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智能硬體可以分為工業級智能硬體、消費級智能硬體、商業級智能硬體。近幾年,智能硬體普及度正在大幅度提升,產品種類趨向多樣化發展。
智能硬體已經從可穿戴設備延伸到智能電視、智能家居、智能汽車、醫療健康、智能玩具、機器人等領域。比較典型的智能硬體包括Google Glass、三星Gear、FitBit、麥開水杯、咕咚手環、Tesla、樂視電視等。
在我國政府極為重視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下,2021年我國智能硬體市場規模達10359億元,較2020年增加了2009.2億元,同比增長24.1%,預計2022年我國智能硬體市場規模將達到12852億元。
從市場出貨量來看,2021年我國智能硬體終端產品市場出貨量達到7.7億部;預計到2025年,在5G和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影響下,我國智能終端產品出貨量將達到36.12億部,年均複合增長率將達到24.8%。
從細分市場來看,除智慧型手機外,新一輪的增長點將在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智慧型手機的競爭格局較為穩定,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設備等細分市場集中度有待進一步提高,預計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競爭者加入,行業市場化的競爭程度愈發激烈。
具有代表性的有國內的百度、阿里、小米,國際上的Facebook、谷歌、亞馬遜。智能硬體市場種類繁多,若以智能音響作為代表分析,數據顯示,在2021年國內智能音箱市場中,小度出貨量470萬台,繼續蟬聯全國第一、全球第三,阿里巴巴出貨量430萬台,小米340萬台。在國際上,亞馬遜全球第一。谷歌全球排名第二。
知名品牌商以Meta、蘋果、Reliance、三星、小米、Motorola 等企業為代表,通過大力發展品牌投入、生態打造、前沿技術研發等附加值較高的領域,參與全球競爭,占據了智能硬體產業鏈重要環節。
目前,智能硬體行業玩家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以阿里智能、百度、京東智能等機構為代表的機構,結合自身資源優勢,為行業提供生態服務平台。另一類是以騰訊開放平台、小米集團等為代表的機構基於自身供應鏈背景,為用戶提供一條龍服務或者某種打包解決方案服務。最後是另外一些基於創始人背景的初創型機構。
綜合來看,我國比較出名的智能硬體生產商有阿里、百度、小米等,這些企業在國際智能硬體市場上占有一定位置。
2013年,智能硬體還是人們爭先討論的一個熱門科技話題,2014年各種智能硬體就蜂擁而起,就在人們以為2015年智能硬體的熱潮已經過去的時候,Facebook、谷歌和BAT紛紛入局,智能硬體的上下產業鏈逐漸形成。以下對智能硬體發展前景分析:
根據Gartner的最新數據分析報告,從可穿戴設備和移動支付兩個角度入手,來看智能硬體未來的發展方向、市場規模等趨勢。報告中包含了大量的過去市場總結和預測分析,對行業人士極具參考意義。其中部分重要數據和預測包括:
1、預期2020年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達到5億,物聯網設備出貨量將達到100億。
2、預計2018年,1/4的電子手錶會加入藍牙功能,其中智能手表達到7000萬。
3、預計到2020年,全球智能手錶中,傳統手錶廠商將只占比30%。
4、在移動支付市場,基於雲技術的支付將遠遠領先於近場支付。
智能硬體行業的崛起還是近幾年的事情,2013年前後網際網路巨頭熱炒「智能概念」,看到傳統硬體市場空間接近飽和之後的眾多硬體廠商紛紛謀求轉型,同時也有大量的新團隊、創業者蜂擁而至,當時的智能硬體行業火熱程度絲毫不弱於今天的直播平台。
2014年,物聯網、智能硬體概念紅得發紫,中國智能硬體市場終於迎來高速發展期。一方面,各路資本加大力度投入,另一方面,新老廠商紛紛加碼。其中既有BAT等網際網路巨頭,也有富士康、海爾、格力、海信等大型廠商,還包括一大批新興創業型企業。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好不熱鬧!
在智能硬體領域,有幾類產品是比較能成功的,一是創新,但是目前國內真正談得上創新的公司還乏善可陳;二是有核心技術的,這一類專屬巨頭公司,一般的公司很難成功;三是針對專屬人群,像自行車智能硬體700Bike這一類,對用戶群要求嚴格;四就是現在很多公司瞄準的傳統行業了,因為傳統行業大多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針對傳統行業研發的智能硬體更能獲得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