝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個性定製報告需求

個性定製

小提示:勾選提交定製
勾選要了解的運動服裝報告定製需求 X
可研報告

運動服裝相關排行

運動服裝精選報告報告欄目為您提供運動服裝精選報告、運動服裝精選報告報告,您可以點擊免費查看具體運動服裝精選報告報告摘要及目錄,感謝您查看中國報告大廳運動服裝精選報告報告欄目。中國報告大廳有著十年的行業分析及市場研究經驗,買報告上報告大廳。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