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國內運營商持續優化市場,運營商受益成本壓小有所減少,國內外特別的經濟大勢之下,運營商第一季度開局備受關注。良好業績背後,直接面向數字經濟的產業數位化業務功不可沒,已經成為運營商一季度業績增長的強勁引擎。
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披露了一季報,至此,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一季報已全部披露完畢。據記者粗略計算,2022年一季度,三大運營商共計實現營業收入4348.98億元,實現淨利潤348.54億元。以2022年一季度共計90天計算,三大運營商一季度日均實現營業收入48.32億元、淨利潤3.87億元。
具體來看,中國移動2022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273億元,同比增長14.6%;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為1938億元,同比增長9.1%;其他業務收入為335億元,同比增長61.6%。同期,公司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56億元,同比增長6.5%。
中國電信披露的公告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為1185.7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1.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72.2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2.1%。
中國聯通一季度公司營收、利潤均實現上市以來同期最高水平。中國聯通營業收入達到890.22億元,比去年同期提升8.2%,主營業務收入達到811.97億元,比去年同期提升9.8%;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達到20.31億元,比去年同期上升20.0%。
2022年一季度,三大運營商5G套餐用戶滲透持續加碼。根據三大運營商披露的一季報數據計算,三大運營商5G套餐用戶共計8.49億戶。
截至2022年3月31日,中國移動移動客戶總數約9.67億戶,其中5G套餐客戶總數達到4.67億戶,5G網絡客戶總數達到2.33億戶,客戶結構持續優化。中國電信移動用戶淨增711萬戶,達到約3.80億戶,5G套餐用戶淨增2295萬戶,達到約2.11億戶,滲透率達到55.5%,移動用戶ARPU為45.1元。中國聯通「大聯接」用戶規模再創新高,累計達到7.79億戶。公司5G套餐用戶達到1.71億戶,推動公司移動主營業務收入實現419.86億元,同比提升2.2%。
能讓三家都實現營收、利潤雙雙大幅增長,肯定也是有原因的。仔細研究三家的Q1季財報數據後發現,數位化轉型釋放的紅利可能就是讓三大運營商都營收、利潤雙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一季度里,移動的DICT (大數據、信息化)業務收入為237億元,同比增長50.9%;電信的產業數位化業務收入達294.14億元,同比增長23.2%。
而按聯通Q1財報中涉及數位化業務的數據來看,也均是都在增長。其「大聯接」方面,物聯網業務收入達21.21億元,同比增幅40.7%。「大計算」方面,實現收入91.2億元,同比提升114%;IDC收入62.31億元,同比提升 14.5%;「大數據」方面,實現收入9.72億元,同比提升54.1%。
2017-2022年運營商市場行情監測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從這些數據中已經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在傳統業務逐漸下滑的趨勢下,如今數位化產業的業務收入已在三大運營商的總體收入比例中逐漸變大。三大運營商的業務收入結構,正在從依賴C端業務轉向到B端和C端同步增長。而這大概也就是近些年來三大運營商一直提到的轉型升級帶來的成果。
如今,社會、經濟的數位化轉型進程正在加速發展當中,市場整體規模也將會變得越來越大。這對於「有網、有技術、還有人」的運營商來說就是個天然的機會。
可以預見,在今後5G和千兆光網的帶動下,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專網通信、工業網際網路、網聯車以及遠程辦公、雲遊戲、元宇宙等等基於數位化轉型而來的領域都將會有更多發展空間和賺錢機遇。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在三大運營商的營收和利潤結構中面向政企的B端業務收入則會成為主體;而面向個人用戶的C端業務就將成為輔助。屆時,三大運營商的轉型升級就應該說是取得成功了。
2020年前三季度,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0228億元,同比增長3.2%。2020年推動降低企業電信資費對電信運營商的政企業務將帶來直接的壓力。以下對運營商行業現狀分析。
過去五年行業的失落,主要是由於三大運營商過度競爭帶來的價格戰所致。梳理了過去五年政策,可以看到,僅2018年和2020年有明確的流量資費降價要求,且降幅要求分別為30%與20%,降幅溫和。而2015-2020年流量價格複合降幅達到51%,三大運營商過度競爭帶來的價格戰,使得流量單價懸崖式下降,行業生態急劇向下。
三大運營商價格戰烈度遠超提速降費要求
電信運營商是指提供固定電話、行動電話和網際網路接入的通信服務公司 。中國四大電信運營商分別是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並且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是全球第.一大的移動運營商。2016年3月7日,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向工信部提交了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申請材料,申請在全國範圍內經營網際網路國內數據傳送業務、國內通信設施服務業務。
運營商行業現狀分析,2020年6月中國移動、聯通和電信運營商的移動用戶總數為9.47億、3.1億和3.43億,市場份額為59.20%、19.3%和21.50%;新增4G用戶數為7.6億、2.6億和3.43億,市場份額為59.50%、68.20%和-27.70%;新增寬帶用戶數為1.97億、8588萬和1.54億,市場份額為63.10%、11.00%和25.90%。
