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全球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峻,再生水作為替代傳統水源的有效途徑正受到廣泛關注。在政策推動和技術進步的雙重驅動下,我國再生水利用規模持續擴大,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內蒙古自治區通過系統性節水改造和創新管理模式,在公共機構領域率先實踐再生水循環利用,為區域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示範樣本。
內蒙古自治區黨政機關辦公區近期啟動新建城市再生水接引項目,對20多萬平方米綠地的灌溉系統進行全面改造。通過引入城市再生水作為主要綠化水源,預計每年可節約自來水30餘萬噸。這一舉措不僅大幅降低市政供水壓力,還有效緩解了區域水資源供需矛盾。
在節水管理精細化方面,自治區機關事務管理局採取多項創新措施:推廣節水器具6000餘套、更換老舊管道、安裝智能計量設備,並建立廢水回收體系。例如,將淨水機廢水用於車輛清潔,收集會議室剩水二次利用,每年累計節水近千噸。通過多場景再生水替代方案的綜合應用,形成了「源頭節流+循環利用」的高效模式。
為實現精準控水,辦公區部署了土壤水肥監測及灌溉控制系統。該系統實時採集土壤溫濕度等參數,聯動節水噴頭與智能閥門,按需分區域輪灌,避免過度用水。同時搭建的在線監測平台整合了500餘組數據傳感器,通過「網際網路+大數據」技術實現管網漏損預警和遠程調控,使水資源利用效率提升40%以上。
借鑑先進地區經驗,自治區引入社會資本開展節水改造,在本級公共機構累計建成中水利用項目5個。創新的合同節水管理模式不僅解決了資金瓶頸問題,還推動3個單位獲評「全國水效領跑者」,74家黨政機關達到節約型機關標準。這種政企協作機制為再生水產業化應用提供了可複製路徑。
總結來看,內蒙古通過再生水利用與智慧化管理雙輪驅動,在公共機構領域構建起從規劃到落地的完整節水體系。其經驗表明:城市再生水規模化應用不僅能夠顯著降低用水成本,更能推動區域水資源循環經濟發展。隨著2025年全國再生水利用量目標的臨近,內蒙古實踐為中西部地區提供了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解決方案模板。