運營商行業現狀分析,固定通信業務收入較快增長,2020年前三季度,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實現固定通信業務收入3494億元,同比增長11.5%,占電信業務收入的比重為34.2%;移動通信業務收入降幅收窄,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移動通信業務收入6734億元,同比下降0.6%,占電信業務收入的比重為65.8%。
寬帶用戶數方面,中國移動寬帶用戶數繼續著高歌猛進的發展勢頭,運營商行業現狀分析,2019年上半年淨增1831萬戶,是電信新增用戶439萬戶的4倍,更是聯通253.3萬戶的7倍,中國移動1.75億戶的總用戶數也超過了中國電信1.5018億戶的有線寬帶總數。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通信行業技術的日益成熟,我國對通信網絡建設的需求不斷增強。在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作為我國信息化建設的先導主體,國內電信運營商積極推進寬帶網絡的建設,近年來逐漸加大了資本支出的力度,直接帶動通信設備製造行業的快速增長。
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2015年財報悉數出爐,國內三大運營商指的是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不管是從通訊或者是地面網絡角度去看這三家都是規模最大實力最雄厚的。三大運營商2015年運營情況分析詳情如下。
隨著中國電信公布年報,三大運營商2015年的成績單交齊。綜合來看,三大電信運營商去年合計共賺約1391億元,算下來日均3.8億元,吸金能力跟2014年基本持平。引人關注的是,2015年三大運營商的數據流量收入飛漲,收入結構悄然生變。
從淨利潤看,中國移動以1085億元遙遙領先,遠高於中國電信的200.54億元和中國聯通的105.6億元。但就同比增速來看,中國電信增幅逾一成,中國移動略微下滑,中國聯通降幅最大——同比下降12.4%。但如果扣除三家公司向鐵塔公司出售鐵塔的收入,三大運營商淨利都是下降的。
在用戶增長趨於飽和、競爭持續加劇以及提速降費政策等共同作用下,移動通信行業已呈現出增長乏力的現象。尤其是中國聯通移動業務面臨嚴峻挑戰,這一年該公司流失了1426萬手機用戶。
引人關注的是,剛剛過去的這一年,三家運營商的數據流量都在飛速增長,在收入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更多最新電信運營商行業分析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電信運營商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
其中,中國移動數據業務收入規模首次超過語音業務,占通信服務收入比達52.0%。2015年中國移動4G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4G客戶 DOU(每個客戶月均流量消費額)達748MB,4G流量占移動數據流量的比例也由2014年的44%提升到81%,4G對流量增長產生強大的帶動作用。這一年中國移動的移動數據流量較上年增長143.7%,手機上網客戶DOU較上年增長118.5%。在手機上網資費單價下降43%的情況下,中國移動數據流量收入依然增長了31.7%,達1982.7億元,成為收入增長的首要推動力。
中國聯通手機用戶數據流量同比增長60.1%,移動主營業務收入中數據流量占比達到42.9%,使用4G網絡用戶的DOU達到1.2GB。
中國電信2015年手機上網流量收入達到人民幣478億元,同比增長40%,手機上網總流量同比翻番,其中4G流量占比大幅提升到51%,4G用戶DOU達到751MB,同比增長25%。
從三大運營商的移動業務用戶保有量來看,中國移動依然遙遙領先,用戶總數高達9.42億戶,而中國電信用戶數為3.51億戶,中國聯通用戶數為3.06億,與中國移動的差距依然不小。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軟體行業作為信息產業的核心組成部分,對一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綜合競爭實力的增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以下對運營商政策及環境分析。
三大運營商合計營收約7340億元,淨利730.94億元,平均日賺約4.06億元。其中中國電信上半年營業收入1938億元,增長1.7%,淨利潤139.5億元,增長0.3%。中國移動上半年運營收入為3899億元,增長0.1%,淨利潤558億元,下降0.5%。中國聯通上半年營業收入1503.97億元,增長3.8%,淨利潤33.44億元,同比增長10.9%。
為落實前期市場政策,減少市場惡性競爭,運營商某省分已下發了相關文件,對在售通信產品進行了大調整。現從五大標準來分析運營商政策及環境。
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已向三大運營商下發新的考核要求,將停止考核市場份額。市場份額這個指標是為鼓勵行業良性競爭,之前曾起到過很大作用,但通信市場進入存量市場後,在這個指標的引導下,造成整個行業的惡性競爭,今年行業巨頭--中國移動竟然也出現營收利潤雙下滑,甚至有些省公司出現虧損的狀況。停止考核市場份額將有助於減小惡性競爭。
9月1日起,三大運營商叫停不限量套餐,同時下線了大量低價套餐,三大運營商在流量經營上逐步回歸理性,回歸到價值競爭。應該說不限流量套餐是惡性競爭的產物,慘烈的價格戰是導致三大運營商今年上半年業績慘澹的主要原因。
三大運營商將以2018年為基數,社會渠道費用三年壓降20%,其中渠道酬金逐年下降20%,自2022年起全部取消渠道酬金。
三家運營商的終端補貼合約將全部下架,不再進行銷售。
自2015年起,三家運營商連續五年進行提速降費,先後推出流量不清零、流量轉贈等服務;取消了手機國內長途和漫遊費,大幅降低了中小企業網際網路專線接入資費,降低了國際長途電話費;推廣了六模全網通終端;在全國實行「攜號轉網」;規範套餐設置,流量不再區分省內流量、國內流量,全部統一為國內流量。
隨著行業監管力度的加大,三大運營商將把業務發展轉到高質量發展上來。從價格戰轉到更加關注客戶的服務和體驗上來。如果按照這個趨勢執行下去,運營商的營業收入和利潤肯定會有大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